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布倫迪巴》由長篇童話和附記構成,隱喻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組織的惡行以及在強權統治下人們的不屈抗爭。該書的出版價值更多體現在選題的創新性、故事的隱喻性,以及附記中歷史敘述的真實性上。
【關 鍵 詞】《布倫迪巴》;文學價值;歷史意義
【作者單位】王小環,青島科技大學。
近些年來,兒童文學因其作品數量之多、讀者之眾引起社會的關注,迎合市場的作品層出不窮。冒險、校園等主題一度十分火爆,成為兒童文學創作的主流。2015年出版的童話《布倫迪巴》另辟蹊徑,令讀者眼前一亮,選題的創新性、故事的隱喻性與附記中歷史敘述的真實性,成為本書最大的看點。
一、《布倫迪巴》選題的創新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除了中國戰場,還有亞太戰場、歐非戰場和蘇德戰場?!恫紓惖习汀吩臼且徊績和鑴?,由捷克音樂家漢斯·克拉薩創作,曾在二戰時期的德國特萊津集中營上演55場。在每天面對殺戮的恐怖氣氛里,《布倫迪巴》的上演為猶太人帶去了難能可貴的自由之光,因而具有非凡的意義。1992年,同名圖書出版之后,《布倫迪巴》兒童歌劇被重新搬上舞臺,陸續在多個國家上演上百場,打動成千上萬的觀眾。2003年,美國出現了《布倫迪巴》繪本和改編后的歌劇版本,并公開出版了根據演出錄制的CD,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正是深受這部兒童歌劇的觸動,劉耀輝先生以童話故事的形式重塑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知道“布倫迪巴”,以及與“布倫迪巴”密切相關的納粹集中營的人們和他們的苦難經歷,由此向世界宣揚和平精神。《布倫迪巴》一書由長篇童話和附記兩部分組成。在童話中,“布倫迪巴”被賦予惡霸的性質,代表了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的殘暴統治者。在附記中,作品通過大量史料、文學回憶錄和影視作品來敘述歷史,認真審視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黨推行的反猶政策帶給猶太民族的毀滅性打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類本性中殘忍冷血的一面。
圖書出版的最高境界是承擔使命,一個具有新意的選題是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鏈條。二戰是《布倫迪巴》創作的緣起,作品卻沒有停留在戰爭的層面。從創作的藝術技巧上講,作品如果要表現正面戰場的血腥屠殺,必然會涉及暴力美學,也許會超過讀者的心理接受極限,難以喚醒孩子們對戰爭的思考,所以,《布倫迪巴》以童話的形式來寫作,它超越了戰爭本身帶來的血淚,意在引導孩子們銘記歷史,反抗暴虐,爭取自由。
二、《布倫迪巴》故事的隱喻性
童話故事嵌入了納粹和集中營的元素,充滿深刻的隱喻性,與歷史真實遙相呼應?!昂芫煤芫靡郧啊笔翘摶臅r間,“很遠很遠的波西米亞”是虛化的歐洲小鎮,時空雖非確指,但為事件的發生提供了真實的場景。貧窮善良的派柴克和阿寧庫兄妹為了給媽媽治病,去小鎮買牛奶。為了賺錢,他們打算賣唱,但是風琴手、惡霸布倫迪巴不允許他們賣唱。這個風琴手的名字叫“布倫迪巴”,使讀者很自然地將其殘暴專制的形象與兒童歌劇《布倫迪巴》中的納粹黨聯系起來。童話中的希姆爾那么善良,他不遺余力地幫助兄妹倆,他給迷路的兄妹倆指路,給饑餓的他們分吃面包,告訴他們在哪里能打到干凈的飲用水,然而,他卻不能為兄妹倆提供一頓飽餐、一個溫暖的住處還有他們夢寐以求的牛奶。這就像被關押在集中營的猶太人,他們盡管善良、無辜,甚至很多人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竭盡所能地為孩子提供教育和庇護,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這個叫希姆爾的男孩一出場就穿著藍色條紋睡衣,這與納粹集中營的“囚徒”們的穿著是一致的。小兄妹得到了麻雀、白貓和大黃狗等小伙伴的幫助,它們發動鎮上300名小學生為兄妹倆放聲歌唱,最后市民紛紛轉變態度把錢投給兄妹倆,并趕走了惡霸布倫迪巴。童話中的市民和警長影射了二戰期間麻木的人們,當小學生們占領廣場唱起旋律優美的歌曲之時,那些市民才猛然驚醒,紛紛向兄妹倆伸出援手。這正如二戰期間部分麻木的人,直到二戰結束德國宣布失敗,他們的良知似乎才真正被喚醒。這些隱喻比正面描寫戰爭對人性的摧殘更具有藝術效果。童話里的金色大鐘和藍色拱窗帶著溫暖的色彩,村里的醫生馬茲特普的名字是猶太語“祝你好運”的意思,可見《布倫迪巴》凝聚著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期許和善意。
任何悲慘的語言都不足以形容集中營惡劣的環境和嚴酷的制度,然而被關押起來的猶太藝術家們卻無視這種惡劣的環境,在囚籠之中讓自由開出了燦爛的花朵。如果本書就此結束,我們僅僅讀到一個正義善良戰勝邪惡殘暴的老套故事,會覺得意猶未盡。而本書還有長達三分之二篇幅的附記,讀者可以由此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附記中歷史敘述的真實性
