李春梅
摘要:多年的教學工作,經常課堂里會出現學生對于一道題目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但是因為怕耽誤了教學進度,從來不敢把真正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交于學生,只是直接告知學生的正解,長此以往,學生從一開始的熱情參與變成了被動接受,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慢慢的在消失?;谶@種情況,本人大膽嘗試,把課堂的不同見解交給學生探討,經過這樣的多次嘗試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有提高,學習的熱情也明顯上升,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學習。本論文就段,是通過一道黃岡中考題目學生們對于其不同看法而展開的激烈討論,雖然耽誤了教學的進程,但是,教學的目的何嘗不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期達到數學對于培養一個人思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一道黃岡中考題的課堂討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害怕學生出現解題錯誤,對錯誤采取嚴厲禁止的態度是司空見慣的。在這種懼怕心理支配下,教師只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結論,而不注重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害怕啟發學生進行討論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長此以往,學生只接受了正確的知識,但對錯誤的出現缺乏心理準備,看不出錯誤或看出錯誤但改不對。持這種態度的教師只關心學生用對知識而忽視學會用知識。例如:
(2009黃岡)為了比較市場上甲、乙兩種電子鐘每日走時誤差的情況,從這兩種電子鐘中,各隨機抽取10臺進行測試,兩種電子鐘走時誤差的數據如下表(單位:秒):
(3)我會買乙種電子鐘,因為兩種類型的電子鐘價格相同,且甲的方差比乙的大,說明乙的穩定性更好,故乙種電子鐘的質量更優…7′
(這是2009黃岡市的一道中考題及它的改卷評分標準)
我們在八上的期末復習時碰到了這道題,是在孟建平的奉化,寧海,象山期末統考卷,當時我們學生是作為平時測試做的,開始, 我也沒仔細做,認為是一道普通的數據分析題,結果我在改卷的時候就發現了問題,學生很明顯的分成了2派,一派的答案跟標準答案一致,而另一部分同學的答案跟標準不一樣,但他們這些人的答案卻是一致的,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是比較興奮,因為這就是問題,問題來了!就要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對于這道題,主要是第一問,該不該加絕對值?我們老師也有爭論,上網問度娘答案也不統一,而且有教育視頻明確給出的就是黃岡的標準答案!但個人覺得還是應該回到課堂中來聽聽學生們的理解。
學生1:因為鐘表的誤差就是誤差,2和-2表明鐘表的誤差都是2,也就相當于是快2秒或者慢2秒,但它都相差2秒,求10個鐘表的誤差平均數應該是10個鐘表的所有誤差的絕對值相加除10。
學生2:如果說你的表誤差為3秒,那是快了3秒還是慢了3秒?這里說的誤差是指偏離正確時間的差值,故不用加絕對值。
學生3:從字面來理解就可以,題目是說求電子鐘走時誤差的平均數,而走時誤差就是一組數據也就是求這一組數的平均數。
學生4:我認為是計算絕對值的平均數,因為不管你是慢一秒還是快一秒,都是誤差一秒,難道說一個快了一秒,一個慢了一秒,它們的誤差平均數就是零了嗎?
學生5:老師我現在有2塊甲表2塊乙表,甲表一塊快3秒一塊慢3秒;乙表一塊快1秒一塊慢1秒,難道它們的誤差是一樣的?
學生討論的很熱烈。。。。。
還有一位學生居然拿出一道題作類比,這是在七上有理數中出現的一道題 :
高速公路養護小組,乘車沿東西向公路巡視維護,如果約定向東為正,向西為負,當天的行駛記錄如下(單位:千米)
(1)養護小組最后到達的地方在出發點的哪個方向?距出發點多遠?
(2)養護過程中,最遠處離出發點有多元遠?
(3)若汽車耗油量為b升/千米,則這次養護共耗油多少升?(這道題學生比較熟悉,迅速的給出了答案)
這道題第三問做的時候就用到了絕對值,這個學生們容易理解,因為無論汽車向東行駛還是向西行駛都要耗油!而第一問對同一輛車來說向東向西行駛應該抵消,所以就是數據相加。經過學生的激烈討論,最后我和學生達成了共識:黃岡的這道題如果是抽取10臺電子鐘進行檢測,每一臺與標準時間相比不管快了還是慢了都應該是誤差,所以我和學生都認為應該加上絕對值,但假如是抽一臺電子鐘進行為期10天的檢測,那么就認同標準答案,最后我們給出的這道題的答案如下:(實際上一開始就把每個數字加絕對值,以后的操作跟平時一致)
甲乙兩種電子鐘走時誤差的方差分別是1.16s2和0.8s2;
(3)我會買乙種電子鐘,因為兩種類型的電子鐘價格相同,且甲的方差比乙的大,說明乙的穩定性更好,故乙種電子鐘的質量更優.
雖然這道題花了我們不少時間,但我和學生都感覺值得!
在學習過程中,錯誤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對錯誤進行系統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教師可以通過錯誤來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第二,錯誤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第三,錯誤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不斷嘗試的結果。正如本人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讓一道錯題錯得有意義、有價值。事實上,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成功的開始。學生所犯錯誤及其對錯誤的認識,是學生知識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這個過程的記憶最深刻,所以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千萬別低估學生的能力!不要一味的要求速度,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教師具備這樣的承受心理與寬容態度,才會耐心尋找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并做出適當的處理。平時要認真分析學生作業中的問題,總結出典型錯誤,加以評述。通過講評,進行適當的復習與總結,也使學生再經歷一次調試與修正的過程,增強識別、改正錯誤的能力。
數學知識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是枯燥無味的。筆者不以為然,不是自己從事數學教學才這么說的。數學大師丘成桐說:“數學并不枯燥,是我們把它教枯燥了”。所以怎樣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數學知識就如同一些說教人的道理,光泛泛而談,一定會讓人覺得空洞、茫然、乏味。假如借助于一些身邊的活生生的事例或寓言故事,就像樹的枝干上長滿了綠葉,會顯得生機勃勃、活力四射,讓人覺得沁人心脾、怡然自得。因為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所以只有服務于實踐,才更能吸引人:只有賦予它生命,它才會花枝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