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卉 孔立虹++劉斌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獲。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貴,山高那個路遠也能獲得……”30年前,這首動聽的歌唱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歌里說的是神話故事,而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一對壯族夫婦卻真的讓精美的石頭“唱出”美妙的歌——
趕圩偶遇“會唱歌的石頭”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原柳江縣、如今的柳江區三都鎮長塘村壯族農民雕刻、售賣石版畫的行列中,韋明章、蘭小靜夫婦跟其他村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05年的一天,韋明章循例到里高鎮趕圩,中午時他急匆匆趕回家,妻子蘭小靜奇怪地問:“往常趕圩,你都會給孩子帶點好吃的,今天怎么兩手空空?”
“今天趕圩,我看到一種會唱歌的石頭,快,趁著沒散圩,我帶你去看看。”韋明章拉著妻子就要往門外走。
蘭小靜嗔怪著敲了一下韋明章的額頭說:“知道你喜歡山歌,但這世上哪有會唱歌的石頭!”
蘭小靜的父母是彩調演員,她從小耳濡目染,非常愛唱歌,韋明章平素通曉山歌,可“愛樂”夫妻琢磨半天,也想不通“會唱歌的石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夫妻倆趕到里高鎮四處打聽,原來是鎮上有一戶人家用當地出產的青岡墨石做了一架石琴,聲音清脆悅耳,夫妻倆仔細撫摸石琴,覺得琴式過于簡單、與自己哼唱的山歌調子無法配音,不覺心里一動,能不能把石琴制得更加精美、音域更寬?夫妻倆當即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錢,選購了幾塊青岡墨石。
青岡墨石色澤如墨、質地細膩、硬度高,韋明章把墨石切成石條,一邊打磨,一邊琢磨如何讓石條發音。原來,當石條受到外力作用就會振動發聲,再通過空氣傳播刺激耳膜,讓人接收到石音。石條長短、大小、厚薄的改變,就能變化石條振動的頻率,從而發出各種不同的音調。
韋明章夫婦雖然找到石條發聲的原理,但在制作石琴時,如何定音準仍是一個難題。蘭小靜想出一個“土辦法”:“唱著歌來調音!”隨后,他們用《走進新時代》《媽媽的吻》《青藏高原》這三首歌,分別對應石琴的低、中、高音,沒想到準確率達到80%。在嘗試摸索著制作出第一架石琴時,兩人興奮不已。隨后,韋明章在民間到處拜師學藝,使石琴的制作工藝由粗糙到精細,音色也越來越清晰和精準。
“一架精美的石琴要經過石材開采、選料、切割、拋光、校音、雕刻、做舊等近20道工序,剛開始,我們夫婦要十多天才能做出一架石琴。”韋明章說,他胸有成竹,切割石條、打磨整形、循著古琴的樣式排列石鍵,然后用儀器校準琴音,還原青岡墨石的天籟純音,一臺葫蘆型石板底座的石琴大功告成。當蘭小靜在石琴上彈奏出《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曲調,韋明章心醉了。
如今,韋明章除了能制作葫蘆型石板底座經典仿古石琴,還能制作心型石板底座、便攜式木條底座石琴,琴鍵也從最初的36鍵升級至41鍵,完全可供專業演出。鄰居們驚嘆不已:“石頭真的能唱歌!”
柳江石琴的前世今生
我國第一部論石專著《云林石譜》所著石品108種,其中涉及聲鑒石品53種,叩擊能發音石品35種,柳州的青岡墨石名列榜中,那么,由青岡墨石制成的石琴究竟算不算樂器?石琴究竟是供普羅大眾自娛自樂,還是用諸殿堂禮樂?讓我們輕輕掃開歷史的塵埃,看一看石琴身世——
在中國古代,人們將音樂上升至“和民聲”“善民心”的層面,常禮樂并提,如《禮記·樂記》云“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每當舉行重要儀式之時,均要奏樂。當時制作樂器的材質大致有八種,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也就是古代文獻中所謂的“八音”。其中,石指石磬,即石制打擊樂器。