《布倫迪巴》一書最大的貢獻在于,附記是童話故事的密碼,是扣人心弦的注解,其內容為讀者逐一解開童話故事的內涵。作者以史實為創作依據,附記涵蓋了史學、藝術、影視、哲學等不同學科的內容。附記的主題為“囚籠里的自由之花”,這些史料包括當年集中營幸存者的回憶錄(最真實直接的體驗和記錄)、大屠殺研究者的數據(大屠殺死亡人數眾多,即使官方數據也無法確切統計)、關于大屠殺題材的文藝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大屠殺主題的經典作品)。如此龐大翔實的數據搜集和整理,工作難度可想而知。同時,這份資料和數據不是單純的數字,而是有溫度和有力量的歷史印記,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反思二戰歷史。正是敘述中自始至終表現出的人道主義情懷,使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沉重題材變得能夠為讀者所接受。
我們有理由相信,作者在附記中為讀者呈現的數據和資料可能只是作者所接觸資料中的冰山一角。在整理這些數據的過程中,作者一定查閱了大量令人觸目驚心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可能有毒氣室和行刑場,可能有死難者的尸體,可能有大屠殺過后的殘骸,所以我們才能在附記中看到作者的悲憫情懷和其在寫作中艱難掙扎的心路歷程。
讀過此書的讀者,一定會對附記中那個叫彼得·金茲的男孩記憶猶新。彼得從小深受法國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影響,寫過《從布拉格到中國》等5部小說。1941年9月19日,在猶太人不得不佩戴黃色大衛星的時候,彼得開始寫日記;1942年10月22日,14歲的彼得被送到特萊津集中營;1944年9月28日,彼得被轉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接著被驅趕進毒氣室。我們之所以能想起彼得,是因為他那本日記,這個愛好文字和寫作的男孩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在二戰期間的經歷,字里行間充滿了飛向太空般的想象力。而今天,我們只能通過一部動畫紀錄片——《彼得·金茲的最后一次飛行》來紀念他。
集中營里像彼得一樣愛好創作的孩子還有很多,提到這些富有天賦的孩子,就不得不提及那些為孩子們提供藝術源泉的音樂家和畫家。在那樣艱苦而惡劣的環境下,他們甘愿冒著被納粹發現并處死的危險也要教孩子們學習和創作,后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被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是令人無比痛惜的事,這些閃耀的藝術家逝去豈止是民族之痛,亦是世界之痛。作者通過這一題材的創作,讓人們認識到珍視和平的重要性。
二戰的歷史無法改寫,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銘記歷史,不讓歷史重演。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曾說過:“誰忘記歷史,誰的靈魂就會生病?!笔澜缛嗣袷欠衲軓氐自彽聡怂赶碌腻e,尚未可知。但是,在德國的城市中心,那些刻有死難者名單的雕塑會時刻提醒人們德國過去所犯下的錯,也讓人們于痛惜之中深刻地反省,希望同樣的苦難不要重現。附記中提及二戰中的中國戰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屈辱苦難的歷史。世人應銘記,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否則,戰爭若卷土重來,誰又能在戰亂中幸免于難呢? 這值得每一位讀者深思。
2015年,《人民日報》開設“繁榮兒童文學大家談”專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將兒童文學作家的素養與品格歸結為“三心二意”?!叭摹奔赐?、詩心和愛心;“二意”為感恩意識和敬畏意識。在《布倫迪巴》的字里行間,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作者滿滿的童心、詩心、愛心和感恩敬畏之意。作者突破了自身情感的局限,展開了對人類命運的可貴思考。在藝術表現上,小兄妹與媽媽之間相依為命的親情,小兄妹與小伙伴之間的友情,以及小兄妹與壞蛋惡霸之間的斗爭,在作品中體現為一首首充滿童趣的詩歌。對人物的描繪,作者多使用白描手法。比如惡霸布倫迪巴臉上的一撮小胡子,充滿反諷的意味,與對戰爭惡魔希特勒的形象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的反抗精神和人類的命運,作者是充滿敬畏的,但這樣的敬畏意識和真誠的寫作態度使得作者在向經典致敬的創作中略顯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敘事的張力。而在典型人物塑造方面也有所欠缺,比如警長這個形象,由最初的蠻橫勢利轉為最后的熱心仗義,中間缺乏合理的過渡,情節設置稍顯突兀,從而使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缺少了一點必然性。
兒童文學常常主動回避生活的苦難等沉重話題,朝輕松愉快甚至搞笑的方向發展。然而,兒童在建立價值觀的過程中恰恰需要一點冷靜的思考。兒童會慢慢成長,文學是面向全人類的,用兒童文學的筆觸巧妙地表現悲劇的成分,將成為兒童文學寫作面臨的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劉耀輝. 布倫迪巴[M]. 青島:青島出版社,2015.
[2]余志和. 二戰大事記[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
[3]高洪波. “三心二意”作得天真詩篇[N]. 人民日報,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