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珍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作文教學也有了全新的理念和內(nèi)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讓學生自由表達,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充分享受表達的自由,增強能寫的信心,激發(fā)能寫的興趣。”這段話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是不易。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說:“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顯然,作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主體觀,作文的權利理應回歸學生。
一、開放時空,豐富生活
葉圣陶老前輩曾把學生作文作如此生動形象地比喻:“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不歇。”所以說,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接觸廣袤又美麗的大自然,融入真實的社會生活,指導他們處處留心觀察,事事仔細分析,自覺養(yǎng)成一種勤觀察、善思考的好習慣。如此,才能讓“開放作文”教學模式煥發(fā)生命力,讓作文教學充滿活力。
二、開放題材,表達真情
作文的素材很多,學生習作時,教師要把選材的自主權讓給學生,不能一味的包辦代替。讓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真情實感。
開放題材包括開放作文的題目和作文的內(nèi)容。在作文題目上不再一題定文,一般采用半命題或?qū)W生自命題的形式,讓學生自由選擇,如“我眼中的……”“……我想對你說”,等等。賈平凹的《訪梅》一文中說:“美是到處都有的,但美卻常常被人疏忽了。”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作文教學中我們竭力讓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未來,指導學生于平凡中發(fā)現(xiàn)偉大,于平淡中尋探新奇,于缺憾處尋找圓滿,從對事物的悟徹,求得精神上的歡快。“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學生題材充分開發(fā),寫作時自然就有話可寫,有感而發(fā),有情可抒。
有一位教師要求以《我的XXX》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要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真情的內(nèi)容,前提是不說假話。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再進行習作。后來在批改中發(fā)現(xiàn),本次作文有兩大特點:一是作文題目異彩繽紛, 如“我的祖輩”“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祖國”,等等;二是作文內(nèi)容充滿真情實感,例如,有個學生在《我的夢》中這樣寫:“我夢見自己成了一名航海家,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乘風破浪,當我夢醒時分,卻發(fā)現(xiàn)自己尿了床,躺在濕漉漉的被褥上。”這樣的習作就是兒童內(nèi)心的表達,就是童言無忌的實情。
三、開放指導,訓練語言
作文教學要變“單一的教師指導”為“開放作文”。其做法主要是作文指導不限于課堂內(nèi),還要走出課外,充分利用學生個性差異,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精神。指導包括個別指導、集體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學生互為指導。有了多樣的指導方式,學生的思維活躍,語言豐富了。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校園一景》時,先刻意帶領學生在校園內(nèi)尋找自己喜歡的地方,再觀察此地景色特點。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情動而辭發(fā),自然而然豐富了語言,用詞也得當。
四、開放形式,張揚個性
個性是人們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內(nèi)在依據(jù)和能動力量,是一切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人性更復雜、更豐富多彩。”作文教學是最有個性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活動,讓學生的個性在作文中綻放異彩,做到一千個作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必須展開開放式的寫作形式。首先開放的表達形式要為學生營建一種自由、愉快的習作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次是引導學生對同一內(nèi)容的素材,從結構安排和體裁選擇上采用多種表達方式,用詩歌亦可、用童話亦可、用記敘亦行、用議論亦行;最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不拘泥于外在形式地寫,用自己切身體驗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在以《XXX我想對你說》為題的一次習作課堂上中,教師對學生說:“你想對誰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大膽去寫,一吐為快,老師做你的知心朋友,給你保密。”如此,大大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其寫作個性自然得以張揚顯現(xiàn)。
五、開放評價,激發(fā)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習作評價對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提高習作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傳統(tǒng)陳舊的授課模式,老師居高臨下的批改對學生來說是“水中望月,霧里看花”,學生往往并不注重老師的“精批細改”,置評價于門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這就決定作文評價要注重開發(fā),開放評價要面向全體,不要把焦點僅集中在優(yōu)等生上,避免出現(xiàn)“一葉障目”的現(xiàn)象,更要均衡照顧習作能力低的學生,要優(yōu)先扶植這些“特困生”,用滿分或超滿分的等次獎勵他們,以作文發(fā)展的眼光對待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習作中的閃光點,用“這個詞語用得準確”或“這句話寫得很具體”等評語激勵他們,揚起孩子心中的一個個風帆,激發(fā)他們喜愛作文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給學生一片開放的習作空間,使他們走進習作之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從而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八一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