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 要:西烏素金多金屬礦預查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后旗境內,行政區劃屬該旗紅格爾圖鎮管轄。預查區位于察哈爾右翼后旗白音查干鎮北西直距35 km處,東南距紅格爾圖鎮約10 km。集(寧)-二(連)鐵路線和集二高速公路于預查區東約3.5 km處縱貫南北。文章詳細闡述了察哈爾右翼后旗西烏素金多金屬礦的礦化帶及礦體地質特征等,最后對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西烏素金多金屬礦 礦體特征 找礦標志
通過1∶1萬地質填圖、1∶1萬化探、物探剖面及物化探異常查證工作,結合前人工作成果,對工作區地質特征、礦化特征有了大致了解,發現3條礦化蝕變帶,其中AP2號化探異常2條,一條為鉛鋅礦化帶(HSP1),一條為錫礦化帶(HSP2);AP3號化探異常為一條鉛鋅礦化帶(HSP3)。
1 礦化帶特征
HSP1礦化帶:礦化帶產于呼吉爾圖組結晶灰巖中,礦化蝕變帶斷續長約1 200 m,寬1~3 m,走向70°,傾向160°,傾角79°。礦化特征:巖性為褐鐵礦化結晶灰巖,破碎較強,褐鐵礦化較普遍,硅化較強。
HSP2礦化帶:產于呼吉爾圖組結晶灰巖中,位于HSP1號礦化帶南約350 m,可見長度約150 m,寬2~3 m,走向98°,傾向8°,傾角80°。礦化特征:巖性為褐鐵礦化結晶灰巖,破碎較強,褐鐵礦化較普遍,硅化蝕變較強烈。
HSP3礦化帶:產于呼吉爾圖組結晶灰巖中,礦化蝕變帶長約300 m,寬1~4 m。礦化特征:巖性為褐鐵礦化結晶灰巖,破碎較強,褐鐵礦化較普遍,孔雀石化、鉛礦化不均勻。
2 礦體特征
預查區共圈定1條礦體,Ⅰ號礦體在HSP3號礦化帶中,礦體在ZK8201鉆孔中見到。
Ⅰ號礦體位于HSP3號礦化蝕變帶中,地表由TC40、TC41、TC43、TC44、TC45 5個探槽控制,控制長度約200 m,平均寬1~3 m,總體走向為63°,傾向153°,傾角80°,平均厚度為2.8 m。地表槽探工程已揭露,經刻槽樣品分析平均品位為Pb2.19×10-2、Zn1.03×10-2。Pb0.15×10-2~11.8×10-2,Zn0.17×10-2~4.15×10-2,Ag最高為123.99×10-6,Au最高為0.26×10-6,Cu最高為0.32×10-2。
3 礦石質量
3.1 礦石的物質組分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除方鉛礦外,偶見閃鋅礦、黃鐵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為褐鐵礦、黑云母、綠泥石、石英、碳酸鹽類礦物等。
3.2 礦石結構構造
3.2.1 礦石結構
(1)碎裂結構:是該區礦石中常見的一種結構,礦石礦物和脈石礦物被擠壓破碎形成的一種結構,并沖填方鉛礦和黃鐵礦。
(2)球粒結構:針鐵礦呈球粒狀,半自形假象粒狀,均質,大小<2 mm呈聚集體分布,部分具同心環構造。針鐵礦較稠密分布于脈石構成塊體。
(3)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黃鐵礦呈晶形完整的立方體,切面多為自形晶粒狀,部分呈半自形晶粒狀。
3.2.2 礦石構造
(1)稀疏浸染狀構造:黃鐵礦呈星點狀、薄膜狀不均勻分布于脈石礦物間,成為浸染狀構造。
(2)稠密浸染狀構造:黃鐵礦呈稠密的粒狀或集合體狀分布。
(3)細脈浸染狀構造:閃鋅礦呈不規則的細小脈狀以浸染狀的形式分布在脈石中。
3.3 礦物嵌布特征
黃鐵礦: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產出,主要呈團塊狀、顆粒狀、薄膜狀分布于礦石中,局部較富礦石呈團塊狀分布;礦物粒度一般分布于0.05~0.15 mm,與周邊礦物接觸關系簡單,接觸界線平直清晰。
方鉛礦:主要分布在近地表以下破碎帶中,自形-半自形粒狀或他形粒狀集合體形式和閃鋅礦、黃鐵礦連生,集合體粒級一般在0.5 mm左右,個別>1 mm,單晶粒徑相差較大,一般在0.06 mm左右,少數<0.01 mm。
褐鐵礦:主要分布在地表礦或構造裂隙帶中,在氧化條件下由黃鐵礦物分解或由獨立鐵礦物水解而形成,隱晶質、膠狀集合體出現,相對集中,呈不規則狀、皮殼狀、結核狀沿礦石的節理裂隙分布,并將巖(礦)石染成淺褐色。
