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張莉麗
摘 要:退役運動員就業難制約著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因此,要急待建立和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退役運動員多層次化職業培訓的管理體制和培訓運行機制,探索和實踐多種培訓模式與方法,在政府的積極主導下,社會、市場共同協作、責任共擔,全面提升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競爭力,從而促進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退役運動員 多層次職業培訓 改革對策
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改革大背景:當前,改革的大背景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表明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從頂層設計上勾繪出新一輪體育改革的邏輯體系,也給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擴充了機遇。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原有的退役運動員安置方式行不通了。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難是競技體育改革中的一大難題,它直接影響到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所以,在新的改革大潮中一定要花氣力研究破解這個難題。
1 改革基礎
1.1 社會市場基礎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矛盾,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存在著矛盾。我們用哲學觀點看待社會問題,就會開闊明朗,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包工作分配安排、大專院校學生包分配、退役運動員就包安排。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政府包分配安置就業的方式行不通了,這種矛盾的產生是發展的必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體育全球化和職業化的影響,以政府為主導的一元體育治理體系已經無法滿足體育發展的需求,因此,社會市場急待建立一種基于政府、社會和市場共同協作、責任共擔的國家體育治理體制。
1.2 法律政策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法治建設取得了相應的成就,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現行有效體育法規及目錄”的統計,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我國現行有效法律和規范性文件總數為147件。其中,法律1件即《中國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其它行政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146件[1]。
近年來出臺了《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10——2015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法規政策[2],將會推進“依法治體”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能給改革治理增強發展活力和催生新生事物。
2 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的必要性與培訓意義
2.1 是適應社會改革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體育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舉國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原有的體育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越來越難適應中國體育發展出現的新態勢,前所未有的挑戰推動體育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由之路。而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是最為直接和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以往的安置方式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已經行不通了,因此,研究如何促進退役運動員實施多層次化職業培訓,既是解決就業安置的最佳途徑,也是社會轉型期主動適應社會改革與治理的必然選擇[3]。
2.2 是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關鍵和寬廣出路
職業培訓是提高退役運動員再就業能力的關鍵,也是職業培訓的主要目標。一是要充分利用體育行業特有的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平臺,幫助運動員獲得與運動項目相關的符合退役運動員與人特長的、社會需求量大的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為退役運動員繼續在體育行業發揮特長創造條件,提供就業指導和援助。二是要針對退役運動員的特點和專長,培養能勝任社會需求的某種或多種職業崗位的復合型人才,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更能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從而全面提升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率。
2.3 社會崗位的細化是培訓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每個公民職業分工將不斷細化,幾乎所有職業崗位都會逐漸要求從業者具有相應的職業資格,一個沒有職業資格的公民從業是很難的,按照“先培訓,獲證后上崗”的職業準入制度,只要從業,必然接受職業資格培訓,所以,退役運動員必然要融入社會大環境,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這是社會職業崗位細化對從業者的必然要求。
