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希(綜述)
春天里的“云南聲音”
穆希(綜述)

哀牢山梯田風光
力量因為聚合而強大,民意因為聚合而厚重。 “兩會”上,來自云南的代表委員認真履職、參政議政,暢談自己對國家政策、政府工作報告的理解,也提出自己的建議,積極為百姓關切發聲、為云南發展建言獻策。從一條條有思想、有價值、可操作的議案提案中,從代表委員們積極熱烈的發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也能感受到云嶺大地披荊斬棘成就夢想的堅定信念。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幾個關鍵詞,共同來回顧一下今年“兩會”上部分來自云南的“好聲音”。
輻射中心建設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新要求,同時,首次對云南提出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新定位。兩年多來,云南在“主動”二字上做文章,建設輻射中心交出優異答卷。前不久在外交部“藍廳”舉行的云南全球推介活動上,外交部長王毅表示:在中國同周邊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云南已經走在了前面。這是肯定,也是鞭策。代表委員們以開放的視野、開闊的思路暢談輻射中心建設,努力為國家戰略貢獻“云南力量”。
“下山”“出海”齊步走
“希望國家盡快批準設立中國(云南)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良輝代表提出,目前全國沿海和中部地區均設立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沿邊地區也亟待通過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與周邊國家在沿邊經貿合作、國際產能合作、邊境社會治理等方面開展自貿區試驗。
“對云南來說,‘走出去’分兩塊。”焦家良委員說,一個是地處高原的云南要“下山”,走到全國的開放新格局中;再一個是地處內陸的云南要“出海”,走到南亞東南亞的廣闊天地中共建“命運共同體”。他建議,把云南的八大重點產業沿著“下山”“出海”兩條路進行規劃布局。其中,農業“走出去”可以作為“出海”的先行軍。
“硬件”“軟件”一起上
倪慧芳委員認為,對外交往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她建議,根據國外不同受眾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名牌。加大對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人文交流中心的支持力度,先行先試,突出人文交流。
譚萍委員提出,要綜合考慮把云南的區位優勢轉化成區域的競爭性的綜合優勢,要把科技創新列入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要把技術含量高、有產業優勢、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引進來”。
“共建”“共享”情誼長
趙立雄代表建議,支持云南建設大項目,促使云南盡快建成與東南亞南亞國家便捷、暢通、高效、安全的立體交通網。使物流人流快速低成本進行互動,才能增強輻射中心的競爭力、吸引力。
焦家良委員提出,要重視發揮口岸的作用,在口岸建設沿邊開發區、工業園區等。既可形成整體規模、發揮整體效應,又可與周邊國家共建、共商、共享,實現合作共贏。
羅紅江代表說,從西雙版納與鄰國周邊省份的交往來看,中國提出的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也得到鄰國周邊省份的擁護。他建議,各方面力量共同支持西雙版納探索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成東南亞的旅游集散地。

