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潔麗
摘要:目的 觀察附子理中湯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93例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6)和研究組(n=47),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三聯療法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附子理中湯治療。對兩組患者癥狀評分、Hp根除及6個月后復發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經治療,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均明顯降低(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癥狀評分降低更加顯著(P<0.05);對照組患者的Hp根除率為84.78%(39/46),明顯高于研究組的91.49%(43/47),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后隨訪,研究組胃潰瘍復發率為12.77%(6/4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09%(12/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附子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療效確切,能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降低胃潰瘍的復發,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附子理中湯;脾胃虛寒型;胃潰瘍
胃潰瘍為臨床常見疾病,是指與幽門與賁門間出現炎性壞死性病理變化,物理、化學、自身應激、病原菌感染等因素均可造成胃潰瘍病,據統計其實際發病率在10%左右,并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1-2]。西醫中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而傳統醫學認為臨床上多見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為研究附子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的臨床療效,我院采用附子理中湯和西藥三聯療法對照治療,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脾胃虛寒型胃潰瘍且Hp陽性者93例,其中男45例,女48例,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5.7±2.3)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7.2±3.1)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研究組47例。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進行比較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Hp呈陽性者:治療前1 w胃鏡下有Hp致活動性胃潰瘍存在;近期未使用抗炎、抗菌、解痙、生長抑制劑等影響患者腸胃功能的藥物。②脾胃虛寒型患者:胃脘痛,喜按喜暖,遇涼加劇,勞累、受涼后發作,空腹劇痛,得食則緩,納少、泛酸,四肢發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心血管類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胃腸手術或上消化道出血者,胃腸腫瘤者。④對此研究用藥物過敏者。
1.2方法 對照組使用三聯療法:奧美拉唑膠囊2次/d,20 mg/次+卡拉霉素片2次/d,0.5 g/次+阿莫西林膠囊2次/d,1000mg/次。療程為1個月。
研究組使用附子理中湯:炮附子3 g,黨參、白術、干姜各10 g,甘草4 g,共水煎服,溫熱時服用,1劑/d,2次/d。療程為1個月。
1.3評價標準 依據《中醫常見癥診斷標準》[3]:22項脾胃虛寒臨床癥狀,每項依程度分為1~3分,共66分,分值越大,癥狀表現越重。停藥1個月后,13C呼吸檢測復查Hp,陰性者為根除。治療后6個月進行隨訪,調查患者胃潰瘍的復發率。
1.4數據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中醫臨床癥狀評分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評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均明顯下降(*P、#P<0.05),與治療前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且研究組的癥狀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Hp根除及潰瘍復發情況 停藥1月后,對照組患者Hp根除率為84.78%(39/46),研究組患者Hp根除率為91.49%(43/47),兩組Hp根除率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停藥6個月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對照組患者胃潰瘍復發率為26.09%(12/46),研究組復發率為12.77%(6/47),兩者相比有顯著想差異(P<0.05)。
3討論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各類致病因子侵襲胃粘膜并引起胃粘膜損傷,其中幽門螺旋桿菌(Hp)是造成胃粘膜組織損傷較多,且損傷程度較重的一類致病菌。胃潰瘍的典型表現為飽脹噯氣、饑餓不適、泛酸、餐后定時中上腹疼痛,病情嚴重者可出現便血。傳統醫學將胃潰瘍歸屬于胃脘痛的范疇,主因邪氣入侵機體,情志不調,致使內臟功能紊亂而引起氣血失暢郁滯于內,導致陰陽不恒、正氣不足、胃失所養,從而引起胃脘痛,患者臨床表現以脾胃虛寒型癥候為主。
西醫認為胃潰瘍的治愈可以以Hp根除為標準[2],目前臨床多采用三聯療法,然而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提高了Hp的耐藥性,使得胃潰瘍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由于胃潰瘍的反復發作,長期服用抗生素大大降低了治療的依從性[4]。本研究應用附子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能起到理氣溫中,散寒止痛,祛邪扶正的功效,其中附子溫中散寒、補虛回陽、溫運脾陽;黨參、白術共用補血、益氣、健脾;干姜回陽通脈、溫中散寒;甘草緩中之痛、滋陰柔肝,調和藥性[5]。現代藥理研究表明[6],附子理中湯能夠改善胃部環境,抑制炎癥狀態,增強胃粘膜屏障作用,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效果,能提高免疫力,同時還能調節體內丙酮酸水平,參與糖、脂、蛋白的代謝,產生溫熱效應,改善機體冷痛癥狀。本實驗采用附子理中湯與西藥三聯療法治療進行比較,研究組對患者不良癥狀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Hp根除率更高(P<0.05),而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附子理中湯在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中具有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附子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與西藥相比毒副作用小,預后良好,不易復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熊勝發.黃茂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胃骯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1):30-31.
[2]霍瑞芝.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42例療效觀察[J].臨床研究與經驗,2011,12(5):39-40.
[3]唐漢慶.附子理中湯對脾陽虛癥大鼠血糖、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5):230-233.
[4]王瑞芳,鄧高振,張東升.附子理中湯治療脾胃虛寒證Hp感染臨床觀察探討[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6(8):156-157.
[5]陸燁,姜洪心.附子理中湯加減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脾胃虛寒型胃癌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4,35(11):1499-1501.
[6]申珊.理中湯聯合西藥治療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信息,2015,32(5):101-103.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