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琳
【內容提要】歷史人物教學是歷史課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人物信息的獲取、信息構建與表達,以及評價原則和方法等方面,引導學生準確評價歷史人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歷史人物評價 信息構建
歷史長河中,逝者如水,一往不返,無數生命個體都被拋在時光的隧道中,生命可以毀滅,但生命的價值卻不會消失。這些生命不僅精彩地演繹了自己的人生,也影響著歷史的進程,他們的人生就是最好的教材。因此“學史識人”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涉及的重要歷史人物約100余人,而在對歷史人物的學習評價中,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長智慧。但是中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受到年齡學識、認知水平限制,加上現行歷史教學多局限于完成教學內容,難以全面透徹的敘述和分析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的精神以及人格方面的挖掘不夠充分,導致歷史人物教學相對滯后。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方法。
一、自主合作獲取人物信息
教學片斷一:
北師版七年級上冊第20課《三國鼎立的形成》。教授完教材后組織學生對曹操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甲:我是京劇迷,曹操在舞臺上是白臉,白臉代表奸詐,不是什么好人。
學生乙:我讀過《三國演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下犯上,是亂臣賊子。
學生丙:通過《三國演義》中楊修之死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嫉賢妒能,即便奪得天下,也不是明君。
學生丁:曹操應該是個杰出的軍事家,官渡之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學生對曹操的評價相對片面和單一,一方面是因為教材內容相對淡薄,重點突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受到戲劇、歷史書籍以及影視作品的影響較大,再加上七年級學生受自身認知水平限制,很難作出客觀全面的評價。因此,發動學生自主收集盡可能詳盡、客觀的資料,才能真實地還原人物的本來面目,這是學生建立對歷史人物正確認識的前提。但是歷史人物信息紛繁復雜,學生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
二、構建表達信息
教學片斷二:
七年級歷史課本劇小擂臺。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學生自編、自導、自演。
小組一:表演《商鞅變法》商鞅、秦孝公、舊貴族三角色。
表演過程:商鞅見秦孝公→變法→舊貴族反對→失敗。基本能呈現書本內容,但語言表達較為欠缺,觀看同學交頭接耳。
小組二:表演《昭君出塞》王昭君、漢元帝、呼韓邪單于、毛延壽等角色。
表演以宮廷穿越劇形式開場,以現代流行樂和現代舞蹈為載體,戲說歷史。
場面比較熱鬧,紀律難以維持。
小組三:表演《岳飛抗金》岳飛、秦儈兩角色。
劇情簡單地刻畫了岳飛的愚忠、秦儈的奸佞。
部分學生不愿參演,害怕表達。
歷史劇表演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入了解歷史人物,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在表演中,有的小組胡編亂造、忽視歷史事實,有的準備不充分、語言表達混亂,有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重新構建信息,更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表達技巧,更加真實客觀地呈現歷史人物。
三、歷史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現實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以個人好惡為標準,低估或者夸大歷史人物作用,或者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歷史人物等現象。比如,教學中有的學生認為李鴻章就是個賣國賊,有的學生認為華盛頓創造了歷史,甚至有的學生對希特勒尊崇之情溢于言表,這對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因此,要把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放在重要位置,切實加以引導。
一要明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與標準。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基本出發點是看能否推動歷史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能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當然,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潮流是不同的,要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要掌握評價歷史任務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授學生一定的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正確評價。
首先是客觀辯證的方法,即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人作為有思維、有創造力的高級動物,往往存在多面性。如功大于過的秦始皇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鞏固、人民安定和經濟發展,但他“焚書坑儒”的行為鉗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的發展,殘暴的刑罰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