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抗日戰爭時期,教育報刊的內遷以及在戰時桂林創辦的重要教育報刊——《廣西教育通訊》的出版有其獨特的出版業生態,抗戰時期桂林教育報刊的文本內容及其歷史價值從側面呈現了抗戰時期我國教育報刊出版事業的概貌。探討這一時期教育報刊的出版對弘揚愛國思想、傳播教育知識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關 鍵 詞】抗戰時期;教育報刊;出版;歷史價值
【作者單位】鄭振鋒,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廣西師范學院。
抗戰時期桂林城因文化名人薈萃、文化活動紛繁而被譽為“文化城”,桂林不僅是“文化城”,也是抗戰時期的“出版城”。關于抗戰時期桂林新聞出版事業的研究,國內學者已經從戰時新聞出版的歷史概貌、中國共產黨對桂林出版事業的領導、戰時桂林新聞出版的當代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富于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面上的研究,前人之備述矣?!盵1]對于新聞出版史的研究,要“多打深井,多做個案研究”[1]。《廣西教育通訊》是抗戰時期在桂林出版的一個重要的教育報刊,通過檔案資料和口述歷史的搜集整理工作,以點帶面地呈現戰時桂林新聞出版,更可進一步推進桂林新聞出版史的個案研究,開拓出新聞史研究的新局面。
一、抗戰時期桂林報刊出版業生態
20世紀30年代,廣西的印刷工業極為落后,據1943年《中國工業》統計,戰前桂林市的印刷廠大大小小不過30家。抗戰爆發前夕,桂林真正的印刷企事業只有10余家,而且規模小,技術落后,大多數為小手工業作坊[2]。資金總額不到30萬元,其營業對象以機關學校為主,僅一家從事報紙印刷業務,兩家排印桂林機關學校的公報講義書版,其余的都是兼營文具紙張的文具印刷店,生產力極其低弱。戰前全市印刷工人不足300人,多為兩廣籍,來自印刷業發達地區的江浙籍工人可謂絕無僅有。當時印刷工人的平均工資也低,每月充其量不足百元。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由于各方勢力的介入,蔣介石與粵桂兩派的軍事對峙以妥協告終。隨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改組省政府,并決定新政府于當年10月成立,省會由南寧遷回桂林。隨著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的回歸,桂林的印刷業也再次興盛起來??箲鸨l,受戰爭波及的沿海地區大批印刷廠被迫南遷,與這些先進印刷企業一起內遷桂林的還有大量掌握了先進印刷技術的印刷工人和管理者。而大批文化名人受新桂系開明政治的影響,紛紛內遷桂林,更為桂林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必備條件。
1941年底,共有上??茖W印刷廠、漢口中國印書館等50余家印刷廠遷桂,工人總數激增至800以上。從設備上來說,有最新式輪轉機、全張米列機、三色平版機、五彩橡皮機、印鈔凹板機、湯姆森鑄字爐、三面刀切書機,各式銅模,各種字體及數理化公式符號、照相制版、湯金劃線裝訂等,莫不應有盡有。到桂林淪陷前夕,根據當時的商業公會統計,大小印刷廠計達109家之多,可謂盛極一時。
二、《廣西教育通訊》創刊的背景分析
“九·一八”事變后,國難當頭,為了抗戰救亡,廣西軍政會議正式決定大辦民團。1933年,李宗仁發表了《焦士抗戰論》,認為中國“今日只有兩條路可循,不是抗日圖存,便是投降賣國” “與其聽任敵人蠶食而亡國,毋寧抗戰以圖存”[3]。新桂系集團認為通過舉辦教育,激發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才能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時。同年,李宗仁、白崇禧集團開始在廣西推行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因為教育報刊承載著傳播教育知識、教育信息及其他各種信息的功能,因此,大量的教育刊物應運而生?!稄V西大學周刊》《廣西教育研究》等教育刊物公開出版和發行,助推了當時桂林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研究國內外教育現狀,指導廣西的教育工作發展,時任教育廳廳長邱昌渭責成教育廳編審室編輯出版了《廣西教育通訊》。該刊的辦刊宗旨為“為使各地不易獲閱書報雜志的讀者,亦能領閱中央與地方高級長官對于教育的訓示以及最近國內教育名家的精彩著作起見” “為省教育界同仁交互通訊討論的公共園地”[4]。
1936年10月,作為智囊人物襄助模范省“新廣西”建設,時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的邱昌渭親自撰寫了《廣西教育通訊》的發刊詞: “廣西建設綱領第二十三條有‘根據政治經濟軍事之需要確定教育方針之規定……如何循此方針,整齊步伐,努力貫徹?本省教育同工必須常相研討,共求改進。本刊編出,此為首因。
本省地處邊陲,經濟文化向極落后。近年以來,上有賢明領袖之領導,下賴各級工作人員與民眾之共同努力,使政治經濟軍事各部門建設,均有顯著之實績。至于文化方面教育設施,在‘政教合一‘建教合一‘文武合一三大原則之下,活用教育制度,從事教導民眾,培植社會建設人才,以適應政治經濟軍事各部門建設之需要。數年來賴我全省教育工作人員服從政府命令艱苦努力之結果,亦有相當成就。惟值茲偉大時代,抗戰建國所課予教育者之任務,益重且大,本省教育同工應回顧過去披荊斬棘所開辟之大道,瞻望無限光明之前途,應更勵精勤,堅毅前進,創造更美滿之成績,以貢獻于全國教育界,顧本省教育同工如何乃能償此督勉,則有賴于互相勤研,彼此督勉。問訊既便,取益自多。本刊編出,此為二因。”[5]
