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生
【內容摘要】對學生進行公正教育是中學政治教學的內在要求。中學政治教學要從學生的政治素養形成視角出發,通過價值澄清等方法,激活學生的公正思維。經由學生的生命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正意識和能力。教師要率先垂范,加強公正引領,以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生態。
【關鍵詞】公正教育 公正思維 公正能力 公正引領
中學政治教學以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根本目的。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意義愈益凸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范疇的公正,其教育價值也更加鮮明。由于社會現象中的一些不公正觀點侵蝕著中學政治教育成效,因此中學政治公正教育刻不容緩,公正教育是中學政治教學的應然要求。
一、價值澄清,增強學生的公正思維
所謂“公正”,是社會賦予公民政治、經濟等利益能夠較為充分實現,意味著公民的規則、權利等的平等,機會的均等,收入分配的合理,司法的公正等。“公正”不僅擁有著政治學、經濟學的內涵,也牽涉到人類學、文化學等。美國政治家、倫理學家羅爾斯指出,“公正有兩個原則,一是每個公民都擁有自由平等的權利;二是社會和經濟制度安排,能夠合理地滿足每個人都有利的期望。”為此,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價值引導,增強學生的公正思維。要讓學生努力協調好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等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社會公正意識。例如教學《價值與價值觀》,筆者援引了一份關于“屠呦呦”和“黃曉明”的資料,引領學生展開深度的公正思考,砥礪學生的公正思維。屠呦呦,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家的藥物學家,對人類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獲獎金在北京只能買到半個客廳。黃曉明,一個顏值很高的演員,辦個婚禮2億人民幣,極盡奢華。在強烈的對比中,部分學生覺得社會的分配不公。據此,筆者以辯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公正”內涵,讓學生認識到不能完全用金錢來衡量社會公正度,同時對社會主義國家調整分配制度等提出各自的見解。他們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索取,更重要的在于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應當位居實現人生價值的首位。公正教育,只有激發了學生內在的認知沖突,并且讓學生形成了超越原有認知的價值觀,才是富有教育成效的。
二、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公正能力
著名道德認知教育學家科爾伯格認為,“灌輸既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也不是教學道德的方法。”在中學政治教學中展開公正教育,同樣不能采用說教的方式,必須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活動,讓學生在生命實踐活動中體驗、感受。當前,網絡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升級,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公正性觀念、公正價值觀不斷遭遇挑戰,很多價值觀念包括公正觀往往在不良信息中被顛覆,很難以經受考驗。為此,中學政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開展生命實踐活動,發展、提升學生的公正思想。例如教學《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與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關系》,筆者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學校管理、社區管理,在實踐中發展公正思想。通過實踐,學生對“民主集中制”、“依法治班”、“依法治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差額選舉”以及“三權分立”、“弱勢群體的公正補償”等諸多政治概念有了嶄新的認識。學生體驗到了干部選拔的公正、評價標準的公正、學生問題處理的公正、學業成績和獎勵標準的公正等等的重要性,受到了榮辱觀的教育、責任感的教育以及公民權利教育。班級可以是一個小社會,學校同樣可以成為社會生活的窗口。通過班級學校社會的實踐活動,拓寬了中學政治對學生進行“公正感”、“公正意識”的教育渠道。教師將公正意識滲透于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全過程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公正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公正思想。
三、言傳身教,加強教師的公正引領
如果要讓公正意識深深植根于學生的心靈,教師必須言傳身教,加強公正引領。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師的學識、教師的高尚情操、處事水平等對中學生的社會公正意識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人格是中學政治公正教育的活的源泉,對學生公正人格的形成發揮著直接的、重要的作用。正如俄國著名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教師要將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就應該是這種人。”在中學政治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對班級教育教學管理中發生的人與事進行公正處理,那么教師就會贏得學生的尊重、敬佩與愛戴,教師的公正主張就會被學生積極踐行,學生會以教師為榜樣,將公正思想、公正觀念上升為公正信念甚至公正信仰,就會不折不扣地身體力行、一以貫之。反之,如果教師對班級管理中的人或事的處理有所偏袒、有所包庇、有所失衡,學生就會對教師另眼相看,教師的公正主張就不會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甚至學生會將自身的公正思想與公正實踐主動“脫節”,形成公正主張與公正實踐的兩張皮,說一套、做一套,就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言不由衷,進而形成多重人格、偽君子。因此,用自身的公正行為引領學生對公正的價值體認與積極踐行是中學政治教學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