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
一、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研究實施
1. 在比較中體驗。有比較才有差異,在差異體驗中攻取知識,升華情感。
2. 在想象中體驗。體驗的直覺性并不意味著體驗是一種感知活動,它還包含高級的心理活動,如想象、思維。因此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創編,將更有利于學生建構作品描繪的情境,對所學知識進行反復的體驗、領悟。
3. 在朗讀中體驗。朗讀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成有聲的口頭語言,朗讀可以激發學生將美的情感與理解語文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更具有活力。學生的朗讀不是一種對課文內容的簡單的理解,而是一種美的陶冶,這種感情又加深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體驗。
二、案例分析
在進行《四季的腳步》的教學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孩子進行體驗性學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激發興趣,誘發體驗(片斷一,尋找美)
師:“同學們,不好啦!春姑娘、夏姐姐、秋婆婆、冬爺爺吵起來,他們想進行一次選美大賽,選出最美的一個季節,想請我們幫助他們分別準備選美的材料進行選美,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師:“好極了,大伙兒總喜歡幫助別人,現在你們組合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組,在小組中交流分享你們所收集的資料也就是找美,最后我們通過說美,讀美來進行選美比賽。”這時孩子們鬧開了,他們拿著資料(自然書,相片,樹葉,自己畫的畫等等)興奮地在小組中匯報,無拘無束,滔滔不絕地說。
反思: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此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我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一找美的情境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欲望。
師生互動,感悟體驗 (片斷二,說美讀美)
學生有了體驗,有了積累,有了獨特的感受后我就讓彼此(老師、學生、文本)互動起來,一塊兒感悟體驗:
學生甲說:“我覺得一年四季中春天最美,因為柳樹綠了,桃花紅了,青蛙睡醒了,小燕子也飛回來了,還有那細細的春雨,輕輕的春風,舒服極了!”
我馬上把握孩子來源于資料生活中的體會引導她讀課文:“孩子,看你說得多高興啊,這么美麗的春天你把她請出來吧!”。(孩子讀課文)
另一個孩子讀“綠草和鮮花趕來報到”時突出“趕”字,我問孩子鮮花綠草為什么要趕來報到?他說:“是溪水的聲音把綠草和鮮花從睡夢中叫醒的,他們在秋天就約好了春天一起在森林里開party,而且青蛙,燕子,螞蟻也要趕來報到。”(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前面的找美體驗活動,孩子對春天的感受還能聯想到青蛙、燕子其他的景物嗎?)
夏天組的孩子在匯報時,春天組的同學就向他們發難了:“夏天這么熱,知了還沒完沒了地叫著,煩死人了,怎么會給世界帶來歡笑呢?”這時一個孩子舉手要回答這個問題,他來到講臺前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要求我把他的相片用投影打出來讓同學們看,同學們一看都笑了。這是一張光著身體的小男孩跳水的照片,他那光溜溜的屁股正好對著鏡頭,所以同學們都笑起來了,孩子說這就是夏姐姐給我們帶來的歡笑。這孩子一說完,好幾個孩子拿著吃西瓜,吃雪糕,在海邊沖浪的相片跑上來和大家一塊分享夏季的快樂。(作者體驗的快樂未必是孩子的,但要讓孩子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就必須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才能有更真切的感受,這樣讀起課文才有滋有味)
反思: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它將以問題為軸心,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讀書,獲得對語言的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通過合作學習,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探究學習,不斷增強獲取新知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文本教材”向“體驗教材”轉化。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