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壞了,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用處。否則沒有品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就能為非作歹越大。”所以人的品德的重大。現在的教育觀是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創造的優秀思想品德。
一、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責任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內容,這是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是關系國家命運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一個人有責任心,才會自覺學習,才會不斷進取。責任心不能強迫養成,而是一種自覺行為。責任心是一種良好的品德,表現為對工作、學習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具有責任心的學生對學習、生活和所負責的工作積極主動、一絲不茍,對他人、對集體很關心。受成長環境及外力因素影響,學生責任意識參差不齊,良莠兼備。我對三、四年級進行觀察了解,有不遵守秩序,不主動體貼和尊重父母長輩,不參加集體活動,不主動參與學習,自律性差等等。責任心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善于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將知識技能與思想滲透結合起來。如四年級品德課的《鄉風鄉俗》課文中的內容是圍繞鄉風鄉俗展開進行教育教學,教師在傳授知識中,讓學生感知節日的來歷和意義,引導學生由學生自己查找節日的來歷,感受傳統文化感染力外,還可以列出西方節日與中國傳統節日的對比資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領悟出文化侵略對民族國家的影響,以及自己作為炎黃子孫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感和使命感,如要求學生查找9.18國恥日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發生的過程,讓學生感受“落后就挨打”,要強大就要不斷提升自己,提升對國家的責任感。在三年級品德課中《我懂事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跟隨父親調查了解父親的一天,了解父親今天在工作單位做了什么?在課堂由學生進行講述,再引導學生在家里應該要做什么作為回報爸爸。譬如做:為家人盛飯,自己穿衣服,幫助家里買東西,為家里拖地等等。引導學生對家里要有付出的責任之心。在三年級品德課中《我的班集體》中教師要讓學生參與管理班級的風扇、光管和平臺的電源,班級的墻報的每期更換,班級衛生的清潔等等,培養學生的班集體責任感。強調誰都可以當小干部,只要有一顆對工作負責,對集體負責的心,又明確規定了每個小干部的責任。根據不同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給每個學生安排適合他為集體服務的固定工作,讓他們在班級管理中負一定的責任。責任感不是天生的,是在實際活動中培養鍛煉出來的。教師盡可能為每個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家里勞動、班級、學校管理。在管理活動中,老師只是發揮啟發誘導,協調督促的作用。這樣,不但使每個同學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鍛煉,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關心集體,勤于為集體做好事的責任心。
二、培養學生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是一種自立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實際,感恩教育可以結合教材的編排進行逐步滲透教育。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的關愛、撫育的辛勞,具有初步的家庭責任感。教師在教學《我長大了》中可以先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感悟:“從出生的幾斤的娃娃長大到50多斤的三年級學生方面花費許多的物力和精力”,感知父母的養育之恩,再由學生演說“說說家中的故事”“了解父母的心”等等,對感恩家庭、感恩父母加深理解和認識。在三年級中《爸爸媽媽撫育了我》講授媽媽的一天的工作與社會,教師要求學生回家觀察媽媽的一天,由學生講述,從而感知父母對自己的恩情,隨著活動開展,學生的情感不斷調動起來,讓學生感受家庭的快樂幸福,讓學生得到愛的同時,做一個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的孩子,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學生成長都離不開學校的教育,集體社會是培養一個人行為習慣和性格的平臺,讓學生融入班集體,樂于與同學學習,與老師相處,在三年級《我和小伙伴》和《我的班集體》授課中,讓學生介紹自己,了解同學,對班集體的了解和貢獻,激發學生有小伙伴和與小伙伴相處好會更加快樂,感受班集體的快樂。讓學生在認識和成長中,引導學生感恩集體,感恩他人,感恩學校,充分利用教材的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品質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結合節日開展活動,如母親節、父親節、端午節、重陽節、教師節等,這些節目都是對學生進行傳統的道德教育的良好時機。活動中,一句關心體貼的問候,一杯飽含真情的熱茶,一張感人至深的賀卡,一次坦誠的交流,無不體現感恩的真愛存在。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