西雙版納磨憨口岸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省份,今年2月發布的《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已明確到2020年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如何達到這一目標?代表委員通過前期大量調研,根據云南實際紛紛建言。
有產業還不行 還要提高發展能力
譚萍委員結合自己的調研講了兩件小事。她曾到一個布朗族山寨調研,以前,路不好走,州里投入很大資金把路修通了,把村子建好了,但村里的群眾不善于和外界溝通交流,整個村的文化素質還跟不上。民建紅河州委在蒙自市附近一個苗族村寨建設“民族團結示范村”,企業家免費提供了桃樹苗,但有的農戶不愿學技術、用技術,桃樹病害多、生長不好。通過這兩件小事,譚萍委員覺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要從民生和思想上發力,解決教育問題,提高文化素質。下一步還要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當地農民的農業技能、科學素養。
支持云南實施民族文化繁榮工程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對民族地區發展支持力度,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獨具特色、豐富多彩。晏友瓊代表建議,國家應支持云南實施民族文化繁榮示范工程,尤其是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和弘揚發展給予支持。由于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不相通,有的民族更是有語言、無文字,很多老一代民族文化傳承人掌握的剪紙、木雕、音樂等技術都是通過口口相傳、口手相傳,收徒也是民間自發,這樣的做法局限性很大。
開非遺申報綠色通道 杜絕人走歌歇
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緊迫性,茸芭莘那委員同樣深有感觸。據她調研,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很多都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了解和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大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這就導致了人走歌歇、人亡藝絕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她建議,為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設立單獨的國家非遺項目申報通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云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并明確要求云南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在全國兩會上,云南代表、委員熱議生態環境保護,表示要倍加珍惜和愛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好、利用好云南最寶貴的“綠色財富”。
綠色家園需要大家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提出嚴格要求。張桂柏代表認為,“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工作必須層層推進壓實責任。”
保護自然生態的同時,也要建設美麗宜居家園。何春委員建議,應該重視規劃,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對農村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和循環利用。賽勐代表說,沿邊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森林植被的多樣性、獨特性,是沿邊各族群眾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的優勢,對沿邊地區農村環境整治工程要增加資金補助,重點解決好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生活污水處理和農村面源污染等問題。
變“云南綠”為“云南金”
既守住“綠色本金”,又收獲“生態紅利”,探索發展與保護雙贏之道,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曾華委員建議,在產業的選擇和培育上,要多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也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提質升級實現綠色發展、創新發展。
王喜良代表認為,目前云南清潔能源發電還處于富余狀態,完全可以把消納富余水電與促進生態保護結合起來。
“利用好山好水好空氣,在不破壞資源的前提下發展高原特色農業,讓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肖燕委員帶來的提案是關于推廣“稻魚共作”模式,開拓哈尼梯田保護與脫貧攻堅“雙贏”路徑。
用制度為綠色護航
“怒江現階段仍存在電費較高、在建設中破壞的生態難以恢復、邊疆民族地方的生活習慣沒有改變等問題。”熊元德代表建議,在怒江州開展整州“以電代柴”示范區建設,大幅度降低農村居民用電價格、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補助農村居民購置電炊具3項措施,逐步實現“以水發電、以電護林、以林涵水”,降低森林資源的低價值消耗。
李松泉代表在調研中了解到,對天然林實施保護以后,部分林農的收入降低了,導致林農積極性不高。建議國家進一步提高天然林補償標準,并實行動態調整。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入市場主體,創新模式扶持帶動林農發展林下產業,增加收入,才能激發農民保護森林的積極性。
隨著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活動的成功舉辦,“藍廳效應”持續擴大。如何讓好資源變身好產品,好產品又如何創出好效應?這些熱點話題同樣引起參會代表和委員的關注。
靠科技 提升產品附加值
何嚴萍代表認為,云南是生物資源的寶庫,要想把資源整合起來,不能只滿足于做原材料供應地,需要把科技元素注入到產品中去,大力提升產品的含金量,譬如云南花卉種類繁多,不僅可用于觀賞,還能做成各種香料,附加價值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盧京委員也有類似看法:云南中醫藥資源豐富,從種植原料到制成藥品,中間離不開大量的基礎研究。他說:“很多省外、國外廠家基礎研究做得好,生產的藥品主要成分是三七,但只是從云南買進原料,這很不利于云南的產業轉型升級。”為此,他建議政府加大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用科技力量帶動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
抓生態 促“云品”更上層樓
談及“云品”打造,魏藝紅委員覺得,這不僅需要企業用工匠精神生產優質產品,還需要政府和各界用“工匠精神”打造整體形象和區域品牌、地理品牌。魏藝紅大力呼吁,要高度重視景邁山古茶林這一寶貴資源,樹立云南茶文化的標桿,提升“云茶”的世界影響力。
林曉昌委員則對“云菜”的提升有自己的見解:“保障菜籃子的安全是云菜走出去的重中之重,云菜要求精而不只求量。”他建議,政府應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有更嚴格的監管措施,指導和補助農民進行土壤改良,發展沼氣,使用有機肥;還應增大力度向農民傳遞科技理念;進一步加強農殘檢驗,提高市場準入機制,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杜絕盲目種植。
重宣傳 有知名度才有價值
“加大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才能提高品牌價值。”楊艷代表說,云南咖啡產業發展的歷程表明,“云品”品質優秀已經毋庸置疑,但如果不注重自主品牌培育,只會永遠做別人的原料供應地。她認為,云南的各級政府、企業和媒體應該在宣傳云品方面加強協調配合。
“要讓大家知道我們云南不僅有咖啡、普洱茶,還有很多,如云花、山珍等其他好東西。”陳科含代表認為,對于“云品”進行全方位的報道,研究探討做好產品、延伸產業鏈、做好營銷、提升效益的路子和舉措,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今年全國兩會,對于云南代表團來說,最受媒體關注的當屬前段時間以來接連被曝出的云南旅游亂象問題。3月7日,在云南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長阮成發現場承諾:本月內將出臺云南史上最嚴的治理措施,力爭用一年的時間,從根本上改變云南旅游亂象。云南的代表委員們都有這樣的共識:在痛中謀變,讓云南旅游越來越好。
把問題變導向 發展全域旅游
“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面對。”阮成發代表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我們有決心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速全域旅游發展。
陳俊驄委員建議:不唯門票經濟,而是樹立全域旅游理念,深度挖掘旅游資源;通過改進導游薪酬等利益分配模式,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這是“全域旅游”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此,云南的代表委員們表示,應大力支持全域旅游發展。他們認為,發展全域旅游,勢必帶來旅游管理觀念的更新、體制機制的改革、旅游經營模式的調整,這些對整治旅游亂象、規范旅游市場是治本之策。
把壓力變動力 走進高鐵時代
阮成發代表提出的“兩手抓”,其中有一“手”要抓旅游業轉型升級。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把壓力變動力?
劉柏盛代表說,隨著2016年底滬昆、云桂高鐵的建成通車,云南接入了全國高鐵網。他建議,圍繞滬昆客專進行旅游產業布局,做好換乘銜接,針對高鐵帶來的新一輪云南旅游熱不斷提升鐵路沿線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打通高鐵與云南旅游資源間的“最后一公里”。
高鐵時代,對云南旅游的影響甚大。目前還沒有通高鐵的州市,也因此增強了改變交通狀況的愿望。熊元德代表建議,繼續支持怒江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把脫貧攻堅與旅游發展一起抓。
把數量變質量 倡導共建共享
“當前云南旅游市場問題的本質就是質量缺失。”任劍崢代表認為,鼓勵小微、個體經營者積極創新,可能會推動云南旅游格局發生改變。小微獨立的經營者往往可以“量體裁衣”地推出一些多元化、個性化、口碑型的好產品,他們在旅游業產品設計、服務模式創新方面往往能走在大企業的前面。應該關注旅游業小微、個體經營者,鼓勵在一線服務的人員積極創新。
“旅游業是體驗型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旅游不單靠山好水好設施好,最重要的還是人好。”任劍崢還提出,云南應健全完善旅游服務全產業鏈的質量標準,強化業內培訓,加強優勝劣汰式的考核,對服務有不良記錄者建立禁入機制。
“旅游質量的提升,除了管理者、從業者的努力,還需要參與者共建共享。”代表委員們呼吁,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云南處處有景,而云南人個個都將成為旅游形象大使,因此,大家要共同提升文明素質,讓七彩云南不僅成為旅游天堂,也成為宜居家園。

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