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揚+王雷宇
摘要:目的 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利培酮與喹硫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肝功能的影響。方法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我院150例精神分裂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給予患者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為8 w,于治療后4 w、8 w對患者肝功能進行檢測。結果 經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治療,三組患者的肝功能異常率、臨床癥狀伴隨情況、加用保肝藥后轉歸情況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利培酮與喹硫平均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肝功能造成影響,但是各藥物之間無顯著差異。
關鍵詞: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精神分裂;肝功能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重性精神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各種綜合征,影響患者的思維、行為、知覺、情感等生理及心理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盡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至關重要[1]。精神分裂癥患者需長期服藥,但是使用各類精神病藥物易損害患者的肝功能,嚴重情況下可能發生藥物性肝功能損害。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有著廣泛應用,但是在對肝功能影響方面,目前并無明確的用藥指導方針[2]。本研究以15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奧氮平、利培酮與喹硫平對患者肝功能的影響,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6年9月我院的150例精神分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精神分裂癥相關標準;②未使用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③肝功能處于正常范圍。排除標準:①相應藥物過敏患者;②肝功能異常患者;③嚴重軀體疾病患者。隨機給予患者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進行治療,分為三個組,每組50例患者。奧氮平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3.5±21.0)歲;利培酮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3.0±22.5)歲;喹硫平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2.5±20.8)歲。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層面無顯著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每組患者依據實際情況增加治療劑量。奧氮平治療劑量為5~20 mg/d,利培酮治療劑量為3~6 mg/d,喹硫平治療劑量為150~750 mg/d。
1.3觀察指標 于治療后4 w、8 w對患者肝功能進行檢測,指導患者禁食12 h,次日清晨取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之后注入肝素抗凝管中送檢。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異常,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40 U/L,伴隨或不伴隨總膽紅素>正常值19 μmol/L,則可判斷為肝功能異常未藥物所致。治療4 w后給予保肝藥治療,8 w后復查患者肝功能。對患者臨床癥狀主訴情況、加用保肝藥后轉歸情況進行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行t檢驗。對比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三組患者肝功能異常情況對比 奧氮平組治療4 w后肝功能異常率為16.00%,8 w后肝功能異常率為4.00%;利培酮組治療4 w后肝功能異常率為14.00%,8 w后肝功能異常率為2.00%;喹硫平組治療4 w后肝功能異常率10.00%,8 w后肝功能異常率為2.00%。三組患者肝功能異常情況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患者肝功能異常伴臨床癥狀對比 奧氮平組發生肝功能異常且主訴存在體征的例數為6例,占比60.00%;利培酮組發生肝功能異常且主訴存在體征的例數為5例,占比62.50%;喹硫平組發生肝功能異常且主訴存在體征的例數為3例,占比50.00%。三組肝功能異常伴臨床癥狀的患者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三組患者加用保肝藥后轉歸情況對比 奧氮平組治療4 w后加用保肝藥恢復正常的例數為6例,占比75.00%;利培酮組治療4 w后加用保肝藥恢復正常的例數為5例,占比71.40%;喹硫平組治療4 w后加用保肝藥恢復正常的例數為3例,占比60.00%。三組患者加用保肝藥后轉歸情況無明顯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本研究主要對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利培酮與喹硫平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肝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對三組患者的肝功能異常情況、肝功能異常伴臨床癥狀情況、加用保肝藥后轉歸情況進行了統計。從相關結果可知,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利培酮與喹硫平均會對精神分裂患者的肝功能造成影響,但是各藥物之間無顯著差異。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慢性遷延性疾病,患者大都存在持久的缺陷性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3]。目前在對精神分裂癥進行治療時,主要應用抗精神病藥物,見效快,價格低廉,長期應用可降低患者的復發率[4]。據相關研究報道,抗精神藥物易引起肝損害,與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療效更為理想,對肝功能損害的發生率也更低[5]。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屬于常見藥物,從相關結果可知,應用這三種藥物后,發生肝功能異常的幾率在12.00%~20.00%,而后經保肝藥治療,恢復率為60.00%~75.00%,整體而言,這三種藥物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藥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畢玉萍,羅小年.常用抗精神病藥物對肝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報道實錄[J].中南藥學,2013,11(2):150-153.
[2]謝俊,王繼中.五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16歲以下精神分裂癥患者肝功能指標及血液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23-25.
[3]王恩霞,劉元華,李彩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體重、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23):19-21.
[4]林力,程文桃,熊端華,等.非典型與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體重、血糖及血脂影響的對照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21):3127-3130.
[5]楊小波,袁祖貽,趙朝,等.4種非經典抗精神病藥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心電圖校正QT間期的影響[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38(9):544-547.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