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以下狀況:在辦公室里或走廊里,某位老師在對一名學生侃侃而談,或者談學習方法,或者說學生所犯的錯誤,或者要求學生該怎么改變,而學生唯唯諾諾,大氣不敢出一聲,雙手垂立,神情恭敬。老師滔滔不絕地說了幾十分鐘,而學生卻一句話也沒有說。最后老師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學生卻不以為然地露出無所謂的表情。這樣的談話不能說沒有絲毫地效果,但很可能是效果不大。某些現象本身只是表象,并不是真實的情況,如果我們僅僅是從表象出發,大發議論,急于勸說或者教導學生,結果很可能是“文不對題”。我們也可以說,在這樣的談話中,老師主宰了談話,成了整個談話過程的話語權威,學生的話語權被老師的一番“好意”剝奪了。
一、教育案例
數學老師與小麗在辦公室里交流學習方法,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另一張辦公桌上有意無意地聽著。雖然數學老師說了很多,小麗似乎也在認真聽,但我總感覺小麗的心思并不在方法的討論上。數學老師走了之后,小麗突然轉過頭來問我:“老師,你對我的印象怎么樣?”并且她似乎滿懷期待。我從小麗和數學老師的談話中,我得到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小麗七、八年級的時候各科成績都很不錯,數學也很好,知識到了九年級時下滑厲害。第二,小麗自己很想學好,但是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總忍不住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直覺告訴我,小麗之所以現在數學成績不好,并不是她的能力有問題,也不是她的學習方法有問題。她以前數學成績并不差,說明她有很好的數學基礎。她很想學好,說明她有上進心。控制不住自己,對自己要求不嚴,也并非學習方法不對,而是學習質量不高。那么,為什么小麗的進入九年級之后數學成績下降了呢?在與數學老師的交談中,小麗顯然沒有把真實的自我呈現出來。而小麗要我說說對她的印象,讓我意識到她如此在乎老師對她的評價。根據傾聽的原則,學生往往在談話中遮蔽了內心的真實,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去弊”。只有去掉這些遮蔽的東西,才能靠近學生的靈魂。
二、教育的過程
面對小麗的期待,我決定采用同理共情的方法,讓小麗成為傾訴者,把自己內心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我沒有直接回答小麗的問題,而是反問她,讓她自己評價一下自己。小麗于是在我的引導下開始了訴說。她說到了自己抄作業的事情,說到了自己是如何“懶”,喜歡吃零食,勞動不積極等等,總之,在她對自我的評價中,我沒有聽到她一句肯定自己的話。我感覺到她內心極度不自信,并有深深的自卑。她總是批評自己,卻從沒有看到自己的優點。
我似乎明白了她的問題所在。于是我說:“你剛才說了半天都沒有說自己什么優點,老是說自己的缺點。我沒有發現你從上初中開始那么出色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我從你的話語中,只看到了不自信,你不敢肯定自己,不敢正視自己。是不是?”此時,我用同理共情使小麗打開了心扉,我用“直視”的手段進行深層剖析,促使小麗直指內心的真實。聽了我的分析,小麗似乎有所觸動,終于說出了自己進入九年級后變化的原因。原來進入九年級后學校進行了班級調整,她原本以為自己能夠進入到一班,但沒有想到去到了六班。覺得六班就是差班(其實學校并沒有分好班和差班),覺得自己對不起以前的班主任和數學老師。聽了她的話,我表示理解,并且對她表達了我的安慰。我告訴小麗:“一切都已經過去了,現在你已經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要發奮學習,這意味著你已經有了向前奮斗的意念。這就是自省的開始,有了自省,就會慢慢學好。只要你現在開始努力,還有希望。”小麗表示自己會努力學習。為了鼓勵小麗,我告訴她自己曾經也有過失敗之處,但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還是上了大學畢業后當了老師。小麗聽了之后,流著淚不停地表示自己一定會努力的,一定不會再浪費自己的青春時光。
三、反思與感悟
第一,教師需要定位好自己和學生的談話關系,盡量讓自己成為一個傾聽者,而讓學生成為一個傾訴者。如果把這兩者的關系弄顛倒了,很可能達不到談話的效果。在本次談話中,我沒有直接評價小麗,而要小麗評價自己,就是給小麗話語權,使小麗成為一個傾訴者,而老師則成為一個傾聽者。小麗在傾訴的過程中把內心深處的郁結打開,而老師在傾聽的過程中找到了小麗數學學不好的原因。
第二,傾聽過程中要體察對方的感覺。不管是學生主動找老師傾訴,還是老師找學生談話,在傾聽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注意體察學生的感覺。比如我感受到了小麗的自卑情緒,便把這個信息反饋給了她,讓小麗產生了“原來老師如此懂我”的共鳴!有了共鳴,接下來更深入的談話才得以繼續。
第三,要關懷、了解、接受對方,鼓勵或幫助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本次談話中,如果只是讓小麗說出內心的真實,還不夠,還需要從根本上消除小麗內心的自卑感。于是我首先對小麗的遭遇表示了了解,告訴小麗很多人面對那樣的遭遇,都會有自卑感,包括老師,并說了自己的遭遇。這樣我便和小麗達到了心靈上的“和聲”,使對話產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