3 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的特點
3.1 與崗位對接的實用性
退役運動員已到了職業培訓的突擊期,培訓的目標具有與市場就業崗位直接對接的實用性。以服務兩個需求為宗旨,一是社會市場就業崗位的需求實際;二是針對退役運動員運動技能、文化水平、綜合素質以及職業意向,在基本符合雙方需求的情況下再確定培訓的內容與時間的安排,盡力幫助退役運動員把體育技能的優勢轉化為職業優勢,把退役運動員打造成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用型、適用型人才[4]。
3.2 項目層次的多樣性
退役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項目類別多、項目差別大、文化水平表面(獲證)與實際水平差別大、運動成績與待遇差別大,故此,多層化職業轉換的多樣性培訓符合普通退役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
3.3 與體育行業的相關聯性
根據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課題2015年對160個專業運動員(包括退役運動員)對職業認識與期望的調查結果統計,有95%的選擇了參加就業前職業培訓,只是選擇培訓的時間有所區別,選擇培訓時間為1個月的占50%,選擇3個月和半年的各占25%。選擇參加體育行業的占87.5%,非體育行業的僅占12.5%,這說明了職業培訓的目標就是就業崗位的實用性,同時也說明了運動員對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培訓有相當大的依戀和關聯。
3.4 不同地域的分散性
退役運動員是籍貫分散在全國各地,有的來自于偏遠的農村,有的來自于城鎮,退役后分散性強,給集中培訓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分片區舉辦了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培訓的思路已形成,并且實施于行動。培訓前的組織宣傳很重要,要把分散的退役運動員的培訓意向搞清楚并組織好,具要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具體落實。
4 我國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的現實困境
4.1 管理體制困境
一直以來,我國退役運動員的管理是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由各省市體育局的人事部門統籌管理,負責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就業、上學、培訓等工作。同時,業務管理部門(體育局下屬的各運動管理中心)也對退役運動員進行附帶管理,由于中心任務和工作重點是在役運動員的訓練與比賽,導致了對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就業管理的缺失,從訪談的專家認為,到退役運動員的調查問卷反饋中都有相同的認為:沒有對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培訓設置專門的管理運行機制是最大的困境。
4.2 培訓體系困境
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負責的各省市體育職業培訓中心與鑒定站,其大部門掛靠在高等體育職業院校,負責對退役運動員開展職業培訓與認證。還沒有構建適合于普通退役運動員全員培訓的培訓機構與培訓體系,沒有科學完備的培訓方案,所以,急待構建培訓體系并逐步加以完善。
5 多層次培訓的內容與方式
(1)通識教育培訓。通識教育培訓是多層次化培訓的基礎與前提,是每個退役運動員首先要參加的基礎性培訓。通識教育培訓一般包括計算機技術等級培訓、心理調整、與心理健康培訓、生活能力培訓、職業生涯規劃培訓、人際關系正確交往培訓等。培訓方式一般為課程教學、團隊輔導、個體咨詢、行業資深人員講座、網絡學習、企業參觀、職業訪談等多種方式進行,突出針對性和實踐性,尊重個性差異。
(2)多層次化的學歷培訓。退役運動員根據自己求職崗位的學歷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可選擇各類中職、高職、本科院校就讀,盡可能享受政策優惠,通過免試入學、單招、委培等多種形式入校學習并取得文憑。
(3)職業技能+職業證書+學歷的職教內容與方式。
(4)多層次化的職業技能對口選擇與培訓考證。大專和本科層次的退役運動員可選擇中小學體育教師,參加教師資格證的培訓與考證、學歷較高、運動技能水平較強的可選擇教練員或裁判員的培訓與等級考證培訓。學歷較低可選擇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
(5)廣泛利用現代信息教育。利用大數據、云計劃、慕課、移動、虛擬現實技術的網絡培訓與學習。國家體育總局應盡力整合各種優質培訓資源,開通網絡教育平臺,做到全民共享。
(6)整合多方資源,促進家庭——院?!髽I——社會通力合作。要統籌社會資源,切實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將職業技能訓練與就業緊密結合,推進找崗——培訓獲證——上崗就業的一體化模式,探索深化“定單”、“定向”、“儲備”、“委培”等模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與用人單位和就業市場的對接,以需求量培訓,以輸出帶培訓。隨著體育產業及相關業態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的多規格人才。如體育營銷、體育傳媒、戶外運動指導、運動器械裝備、運動服裝等各個領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所以對市場的了解和分析要具有一定準確的預見性與前瞻性,結合退役運動員的實際,把他們培養打造成符合體育產業多種業態需要的多規格人才。既能滿足體育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又能拓寬退役運動員的就業面。
(7)加大培訓實踐力度與過程,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觀看優秀職業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展示、參與職業技能比賽、到實地見習、由優秀的行業楷模指導上崗實習等方式,在實踐實習的過程中給予充足的時間,指導提高學員的實際工作能力。
6 改革治理的主要對策
6.1 健全法律法規作保障
要建立健全體育法規體系與運動員職業教育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體育法規體系與運動員職業教育保障體系[5],要依法保障運動員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促其獲得一項或多項就業的職業資格。同時還應針對運動員的職業特性,即意外傷害的多發性、就業能力的單一性和生活保障的薄弱性,制定針對性強的運動員社會保障法律,促其得到基本權利和特殊權益的法律保護。
