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文
1. 以教師魅力“激趣樂學”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該先從自身做起,用人格魅力獲取學生的信任,并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樂趣。具體來講,首先,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備課,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并從自身優雅的談吐、舉止,為學生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其次,教師要具備豐富知識儲備,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完成音樂知識的傳播,還能夠利用相關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教師還要具備扎實的音樂技能,能夠靈活地運用演唱技巧進行演唱,并至少熟練掌握一種樂器,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完成音樂學習目標,并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正向的引導。
2. 以情感體驗“激趣樂學”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情感體驗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課程作為初中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音樂理論知識、基本的演唱技巧,還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深入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我們是春天》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打破了單純用樂理知識進行講解的模式,采用“以情帶聲”的方法讓學生對歌曲的風格從情感上進行理解,這樣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把握好每一段的基本情緒,并努力做到根據歌曲情緒歌唱,然后再對學生的音準、音高提出要求。而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很快就了解了歌曲的結構,并在情感體驗中完成了演唱任務。
3. 以創設情境“激趣樂學”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是通過影像進入我們意識的。”初中生的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對于知識的獲取更傾向于具象化的理解與表達,而現代多媒體技術在聲音、影像方面的優勢,為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具象化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春之歌》是一首朝鮮歌曲,它描寫的是朝鮮人們“蕩秋千”時那種輕快、自然的心情,整個作品為一段體、八六拍,具有鮮明的圓舞曲特征,而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音樂的意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欣賞了朝鮮圓舞曲的獨特曲風,觀看朝鮮人們蕩秋千時的歡快場景,并了解了朝鮮族人們在文化、風俗、藝術方面的特點,如此,學生就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更加深刻地體會音樂的情感以及歌唱的樂趣。
4. 以教學創新“激趣樂學”
教學方法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它不僅決定著知識的呈現形式,也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運用“我唱你學”“我說你聽”的灌輸手段進行教育,而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激趣樂學”理念的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勇于創新,積極探究新型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甘灑熱血寫春秋》是我國京劇中的經典唱段,而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國粹京劇,教師讓學生扮上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正凈、文丑、武丑等行當,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學習不同的唱腔、唱詞,以體會京劇的魅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京劇的熱情。
5. 以合作學習“激趣樂學”
學生在一個人的反復練習中很容易陷入枯燥,而在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對于激發學生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美麗的村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歌曲劃分段落之后,讓學生隨著范唱輕聲跟唱,并通過互動交流找出自己的演唱難點;而在二聲部合唱訓練時,教師利用不同形式的試唱,讓學生熟悉高、低聲部的旋律,并通過協調配合完成演唱;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之后,教師又將學生分成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即興創作,教師從旁指導,最后讓各小組演唱創作作品,并進行經驗交流。而通過合作,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效率,也使教師完成了教學反思。
6. 以教學評價“激趣樂學”
教學評價是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恰當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而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們更多注重的是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實現對學生的積極評價,例如,在七彩管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欣賞管弦樂曲《春節序曲》中,聽辨樂曲中演奏的樂器及音色,許多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與知識回答出了小提琴、薩克斯等樂器,教師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了充分的表揚,而對于沒回答對的學生,教師也同樣用鼓勵性的語言給他們加油打氣,這樣學生們在得到認同后,必然會產生信心,進而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
心理學理論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音樂教育家卡羅列夫斯基曾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初中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情境,盡可能使每一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創設和諧、民主、快樂、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獲取知識,進而實現從“知之”到“好之”再到“樂之”的轉變。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圭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