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村教師隊伍質量,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舉措。目前,江蘇農村尤其是蘇北地區農村教師隊伍的培訓與構建存在著諸多問題,加強對蘇北地區農村教師的培訓,對提升蘇北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一、蘇北地區農村教師培訓
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培訓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歷結構失衡。江蘇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標中要求小學專任教師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須達到90%以上,但在所調查的村小(辦學點)中,學歷為大專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人數36.10%,高中學歷占45.75%,中師學歷占10.09%,本科學歷僅占5.54%,總體學歷水平遠未達標,而且規模越小的村小(辦學點),高學歷的教師比重越低,在校生數50人以下的辦學點中,擁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1.45%。二是學科結構失衡。在所調查的村小(辦學點)中,普遍存在“常識技能科(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教師嚴重缺編的情況,如有72.8%缺少音樂教師,63.1%缺少體育教師,63.1%缺少美術教師,45.6%缺少計算機教師。此外,還有17.31%缺少語文教師,23.08%缺少數學教師,41.35%缺少英語教師,相關課程由其他任課教師兼任或聘請代課教師任教的現象較為普遍。三是年齡結構失衡。在規模較小的辦學點中,教師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在校生數低于50人的村小(辦學點),50歲以上專任教師占學校教師總數的62.38%,學校規模在50人以上的村小(辦學點),50歲以上專任教師占36.88%。
教師知識更新緩慢,培訓效果甚微。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條件性、實踐性知識的掌握較薄弱。據調查,49.5%的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好于條件性、實踐性知識的掌握,這反襯出農村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掌握較薄弱,其中28.6%的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握所教學科知識的思想與本質內涵,不能將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化等。二是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普遍不足。據調查,63.2%的教師從不利用信息技術備課與教學。雖然有91.9%農村教師愿意或渴望參加市級以上培訓,但有76.2%的村小(辦學點)教師反映,近三年內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培訓,僅44.5%的教師稱自工作后參加過培訓,但認為培訓效果甚微。
教師教研活動偏少,培訓質量不高。這主要表現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開展教研活動的數量偏少。調查發現,51.5%的村小(辦學點)完全沒有教研活動,所配備的教師僅是滿足每個班級有人在班上課;即使有27.2%的學校進行了教研活動,但一年不超過3次,而且15.4%的村小(辦學點)的教研活動掛靠在中心小學進行,沒有全面展開。二是開展教研活動的質量不高。據調訪,教師們反映由于專業基礎薄弱以及積極性缺乏,其參與教研活動并不充分,很難融入對實際教學問題解決的探討中;多數教師坦言,教研活動往往形式大于內容,不能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很多教師原本可以依賴的校本培訓,囿于缺失,使得他們難以提升綜合技能和素質。
二、加強蘇北地區農村教師培訓的舉措
建立培訓政策執行體系,構建農村教師長遠發展規劃。完善農村地區教師教育政策體系,使之成為一個完備的培訓制度,是提升農村教師培訓質量的重點。對此,一是要明確執行主體,推進政策有效落實。我省各地因在認真落實國家、省、市農村教師培訓政策的基礎上,全面進行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工作,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使各地教師發展中心能夠成為教師教育政策的執行者與實踐者。二是要進行長遠規劃,確保政策有序推進。江蘇各地因在遵循面向未來、立足本土、尊重差異的原則指導下,全面考慮地方教育發展、學校、教師本身的需要和基礎,不僅要通過政策杠桿和制度激勵,吸引一大批本科以上的、學科多樣的年輕教師充實現有農村師資隊伍,以此優化農村教師的學歷、年齡和學科結構,還要通過對教師培訓方案的制訂、培訓目標的確定、培訓內容和形式、培訓師資的選擇進行全面研究,科學統籌,保證農村教師培訓取得實效。三是要完善保障機制,加強政策組織工作。江蘇各地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作為政策落實的責任主體以及各地教師發展學校作為執行主體的角色,通過形成培訓者隊伍動態管理機制,以足夠的培訓和專業支持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建立教師培訓經費的長效保障機制,健全教師培訓專項經費管理制度,提高教師培訓經費使用效益;通過完善縣域教師培訓支持服務機制,建立包含網絡研修支持服務機構的“個人空間—工作坊—學校社區—區域社區”一體化的縣域網絡研修社區。
建構多維培訓實踐體系,改進農村教師培訓實現方式。合理配置農村教師參與培訓環節,使之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是提高農村教師培訓政策實施實效性的關鍵。對此,一是要改變學習動因,由“要我學”到“我要學”。這主要是通過建立促進教師自主學習的課程超市,針對不同學段、學科、職稱教師的特點和需求,開發相關培訓課程資源,增強教師學習的效果。二是要改變學習環境,由“項目化”到“立體化”。這一方面要推進由簡單疊加的項目實施到立體多維的課程實現方式,力求實現準入培訓、勝任培訓、提高培訓、精深培訓等一體化設計;另一方面要推進研訓一體化,即師范院校、優質中小學、名師工作坊等集訓、體驗、研修多種學習共同體平臺建設;同時,還要推進理論學習與實踐演練一體化,即通過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協同課程實現方式,促進系列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多樣結合、循序漸進、自成體系、銜接遞進。三是要改變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到“參與式”。這一方面要采取混合學習方式,做到教師線上、線下學習,集中學習、在職研修相結合;另一方面要組織農村教師切身參與培訓過程,如可通過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經濟實用、種類多樣的農村本土資源,激勵農村教師參編主編培訓教材,不僅保證培訓教材接地氣,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農村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要改變學習內容,由“輸血式”到“造血式”。這一方面要以學科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載體,幫助農村教師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培養教師終身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要組建高水平專家團隊,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引導作用,通過做好專題教學和跟蹤輔導相結合、弱項分析和診斷參與相結合,全面提升農村教師整體素質。
建立教師培訓評估體系,強化農村教師教育政策監管。早在2003年,國務院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就明確要求“加強農村教師和校長的教育培訓工作,構建農村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十多年來,各級政府雖然不斷加大對農村教師培訓的投入,但收效并不顯著。因此,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和易于操作的評價體系非常重要和迫切。對此,一是要明確該體系的評估主體,即應是教育評估專業機構與參培教師本人,專業性評價機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導引性,為參訓教師自主評價提供思維框架。二是要明晰評價內容,應是既需要關注培訓的政策、制度、經費、環境等外部保障因素,也需要關注培訓的目標、內容、形式、考核、管理等內部影響因素,全方位考量與綜合化的分析。三是要創新體系的評價方式,應是既要有階段性,又要對未來教學實踐進行跟蹤評價和監督反饋,如通過綜合采取大數據評估、參訓教師匿名評估、抽查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既要對廣大中小學農村教師單次或多次培訓效果做出價值判斷,又要對今后的培訓方式有方向性指引和對教師長遠發展有引領性作用。四是要創建體系的評價維度,應是既要關注培訓目標的達成度、培訓內容的應用度、培訓形式的轉化度,又要考量培訓考核的促進度、參培教師對培訓的認可度等,多維度立體化,構建衡量農村教師培訓實效的標準,為優化與改善農村教師培訓提供參考。
(本文系鹽城師范學院喬暉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村教師培訓政策執行效應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