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智障學生由于智力低下,生理、心理都存在著偏差,因而他們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不良的行為習慣,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若能及時地糾正他們這些不良行為,并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對智障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都將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幫助智障學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已成為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對的教育科研課題。本人有著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經歷,感受頗深。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培養智障孩子的良好習慣,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榜樣示范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在智障兒童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分辨能力差,給他們樹立什么榜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用正確的典型作為榜樣,就可以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
榜樣示范可以采取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之間的示范。小黃同學每天穿戴非常整潔,教師就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效果不錯,如小鐘同學每天早上來校衣服是整齊,可不一會兒就變樣了,變得邋遢不堪,我就鼓勵他向小黃學習,保持衣物整潔,一有進步就表揚他,一段時間后,他進步可大啦。二是老師的示范。教師要率先垂范,在學生面前作出表率,用良好的行為習慣感染他們、教育他們。比如要求學生每天梳洗干凈、穿好衣服、系好鞋帶、干凈整潔來上學,作為教師,首先應檢查自己是否衣冠整齊。
2. 行為訓練
眾所周知,智障兒童大腦皮層的神經聯系不穩定,因而對他們的行為矯正要采取反復強化訓練的策略。如培養智障學生的“三姿”(坐姿、站姿、舉手姿勢)訓練,可根據智障兒童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采取趣味訓練的方法。
在訓練的過程中,一是先編一些短小易記的趣味兒歌讓學生背下來,如“上課小手要放好,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聽好話”等。訓練時要求他們想要領,背兒歌,做動作,做到既動腦、動口、又動手,邊訓練邊糾正錯誤動作。二是開展有趣活動。為調動智障兒童的積極性,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開展“比比誰的姿勢最漂亮”活動,使學生的不良姿勢在趣味活動中得到矯正。三是經常反復強化訓練,如經常利用晨檢時間輔導學生天天背、天天練,逐漸養成良好習慣。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禮貌用語,每天早晨,我站在教室門口,主動跟孩子打招呼,孩子也慢慢學會回應,也能跟我打招呼了,再過段日子,孩子會主動自覺地跟我打招呼了。對待這些智障生,我們只有通過反復進行和不斷強化訓練,才能促使他們良好習慣的養成。
3. 反饋激勵
獎勵是調動智障兒童積極性、塑造兒童良好行為的重要機制。研究表明:盡管智障兒童的認識有缺陷,但他們也具有榮譽感與自尊心,有一定的成就動機,對他們行為的獎勵就是對他們行為的認可和強化,對智障兒童的行為起激勵作用。為此,我在教學中經常用口頭表揚、符號獎勵和物質獎勵等方法不斷激勵孩子追求進步,讓他們在反復獎勵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使行為穩定化、習慣化,我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4. 因材施教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由于智障兒童個性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仔細地觀察每個學生的言行舉止,找出這群學生的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性,因人而異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小熊同學因為小腦萎縮,脾氣比較任性固執,喜歡亂扔東西,課堂上經常大聲叫喊、走來走去,不喜歡回自己的座位上等不良行為。為此在課堂上,我會有意忽視他的各種行為任其自由活動,等他活動“累”了,就讓他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當發現他能坐得端正,就給予他語言和物質方面的獎勵(獎勵物是他喜歡的食物或者玩具);同時我還發現他喜歡聽兒歌,只要音樂響起來,他也就能安靜地坐下來仔細的聽,根據他這個特點,只要每一次有一點點進步,我都會鼓勵他:“你這次能坐在位置上五分鐘,表現可真棒!下課老師專門為你放兒歌聽。”經過一年的教育訓練,小熊上課的時候基本上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偶爾還會與老師主動交流。
實踐證明,智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往往不是自發的,必須通過強有力、有計劃、有目的地示范和堅持細致的教育。作為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要使學生有所進步,就必須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使他們在良好的習慣中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和適應生活的能力,從而達到融入社會的目的。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