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群生
摘要:目的 探討脛腓骨干骨折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接診的脛腓骨干骨折患者40例進行研究,納入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隨機分為2組,各20例。對照組以西醫(yī)固定術治療,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聯(lián)合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骨痂出現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達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P<0.05);研究組骨痂出現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脛腓骨干骨折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效果,而且可縮短骨痂形成時間、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值得借鑒。
關鍵詞:脛腓骨干骨折;中西醫(yī)結合;骨痂形成;骨折愈合
脛腓骨骨折屬于常見創(chuàng)傷性骨折,屬于四肢骨折多發(fā)部位,治療方案盡管較多,但有效的方案還在不斷探索中。固定術是西醫(yī)常用方案,而中醫(yī)則以藥物治療為主,為了進一步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應用在脛腓骨干骨折中的效果,我院實施了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接診的脛腓骨干骨折患者40例進行研究,納入時間2013年2月~2016年2月。納入標準:確診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脛腓骨骨干診斷標準[1],急性外傷;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有明確外傷史,伴有局部腫脹,X線可見骨折移位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病變;嚴重內科基礎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等。隨機分為2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18~59歲,平均年齡(38.5±5.2)歲;閉合性骨折7例、開放性骨折13例;病程5 h~7 d,均值(2.6±0.9)d。研究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38.2±5.7)歲;閉合性骨折8例、開放性骨折12例;病程4h~7d,均值(2.8±0.7)d。在前述一般資料上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 本組患者采取閉合復位后內固定術治療,術前常規(guī)攝X線片,確定骨折類型與部位及軟組織損傷等;取仰臥位,順著髕韌帶作切口,長度5~6 cm,進針點選在脛骨結節(jié)靠髕韌帶處,鉆孔與擴髓后以合適交鎖髓內釘處理,先以瞄準器打入2枚鎖釘至遠端,之后加壓骨折端,以2枚鎖釘固定近端;復雜性或粉碎性骨折,術中可用C型臂X線機明確復位與髓內釘固定情況[2];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2.2 研究組 本組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在常規(guī)西醫(yī)內固定治療方法上加用中藥血府逐瘀湯內服與外洗配方治療,其中內服藥物基本方藥包括甘草、柴胡各3 g,赤芍、枳殼各6 g,川芎、桔梗各5 g,紅花、當歸各10 g,牛膝、生地各9 g,桃仁12 g,采取水煎煮服用嗎,1劑/d,早晚2次服完;外洗配方主要成分為紅花、艾葉各20 g,苦參、花椒、蚤休、地榆各30 g,黃柏、蒲公英各15 g,加水煎煮到2000 ml左右后過濾殘渣,放于浴桶,浸泡與清洗窗口,1次/30 min,2~3次/d,溫度維持38℃,連續(xù)治療4~6 w。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骨痂出現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對比分析。
1.4 療效評價[3] 本研究療效標準按照如下執(zhí)行:治療后患者的對線對位滿意,且有連續(xù)骨痂通過骨折線,局部無叩痛與壓痛,患肢短縮不明顯,骨折成角低于5°,膝關節(jié)屈曲受限不超過15°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的對線對位尚可,骨折線模糊,患肢短縮低于2 cm,成角不超過15°,膝關節(jié)屈曲受限30~45°為好轉;治療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甚至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5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均數(x±s)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作為統(tǒng)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治愈12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則治愈4例、好轉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5.00%,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5556,P=0.0228<0.05)。
2.2骨痂出現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研究組骨痂出現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骨折后血脈受損,離經之血難以排除消散,停滯于皮下、筋膜及血脈等處,阻滯氣機,氣血難以宣通,造成氣傷痛,形血腫[4]。脛腓骨干骨折屬于常見類型,正確復位及預防并發(fā)癥屬于關鍵,傳統(tǒng)方式以手法復位后夾板或石膏外固定,但長期受到外固定影響,容易發(fā)生壓瘡、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等。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則克服前述弊端,髓內釘以中軸線彈性固定,使得骨折端承受軸向壓力更均勻,提高剪切應力,中后期以動力固定為主,提高骨折端刺激,保障骨膜完整與血運。我院針對接診的40例脛腓骨干骨折患者進行對照,對照組單用西醫(yī)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研究組則加用中藥內服與外洗治療,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僅療效更好,而且骨痂出現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本次研究中藥內服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有著活血祛瘀、引瘀血下行及通血脈等效果,除了可加速骨折處血運,為骨折恢復提供更多養(yǎng)分,同時可寬胸行氣,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5]。開放性骨折則采取外洗處理,有著清熱解毒、鎮(zhèn)痛及消腫散結等功效,便于炎癥消散,使得局部毛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與創(chuàng)口愈合,同時還能避免感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脛腓骨干骨折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與西醫(yī)的優(yōu)勢,使得骨折愈合速度加快,且并發(fā)癥也得到很好控制,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了醫(yī)療費用,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伍瑞忠,李擁正,張波等.自擬骨皮飲配合常規(guī)治療脛腓骨干骨折80例[J].中醫(yī)藥導報,2012,18(8):100-101.
[2]黃志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脛腓骨干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2,5(12):1138-1140.
[3]臧東陽.中西醫(yī)結合脛腓骨干骨折40例[J].中外醫(yī)療,2011,30(5):44-45.
[4]武雷.桃仁四物湯加減聯(lián)合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對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軟組織修復及骨折愈合的影響[J].陜西中醫(yī),2016,37(7):780-781.
[5]魏偉明,葉握球,黃濟嘉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創(chuàng)傷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13(15):74-76,82. 編輯/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