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兵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用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重新界定,將語文學習定位于“運用”上,從而讓語文的有效性教學變得清晰可見。
結合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而誕生的語用教學,具備了兩者共同的“基因”,這“基因”決定了語用教學產生的機制,而科學合理的語用教學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層級。
一、語用立意:源于課文,造就習作
語用訓練的主體是學生,只有主體在充分了解了文體的情況下,有了表達的欲望,才會有習作的沖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語用教學課的首要目標便是幫助學生解決“課文講了什么”。
1. 了解文本解讀的層次。語用教學的基礎是從閱讀出發,從低層次的文本內容的再現,到理解文本的內涵、語言表達的形式,再到了解文本作者的寫作意圖。
2. 了解文本的語言形式。文本的語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小學的語言形式,可立足文體,首先區分不同文體的結構、語言格式,再過度到篇、段、句的不同構成方式,最后細化到具體的語言表達順序、修辭、寫法等。
3. 架接課本與寫作的橋梁。讀寫結合下的語用訓練出自教材,教材是最好的素材。首先,從年段來看,語用訓練首先要符合年段習作要求,要有字、詞,句段,篇的層級。其次,要從基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學習寫起,再到學習如何選擇素材。
4. 激發學生習作的意圖。充分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完成文本主題的積累、文字表達情感的積累,把相同主題不同表達進行對比,把作者選材與自身閱歷進行對比,把文本的表達格式總結出來,這些都將有助于成為激發學生習作最厚實的基礎,這便是我們常常講的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例如,老舍先生的《貓》,筆者覺得語用訓練點應該把語用訓練點放在:精確貼切的詞語排列上的規律性、表情達意上有感染力、結構層次的邏輯性、描摹形態上的情境性、行文過程中的反復性。見下圖:
明顯可見,首句是中心句,以總分的結構層次選擇體現貓可愛一面,這是中年段學生在學習構段的典型材料。體現貓可愛的“蹭”“伸”“踩印”“叫喚”“咕嚕咕嚕”則精確地體現了詞語排列的規律性和行文的反復性,而對“抓癢”“豐富多腔”“變化多端”“解悶”則在表情達意上體現詞語的情境性和感染力。要發現語言文字的美,首先體會作者的寫作時選材的用意,并在這些文字材料中發現作者遣詞造句的奧秘。
二、語用構思:感受文本,溝通習作。
文本與習作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文本的具體語言實例,啟發著學生主體最直接的習作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說,語用教學課的第二個目標便是幫助學生解決“課文是怎么寫的”。
1. 感受文體的異同。小學文體不多,大多記敘文(包括了寫景、寫事、寫人、狀物),說明文,古詩,少量議論文,其中,童話、民間故事可歸類到寫事中。每種文體的寫法是大致相同的,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學習以寫事為主的文體。
2. 感受文體的個性表達。小學階段的的文本大多是以主題式的單元構成的,而且大多 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敘事為主,教師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或者是同類比較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文本構思巧妙所在,感覺到各種敘述方式以及語言使用的貼切。
3. 感受文本的結構布局。文本的內容是通過各具個性的結構、布局表現出來的。從文本的線索到結構,從詳細與簡略,從正面突出與側面相襯托,理解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中間如何過渡,開頭與結尾如何呼應,突出主題等。
4. 感受文本與習作的構思。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一切皆為習作而服務,在充分解構了文體特征和調文本結構后,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感受,分析作者如何構思文本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切實是最佳的習作素材,而這種體驗,與習作的構思是一脈相承的。
例如,五年級下冊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
首先,筆者覺得應該把語用訓練點重點如何突出人物個性形象上。“鳳辣子”的特點是什么?“辣”。考慮文本從兩個面表現人物形象:外貌和語言的描寫。外貌描寫的語用點應落實在人物衣服的材質上,落實在穿著服飾的戴、綰、系、罩這幾個動詞上,從而體現貴婦人穿著奢侈、講究的形象上。衣服的材質和穿著的動詞最能體現作者的用意,只要用弄清這些材質的價值不菲,才會感受到人物的權威,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辣”的人物個性特征。
相比外貌描寫,本文的重點是對人物語言的描寫。文本對“鳳辣子” 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更多地體現在文本人物的對話中,文本通過生動的語言地刻畫出了“鳳辣子”的本性:見風使舵,獻媚討好,八面玲瓏等。
那么在外貌和語言,選擇哪一種語用訓練更有價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任何語用訓練都先要從年段、單元、文本的整體要求出發,再先分析好作者如何構思文本內容來表現人物的,最后去設計語用訓練點,這樣語用訓練才會不偏不倚。
三、語用表達:先讀后寫,積累遷移。
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選擇最能夠觸發學生感悟的內容或者語言表現形式,在充分的積累后,再進行寫作遷移,這才是最好的讀寫結合方法。語用教學課的第三個目標便是幫助學生解決“習作是怎么寫好的”。
1. 在閱讀中積累文本素材。小學生習作素材是比較空泛的,缺少生活閱歷。教師應該有意識在閱讀教學中指向積累素材的問題。好的文本,不妨讓學生多讀多背,并以此激發學生尋找文本的異同,鼓勵學生在課外收集整理更多同類主題的文章。
2. 在閱讀中積累文本結構。教師要重視文本表達的結構,這樣,學生的習作才能如同“百花齊放”般,而不是一個班的學生大多只能使用同一類表達手法。
3. 在閱讀中積累語言形式。語言文字不是簡單的說話內容組合,它是具有文采和生命力的。文本中大量精采的語言形式極富哲理和表現力。在各個年段,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收集整理,進行模仿練習。例如動作類的細節,人物性心理的變化,場景的白描等。
4. 在習作中積極進行遷移。運用是最好的學習。在語用訓練中,教師要積累提供文本的遷移訓練的機會,聯系文本的內容和語言表達形式,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體驗,以隨堂練筆,日記,周記,班報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展開。
例如,在教學《去年的樹》時,將文本的學習分列成三個層級,從而梳理出語用訓練點。首先,第一層級:朗讀教學課,這是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學生對文本的內容的了解和關鍵詞的表達情意的感悟。其次,第二層級:對比閱讀,這是第二課時前半部分,引導學生關注這種童話文體在情節上的“反復”。最后,第三層級:隨文練筆,這是第二課時的后半部分。
讀寫結合的教學設計,要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完成了體驗、積累,遷移的語用訓練全部過程,實現了習作的選材、立意、構思中間環節。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