6.2 構建管理機構保運行
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現有環境下,首先要在政府的主導下,構建退役運動員就業培訓目標專一的管理機構。還要有自上而下的具體實施、培訓行動的運行機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常規培訓?,F在,改革已涉及到深層次的利益調整,僅靠政府由上至下的推動成效有限,因此,要將政府主導、企事業、社會組織以及各用人單位共同驅動,個人積極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凝聚成退役運動員就業培訓的強大力量,形成一元主導,多元協同合作,相互協調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6],長期聯合行動,達到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與就業崗位的最優化對接。隨著我國體育治理的不斷深入發展,最終要形成政府、社會、企事業、市場的多元化主導、構建一種規范理性的權力分享、責任分擔、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較為穩定的關系模式和職業培訓與就業對接格局。
6.3 職業教育貫穿全程
職業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都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從運動員入隊開始就應高度重視其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根據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課題組2015年對160名退役運動員的調查問卷顯示,有87.5%的退役運動員認為運動員的職業培訓應在在訓期間就開始,到退役后一年內基本貫穿全程。要制造和利用機會,組織運動員參加職業供需見面會,開設職業規劃課程。通過課程學習、職業培訓、職業供需見面會等活動,增強現役運動員的就業意識;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提升運動員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和本人特點,合理規劃自身職業生涯的能力。體育職能部門應根據運動隊訓練比賽的空隙,適時適當安排體育職業資格培訓等相關職業培訓活動,運動員自身要積極主動參與,爭取在在訓期間取得一項或多項職業資格證,這樣長期不懈,持之以恒,在退役就業時路子就會寬廣,就業率必然會得到提升。
6.4 夯實文化教育,打通職教、普教升學通道
文化教育對運動員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專業運動員運動生涯相對來說是短暫的,而其文化知識則會在人的一生中發光發熱。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要堅持文化學習的主體性,運動技能訓練的業余性。要構建從義務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從職教、成教到普教上下貫通、嚴謹規范的教學與升學機制。要針對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采取“長學制”、“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等靈活的教學制度,針對不同運動隊和運動員的具體情況,采取自學、補課、插班、教師隨隊輔導等靈活的教學形式和手段來保證學習質量,使一部分優秀隊員能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一條龍”的通道上暢通到頭。一部分普通運動員能進入高職本科院校,還有一部分通過單招和特招等途徑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傊?,要使所有的運動員通過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途徑都能達到高職本科和普高本科水平,能得到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6.5 拓展拓寬多層次就業門路
對于普通退役運動員來說,首先必須端正心態,放下手段,從低處著眼,從職就業多方位,多渠道。對一部分學歷低、年紀輕的退役運動員可選讀中、高職院校就業率高的專業,一般畢業難度小、就業快。在拳擊、摔跤、舉重等安保上有優勢的退役運動員可選擇參與“協警”、“專職保安”的培訓后直接上崗。在就業方面有困難的退役運動員都可以考慮安保系列的工作,因為社區、醫院、銀行、超市、學校以及各種場館需要的安保員數量大,培訓上崗快。二是退役運動員在體質體能方面都有這方面的優勢。還有一些運動項目是社會冷門的運動員,可選擇快遞員工作,在當地物業部門的短期培訓下可直接上崗。對于學歷較高的退役運動員,在取得教師資格證的條件下,可選擇中小學體育教師崗位。還有學歷較高、運動技能優秀的退役運動員可選擇適應自己項目的各級各類教練員或裁判員系列,從低起點干起,逐步向高一級層次挺進。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體育產業的發展,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營銷、體育傳媒、戶外運動指導、運動器械裝備、運動服裝等領域崗位都是就業的好去處。
參考文獻
[1]白光斌,王曉偉,高鵬飛.我國社會轉型中的體育法治問題與國家治理——以國家治理能力為理論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5(4):88-93.
[2]劉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改革的邏輯、目標、動力及路徑[J].體育科學,2015(10):10-16.
[3]許麗.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教育與培訓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5):116-119.
[4]李華.我國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多層次化的實踐探索[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6):17-22.
[5]王邵勵.從“體育管理”到“體育治理”改制背景與內涵新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5):7-11.
[6]楊樺.中國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概念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