《廣西教育通訊》是抗戰時期桂林出版的一本重要的教育類刊物,為該刊寫稿的有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雷沛鴻,著名的教育家程今吾,中國幼兒教育的先驅者戴自俺、周仰歧等。從1939年創刊到1942年???,共出版30期,諸多教育大家和文化名人在刊物上進行鼓與呼,為“抗戰救國”“教育救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抗戰時期桂林教育報刊的文本內容及其歷史價值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桂系在廣西大力推行國民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教育與文化》《國民教育指導月刊》《廣西教育通訊》等教育報刊得以風行一時。抗戰烽起,大批的教育專家內遷桂林,為戰時桂林教育報刊的出版儲備大量優秀的作者。由于這一大批優秀的作者,所以《廣西教育通訊》等教育報刊得以大量出版發行。它們題材廣泛,內容充實,涉獵教育的各個層次: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而對戰時急需的戰時教育、電化教育、政治教育等也多有論及:如《教師的精神總動員》《戰時中學導師所負之使命》《抗戰期中學校的幾個問題》等。而對于一些理論性強的基礎性的內容,也以“教育名著評介”“教育心理講座”等專欄的形式予以刊載。時任廣西省政府編輯室主任、廣西教育研究所委員兼秘書的謝康就在《廣西教育通訊》上先后發表了《法國名人論中國文化教育》《抗戰時代我國大學教育改造之原則》《母性與教育》等文章。著名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阮鏡清則以講座的形式,在刊物上就教育學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筆談:“所謂學習的基本,在老的教育心理上,便是本性這一問題。關于本性問題,從前的心理學家在教育上應用的時候,曾提出本能來,因著本能之發現生長與消滅而施教,所以詹姆士講教育,就有‘打鐵要趁熱的口號。不過現在我們對于本能問題已經發生許多懷疑了,因此對于本能的發現生長消滅與教育的關系即失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在另一方面,由于兒童心理學之發達,我們已知道了兒童的行為是逐漸發展而成的,而發展的因素則不外成熟與學習二者,如果這二者的關系一明白,則所謂趁熱打鐵這一教育的原則,即失其價值了,因而更不必斤斤于探求什么本能的問題?!盵6]幼兒教育專家周仰歧則撰寫了《怎樣指導小學生作文》《兒童班算術教學的兩個據點》《國民教師最低限度的教學技術》,對戰時學前教育問題做了答疑解惑。
《廣西教育通訊》的出版發行,呈現了抗戰時期桂林教育報刊出版業的盛況,這些教育報刊也從側面回答了為什么在民國時期教育理念如此先進,教育人才輩出?!稄V西教育通訊》等教育報刊推進了西南地區的教化培育?!稄V西教育通訊》對先進的教育理論的推廣和傳播,對抗戰時期各類教育發展的指導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以教育救國、出版喚眾的方式在抗戰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凝聚民族士氣、提振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稄V西教育通訊》等教育報刊記錄了許多抗戰時期的重大事件,是抗戰報刊出版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料。
四、結語
古往今來,社會的文化教育通常是從圖書學習開始的??箲饡r期桂林各類教育報刊的出版發行,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用最廉價的方法取得生產、生活常識和教育科學知識,為戰時廣西及西南地區民眾的文化積累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儲備更新做出了貢獻。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廣西教育通訊》等教育報刊以教育手段強民衛國的文化啟蒙,促進了國防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宣傳了民主進步思潮,弘揚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方漢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作個案研究——與方漢奇教授談新聞史研究[J].新聞大學,2007(03):1-4.
[2]唐咸明.從政治地位變遷看抗戰時期桂林文化城的圖書出版業[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3):80-83.
[3]崖遠培,郭道明.抗戰時期桂林教育運動概說[J].河池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108-113.
[4]徐森.對《廣西教育通訊》的解讀與研究[J].新聞傳播,2013(04):189-190.
[5]邱昌渭.發刊詞[J].廣西教育通訊,1939,1(1).
[6]阮鏡清.成熟與學習(教育心理學講座)[J].廣西教育通訊,194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