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清國+邊志華


摘 要:該文結合工作實際,以河南省蘭考縣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為例,簡要介紹了工作的目的、內容、技術路線和工作步驟等,理清了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的流程。技術流程包括收集資料、現場踏勘、整理資料、儀器檢驗、技術設計、工作計劃、人員培訓、資源配置。圖根控制測量、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工作底圖測量。
關鍵詞:宅基地 使用權 土地調查 數據庫應用
1 技術路線
在收集并分析調查區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調查區的地籍區、地籍子區劃分,以地籍子區為單位預編宗地號,進行宗地權屬狀況調查、界址調查,繪制宗地草圖,填寫土地登記申請書、地籍調查表,指界人在地籍調查表上簽字蓋章。建立相應的等級控制網,進行地籍控制測量、地籍細部測量、編繪地籍圖和宗地圖。根據地籍測繪資料和權屬調查信息建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數據庫。
技術流程:收集資料、現場踏勘、整理資料、儀器檢驗、技術設計、工作計劃、人員培訓、資源配置。圖根控制測量、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調查工作底圖測量。調查區劃分、現場調查、界標設置、界址點測量、邊長勘丈、宗地草圖繪制、審批表填寫、資料整理、過程檢查、階段性驗收。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宅基地使用權調查、現場調查、指認邊界等,測繪地籍圖,繪制宗地圖,建設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數據庫。技術報告、工作報告、檢查報告的編寫,成果檢查、市級預檢、成果資料整改、成果驗收和資料歸檔等(如圖1)。
2 作業實施
2.1 前期準備階段
收集、整理土地權屬來源有關資料和基礎測繪資料。根據調查區的實際情況,確定地籍調查的范圍、方法、組織形式、完成時間和相關要求,統一組織協調,任務分解到組,成果統一審核。在總體計劃的框架內,各作業小組制定各自的工作計劃,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2.2 權屬調查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要做好地籍調查,它是土地登記的基礎和依據,不僅直接關乎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質量,也是該項工作的主要工作。地籍調查包括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準確、真實、合法、有效的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結果是該項工作的基礎。
以1∶500比例尺底圖為基礎,調查確認每宗宅基地的權屬、位置、界址、面積和土地利用情況等,采用權利人按照實際使用情況指認實地權屬界線并簽字蓋章的方式進行。按照調查結果形成《地籍調查表》,并現場填寫《土地等級審批表》。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的有關規定確定每宗地的地類,土地使用者名稱以批準或登記的名稱為準。
村莊用地內的宅基地以“界線清晰、四鄰無爭議、他人無爭議”為權屬確認基本原則。
調查確定轄區內宅基地主體權屬界線;繪制界線走向圖,完成指界人確認蓋章及地籍調查等有關的測量工作。
2.3 地籍要素測量
宅基地使用權調查與確認是指對全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確定的農村居民點用地(村莊用地),按照實際使用情況,查清村莊每宗宅基地和其他土地的位置、權屬、界址、面積和土地利用情況等,實測界址點和邊長,繪制宗地圖和村莊地籍圖,制作符合土地登記要求的地籍調查資料。地籍要素測量是最基礎的工作。一般采用RTK或全野外解析測量的方法進行測量。
地籍圖測量過程中,通過相關作業軟件,根據測站觀測草圖進行測點連線,構成相應的地物圖形,如,房屋、道路、宗地權屬界線等,按照相關的技術要求,進行編輯加工,將各種地籍編號按照規定的規格和要求注記在相應的位置上,如,宗地號、土地利用類別代碼、宗地名稱、宗地面積注記等,最終形成完整的基本地籍圖數據文件。
一般在圖根點或各級控制點上利用全站儀極坐標法、交會法或內外分點等方法測定界址點。原則上按標志位置采集,若標志不清、無標志以及標志有誤時,應及時與權屬調查員取得聯系,并重新確定點位。在界址點測量過程中,測量員與立鏡者要隨時取得聯系,明確觀測位置,及時核對測點點號,確保全站儀記錄點號和測站草圖記錄點號一致。
2.4 界址點測量
界址點坐標測量方法有解析法、圖解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解析法測定界址點坐標是以各等級已知地籍控制點為依據,外業采集已知控制點與界址點間的距離和角度數據,利用數學公式解算每個界址點的坐標。解析法測定界址點坐標的方法有野外數字測量法、極坐標法、截距法、測距交會法、直角坐標法、測角交會法等。根據不同的條件使用不同的方法。
