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軍
【內容摘要】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高科技的產物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技術被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信息技術作為全新的血液融入其中,必然是喜憂參半的。針對初中語文課堂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本文將從優劣兩方面分析提出信息技術于初中語文教學完美結合的具體策略,促使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中高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主動積極性,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課堂效率 策略
為了增強初中語文課堂的質和量,網絡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被大量運用于日常教學中,這些教學工具的大量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形式和內容,更容易創造吸引學生的教學情境。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場面確實是語文教學的可喜之處,因此很多教師開始依賴這項工具,上課內容以課件為主以書本為輔,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學模式,這必然會導致課堂學習效率的低下,語文課會變成一個看新鮮的地方。如何正確運用信息技術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是每個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內容,任何教學工具的運用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和發展的。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融入課堂學習
信息技術的優勢之一是可以營造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更快的融入課文學習中。教師通過制作課件的過程,進一步的梳理整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思路變得清晰,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方式。另一方面課堂上課件的展示可以作為教學的“開胃菜”、“飯后甜點”?!伴_胃菜”就是以生動的畫面和語音吸引學生的注意并順利導入課堂學習,“飯后甜點”就是課后的總結,以簡明扼要的方法讓學生明白課堂學習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前先播放一段事先準備好的蘇州園林的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提問:蘇州園林的特點是什么?伴隨著這樣的疑問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進入課文學習。隨著學習深入,蘇州園林的特色躍然紙上,比如課文提到蘇州園林的四個講究,第一個講究就是亭臺軒榭的布局,其布局不講究對稱,可配以園林的圖片和效果圖加深理解。另一個就是講究近景和遠景的層次,關于景色的層次問題對初中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教師可以用幾張風景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近遠景的差別及其相互關系,學生明白其含義之后引入園林近景和遠景,讓學生領略古時造園手法的別具匠心。
利用利息技術營造課堂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眼、腦、心共用,增強教師教學的綜合效率,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造網絡課堂進行探究性學習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大世界,可以模擬該形式并優化創建網絡課堂,利用網絡的樂趣性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充分利用本校資源,建立一個校內網,每個班級建立一個網絡課堂,網絡課堂可以設置簽到和任務,根據簽到和任務的得分最為學期末評分的宗旨之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置多種任務,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整個單元的學習了解了民間節日的風俗,教師在校園網中設置“基礎你會了嗎”、“測試你怕了嗎”、“我的問題你能答上嗎”、“我的感想你有嗎”、“課件鏈接”這些項目,基礎項目中可以夯實字詞內容,隨堂測試可以就該單元出一些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你問我答項目中可以由學生留題,其他學生隨機答題,將問題設置在該單元的學習范圍內,這個項目利用初中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增強其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就節日風俗發表文章,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另外教師可以將課上的課件、參考資料放在課件鏈接上,學生自行下載學習復習,通過網絡共享性,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課后學習、在線測試、自我創新、互相討論等,為師生之間創造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
三、創造以課本為主,多媒體課件為輔的課堂模式
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分散,課堂教學如果一味的采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學生的注意力會被視頻和課件中的東西所吸引,如果關注的點不在課文學習上,那么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運用將事倍功半。有些教師由于過度依賴課件,上課內容基本都是以網絡資源為主,忽視課本的重要性,也容易產生本末倒置的教學方式。一個良好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課本教學為主,以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為輔。例如,在九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的教學中,教師在導入課文前可以運用課件讓學生展示文中所處的時代背景及人物簡介,接著用課文朗讀的方式開始進入課文學習。當故事的結局展現出來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孔乙己一直以讀書人自稱,但到最后卻偷書被打斷腿,一直淪落下去。這是可以將課件提到的時代背景與結局聯系起來,在清末時期,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