針鐵礦:主要分布于地表礦或地表以下的破碎帶處,呈灰-灰白色,球粒狀,半自形假象粒狀,均質,大小<2 mm呈聚集體分布,部分具同心環構造。
云母類礦物:以黑云母為主,可見少量絹云母,黑云母多以半自形-他形鱗片狀變晶呈集合狀產出,分布于石英、鉀長石等礦物間,顆粒相對均勻,一般為0.2~0.3 mm,局部可見良好的定向性;絹云母則多以微細磷片狀產出,為長石等礦物的蝕變產物。礦物含量3%~5%。
石英:該礦石中主要是脈石礦物,礦石中游離硅的主要載體礦物,以他形粒狀變晶產出,呈互嵌式彼此嵌生,或與黃鐵礦、方鉛礦等相互嵌生,礦物間接觸界線清晰簡單,礦物粒徑一般為0.15~0.3 mm。礦物含量0%~5%。
碳酸鹽礦物:主要為方解石,呈細晶狀分布,少部分受后期碳酸鹽化、硅化作用影響重結晶形成變晶粒狀,顆粒間呈鑲嵌狀生長,方解石粒度0.05~0.2 mm。礦物含量70%~85%。
4 礦石類型和品級
4.1 礦石自然類型
該區礦石類型根據方鉛礦、閃鋅礦產出狀態劃分為:顆粒浸染狀碳酸鹽巖型、星點狀碳酸鹽巖型、硅化碳酸鹽巖型。按礦物組合劃分為:方鉛礦化碳酸鹽巖型、閃鋅礦化碳酸鹽巖型。方鉛礦化碳酸鹽巖型含鉛品位較高。
根據氧化情況劃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2種,氧化礦石分布在地表及地表淺部,一般呈褐黃色塊狀。原生礦石分布在氧化礦石下方和地下深部,一般呈鉛灰色。
通過地表探槽和地下鉆探工作情況了解到,地表1~3 m為氧化礦石,地下3 m以下為原生礦石。
4.2 礦石的工業類型
礦石的工業類型為鉛鋅-褐鐵礦化型。進一步可分為:(1)褐鐵礦型鉛鋅礦石;(2)褐鐵礦-碳酸鹽巖型鉛鋅礦石;(3)褐鐵礦-黃鐵礦型鉛鋅礦石。前二類鉛鋅礦石是強褐鐵礦型鉛鋅礦石的組成部分,鉛鋅品位較高。第三類鉛鋅礦石鉛鋅品位較低。
5 礦體圍巖與夾石
5.1 礦體圍巖
預查區內Ⅰ號礦體產在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呼吉爾圖組結晶灰巖內,礦體圍巖為青灰色、灰白色結晶灰巖,礦體與圍巖的產狀基本一致。
礦體兩側圍巖中的鉛鋅含量在頂板圍巖中,鉛品位最高為0.21×10-2,最低為0×10-2,平均為0.16×10-2;底板圍巖中,鉛品位最高為0.24×10-2,最低為0.05×10-2,平均為0.19×10-2,鋅品位最高為0.29×10-2,最低為0.13×10-2,平均為0.21×10-2;底板圍巖中,鉛品位最高為0.31×10-2,最低為0.11×10-2,平均為0.24×10-2。底板中鉛鋅的品位略高于頂板,地表圍巖中的鉛鋅含量要高于深部。
5.2 礦體夾石
由于礦體規模較小,礦體內沒有夾石。
6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6.1 礦床成因
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后旗西烏素鉛鋅礦成因主要受地層控制,已知礦化帶均產在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ChQnB)呼吉爾圖組(Qnhj2)結晶灰巖中,為該區主要Pb、Zn、Cu、Ag、Sn賦礦層位,特別是該地層中發育的褐鐵礦化蝕變帶是上述3種成礦元素的富集部位,該蝕變帶是尋找鉛鋅多金屬礦的有利地段。
6.2 找礦標志
該區主要的找礦標志是以下幾項。
(1)呼吉爾圖地層及其中的褐鐵礦化蝕變帶;硅化、碳酸鹽化結晶灰巖是該區重要的礦化標志。
(2)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是該區重要的礦化標志。由褐鐵礦化在地表形成的褐黃色條帶,常常是礦化帶和礦體的氧化露頭。
(3)該區1∶1萬土壤化探異常與礦化蝕變帶基本吻合,經工作驗證,AP2為礦化異常,AP3為礦異常,異常在礦化帶位置基本吻合,也是該區找鉛鋅的重要標志。
參考文獻
[1]賈立炯,趙宇,張利國,等.內蒙古武川縣后石花金礦地質特征、礦體特征及找礦標志[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3(5):39-41.
[2]李連濤,張夏輝.內蒙古毛德班渾迪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礦產與地質,2016(4):604-60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