圖解法是利用量取界址點之間、界址點與其鄰近地物點的關系距離在圖上確定界址點位置,界址點坐標可在圖上圖解獲得。圖解法確定界址點圖上平面位置的方法有平板儀法、圖解距離交會法、圖解角度交會法等。
該項目界址點測量方法為實測法(解析法)。即采用全站儀、GPS接收機、鋼尺等測量工具,通過全野外測量技術獲取界址點坐標和界址點間距的方法。界址點精度應符合表1的要求。
2.5 宗地圖編制
以地籍圖為基礎,利用地籍數據編繪宗地圖。根據宗地的大小和形狀確定比例尺和幅面。
宗地圖的內容如下:宗地圖是土地證書和宗地檔案的附圖。其幅面一般為A3、A4。可以由繪圖儀輸出或根據地籍圖復制。宗地圖比例尺可根據宗地大小適當選擇,但比例尺分母必須為10的整數倍。
宗地圖的內容包括:行業代碼、本宗地號、地類號、宗地面積、土地使用者全稱;宗地內的建筑物和構筑物、所在圖幅號;界址點及界址點號、界址邊長;鄰宗地土地使用者及宗地號、鄰宗地在本宗地界址邊上的界址點及其編號、鄰宗地間的界址示意線;相鄰道路、河流及其名稱等。
2.6 宅基地使用權數據庫建設
以縣級行政轄區為單元,根據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需要,以GIS平臺為基礎,建設集體土地使用權數據庫。系統應具有數據輸入、編輯和處理、數據分析和管理、數據更新、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數據輸出,數據交換、備份和維護以及土地登記等功能。
在地籍測量、權屬調查的基礎上,建設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數據庫。數據庫按照系統性、標準化、開放性、現勢性的原則進行建設。在技術指標、標準體系、數據庫結構等方面具有系統性,并與已有數據庫具有良好的銜接和相關關系。根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建設,采用標準的空間數據交換格式,能夠使成果數據正確匯交和實現共享。
必須保持數據的現勢性。對已有的資料和數據經過確認以后,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合理繼承可用資料和數據。選擇簡單易行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對數據入庫過程中的每一重要環節進行檢查控制與記錄,以免環節出錯造成誤差傳遞、累加等,同時要保證建庫過程的可逆性。對數據庫數據進行質量評定,及時、準確地掌握數據的質量狀況,及時發現建庫中存在的問題,保證數據建庫成果的質量。
宅基地使用權數據庫主要包括土地權屬、土地登記、土地利用、基礎地理等信息。
整理外業調查結果以及收集到的二次調查數據;對野外采集的數據和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檢查,導入數據庫;對紙質地籍圖,通過矢量化采集數據。通過對采集到的圖形數據進行圖形編輯、坐標系變換、圖幅接邊及拓撲關系建立等,建立集體土地使用權圖問菘狻8萃庖檔韃榻峁既朧糶孕畔?與圖形數據掛接并檢查對應關系,建立集體土地使用權屬性庫。對形成的圖形信息與屬性信息進行數據完整性、準確性、邏輯一致性以及數據分層和文件命名的規范性等的檢查,滿足要求的匯總入庫,建設宅基地使用權數據庫。
3 工作總結及思考
在當前國土資源信息化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國土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核心業務之一的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管理系統的建設和應用起到了先鋒作用,為國土電子政務的綜合實現開創了局面。通過網絡基礎設施和網絡化管理所實現的地籍管理流程化應用。實現了地籍審批業務流程、數據庫綜合管理,以其建設應用的實踐驗證了國土資源業務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可以充分推動國土電子政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縱深開展。為現在正在推行的不動產登記打下了良好基礎。今后,可以通過數據倉庫,實現異構數據的共同管理;通過辦公自動化和業務審批流程信息化、國土資源信息一張圖工程,使國土資源各個業務辦公流程實現網絡管理化,促進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提高國土資源公共服務的整體效率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詹長根.地籍測量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TD T1001-2012,地籍調查規程[S].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3]河南省城鎮地籍更新調查技術規程(豫國土資發(2006)153號)[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