石磬,作為重要的打擊樂器,在一些先秦典籍,如《周禮·春官·磬師》、《禮記》、《左傳》及《國語》中均有記述,古人還將石磬人格化,如《禮記·樂記》云:“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這段引文的大意是,磬聲輕清,辨別分明,使人聯想到守節不移的高貴品質,從中可見人們對于石磬的喜愛、重視。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石磬,20世紀70年代,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一件大石磬,距今約4000多年,屬于夏代遺存,是至今發現最早的石磬實物。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出土5件長條形石磬,制作比較精細,磬身分別刻有文字和鸮紋,其中3件均為白色,泥質灰巖,形亦相近,仿佛一套編磬。國家博物館館藏一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從石磬演變至石琴,與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密不可分。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表明:諸葛亮既長于聲樂與創作,又長于操琴,還會制作七弦琴和石琴,其所著《琴經》,仍保留部分石琴曲譜。
柳江區即原柳江縣,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自古人杰地靈,風物遍布,奇石文化歷史悠久。相傳,唐代柳宗元駐守柳州時,也曾到柳江邊龍壁山挑選青岡墨石,制成石琴,千里迢迢贈予為官清正的好友衛次公,飽含“高山流水”的深情厚誼,歷代傳為佳話,《新唐書·本傳》記錄這段友情故事。
“鴛鴦石琴”奏響華章
國內石琴生產并非柳江獨有,但柳江石琴卻以兩“奇”揚名。
一“奇”是石琴的制作原料。柳江區里高鎮境內蘊藏青岡墨石礦脈,上世紀90年代,柳江區的一位音樂教師劉啟新發現青岡墨石能制作音色上乘的石琴,可以傳承中國古代石樂的精髓,填補柳州奇石市場“聲”的空白。2006年,劉啟新用青岡墨石制作的石琴在廣西民間文藝第五屆優秀成果獎評獎中榮獲特等獎。
二“奇”是石琴的藝術表演力。作為一種樂器,石琴現世的終極目標是演奏。原柳江縣文聯主席韋彬林是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經過多年摸索實踐,韋彬林從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三重奏中得到啟示,與劉啟新共同試制出高、中、低音石琴,并發展到32度64個音,基本達到鋼琴的音域,具有極強的藝術表演力,石琴制作得到全速發展。隨后,韋明章從中汲取經驗,精雕細琢自家的石琴,改進琴鍵背后開鑿的槽的深度與長度,使琴鍵音高更悠遠,石琴音階能擊奏出各種美妙的樂曲,時而如高山流水之和暢,時而似百鳥朝鳳般喜悅,時而又如驚濤駭浪之雄渾……漸漸的,韋明章夫妻成為柳江赫赫有名的制琴師,大家稱他們“鴛鴦石琴”。2008年奧運會期間,韋明章、蘭小靜在上海體育館奏響自己制作的石琴,引發全場8萬人的強烈共鳴。2009年,石琴被列入原柳江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節慶,都少不了石琴的身影,“會唱歌的石琴”正成為當地壯族文化的新名片。
2010年10月,韋明章夫妻制作一架總重300公斤、總長3.5米,由21個石音鍵組成的“天下第一石琴”,琴身雕刻“龍鳳呈祥”圖案,栩栩如生,此琴音質美、音準穩、穿透力強、延音長、有編鐘音效果。夫婦倆還根據電子琴和鋼琴的結構,開發出鋼琴式石琴,以及雙排石琴等多種石琴。
2013年5月31日,“世界第一石琴”在原柳江縣文化宮廣場與廣大琴友見面,此琴是由柳江石琴發明人劉啟新與韋明章、蘭小靜夫婦等8位工匠歷經6個月精心打造而成,整架石琴長3.65米,琴身寬2.75米,琴鍵最長1.37米,最短為0.62米,由21個石音鍵組成,琴重400多公斤,琴身雕刻“琴聲演繹柳江人,悠悠古韻話龍城”的題字和中國山水畫圖案。
近年來,三都鎮政府工作人員、三都中心小學教師與韋明章等音樂愛好者組成石琴演奏隊,以石琴會友,經常義務到田間地頭、壯家瑤寨演出,深受群眾喜愛。韋明章夫婦還專門組織文藝隊為各類特殊人群表演。“兒童節、中秋節、重陽節都會去表演,觀眾愛聽我們就去!”蘭小靜說,遇上節日,不僅石琴訂單增多,各種公益演出活動也會找上門來,夫婦倆放下生意,帶上自己牽頭組織的舞蹈隊自費為大家義務演出。2014年,韋明章夫婦獲評自治區級“文藝戶”稱號和柳州市“十大公民榜樣人物”。
2015年,韋明章夫婦到桂林市陽朔漓江邊表演,舞臺下有眾多外國游客,一個外國游客覺得他們夫婦是農民,也許只會彈幾首簡單歌曲,韋明章夫婦當場請來翻譯,請那位外國人唱一首他們國家的歌,然后夫妻倆馬上復彈,大家都為韋氏夫妻捏一把汗,只見那位外國人唱完歌,蘭小靜當即復彈樂曲,音律流暢、樂聲動聽,全場老外舉起大拇指點贊:“柳江人,厲害!”
“石琴帶給我們快樂,也帶給我們財富。現在我們做石琴的速度,根本趕不上客戶的訂單。”蘭小靜說,如今,柳江石琴漂洋過海,客戶中包括東盟各國及美國等國家。而韋明章、蘭小靜的石琴作坊每年要賣出近4000架石琴,收入10萬元以上,帶動柳江農民大力投入石琴制造業,最多時有100多家石琴作坊,“會唱歌的石頭”讓壯家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