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互聯網+”激發云南黨建新活力
王睿
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交流和傳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也為黨建工作的創新提供了有效途徑和平臺,拓展了黨建工作的渠道和手段,為黨建工作進入新的領域帶來了大好機遇。
“互聯網+黨建”,將互聯網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與及時有效的互動性有機地融入黨建工作的各個環節,從而釋放出新優勢、新紅利。APP就像一個個指尖上的“智慧黨建陣地”,能夠及時向黨員宣傳政策、推送信息;微信群如同一個個線上“流動的家園”,能夠將天涯之遠的黨員囊括于咫尺之近;網站恰似一個個虛擬世界“交流的場所”,能夠讓黨組織的關愛抵達每個黨員……事實上,“互聯網+黨建”是推動黨建工作信息化的新路徑,也是值得積極探索的全新課題。
近年來,云南以遠程教育、黨建網站等為基礎,建立集教育、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黨建工作平臺,開通在線繳納黨費、黨性教育、“云嶺先鋒”志愿服務等黨務功能。依托網絡資源,將傳統的工作方法與新的管理模式有機結合并創新發展,搭建起“互聯網+”黨建平臺,拓展了黨建工作的渠道和手段,為黨員群眾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互聯網+黨建”進一步打破了黨建工作在時間、空間的界限,豐富了黨員服務管理的形式,符合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提升云南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早在2010年,云南省委組織部就已經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網絡黨建課題研究,其研究成果獲得了全國黨建研究會課題優秀一等獎,公開發行的《網絡黨建》一書成為國內第一本網絡黨建的專題著作,獲首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創新教材獎,為開展黨建信息化建設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011年,云南省第九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完善為民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網絡黨建,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2013年,云南省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經過五年建設全面竣工,全省15383個遠程教育站點實現鄉鎮、村終端全覆蓋,基層黨員和群眾通過遠程教育終端學習培訓已成常態。隨著后期以黨建網站集群、網絡在線課堂、網上黨支部、網上為民服務站為主要內容的網絡黨建項目竣工驗收,為建設更具整合性、服務性的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了良好基礎。
2013年12月,云南省又被科技部、中組部和工信部三部委批準為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省份。
2014年起,云南分兩批啟動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綜合平臺項目建設,著力建設從嚴治黨的工作平臺、與時俱進的黨員教育平臺、聯系服務黨員的互動平臺,實現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黨的工作管理,黨員教育生活常態化、村民辦事不出村。
截至目前,全省各級共投入資金3.12億元,建成“云嶺先鋒”服務站點16146個,各站點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的連接,形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的基層黨建信息化新格局。不僅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還闖出了一條“互聯網+黨建+服務”的基層黨建新路子。
“關鍵時候,還是綜合服務平臺發揮了作用。”文山州麻栗坡縣楊萬鄉龍林村黨總支書記羅子榮說。2016年初的一天,偏呼村民小組發生了一起火災,當地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組織和發動了近百名干部群眾參與撲火,及時挽救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村里還運用綜合服務平臺第一時間將搶險救災的信息以短信形式發送給附近村寨的黨員群眾。此次事件無人員傷亡,也沒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這是云南實施“互聯網+黨建”行動計劃,發揮綜合服務平臺作用的一個例子。近年來,云南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探索實施“互聯網+黨建”行動計劃。實施計劃過程中,省委組織部將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轉型升級為“綜合服務平臺”。比如文山市還專門成立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并下發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方案和意見,并對各鄉鎮(街道)為民服務站、村(社區)為民服務點各環節人員進行培訓。
此外,省委組織部還牽頭開展對全省各類互聯網黨建網站進行安全專項整治,規范黨建網和信息化平臺的管理使用。同時,還與云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合作,通過云計算技術構建黨建大數據模型,制定發布“云嶺先鋒”黨建指數大數據指南。
依托互聯網的普及,不少地方將“智慧黨建”與便民服務充分結合起來,將黨建工作綜合平臺建成聯系服務群眾的“連心橋”,在為民服務中發揮支部和黨員的作用。
林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林下土壤成分較肥沃,利用林下土壤進行植物栽培具有重要意義。以北方地區為例,培育具有森林資源是非常普遍的。這種技術手段既能提高造林技術的品質,又能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這將促進我國北方經濟的發展,并對林業和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性。
云縣愛華鎮德勝村村民沈嗣民就享受到了“互聯網+黨建”帶來的便利之處。前不久,沈嗣民拿著身份證、戶口本和結婚證前往村委會“云嶺先鋒服務站”辦理一孩生育證。系統操作員在核實證件后將其掃描上傳到綜合服務平臺,錄入基本信息,隨后告訴他辦理完成系統會短信告知,大約需要3天左右。生育證制作完成后,村委會干部會定期到鎮上統一領取,群眾收到短信通知后到服務站領取即可。
一張一孩生育證的辦理,從提交材料到工作人員填完相應的信息,只花了短短幾分鐘。“以前辦一張證要跑好幾個部門,還要奔波到縣里,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真的方便多了。”沈嗣民說。在云縣,除了涉及計生部門的一孩生育證,目前涉及農業、林業、稅務、醫療等部門的30項服務審批事項都能實現網上辦理。
云縣政務服務大廳里,每個部門都設立了辦事窗口,辦事員只要在綜合服務平臺的便民服務操作界面中點擊電子印章,就能在網上實現村(社區)、鄉(鎮)層層上報的材料審批。打印留底后就可印制相應證件,最后由村一級的辦事員統一領取。
由云縣委組織部牽頭,財政、政務服務中心、計生、民政等部門協作聯動,整合投入資金1530萬余元,按照“互聯網+黨建+服務”的理念,先后分兩批建成縣、鄉(鎮)、村(社區)站點214個。這些站點統一設計、統一標識,都提供WIFI免費上網服務,將黨建服務、黨員服務、政務服務、便民服務、信息服務、醫療服務、金融服務融為一體,服務到村組,使群眾關心的一個個難題在“線上”破解,一樁樁惠民實事在“掌上”完成。
云縣的做法是云南近年來加快“互聯網+黨建”建設、推進惠民服務一體化的縮影。當前,云南依托各級行政服務中心,構建縣鄉村組四級為民服務網絡體系,“云嶺先鋒”服務站,縣鄉和村(社區)覆蓋率分別達100%、97.2%。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將原有的“農事e網”升級改造后遷移到綜合服務平臺上,全州群眾可在為民服務站點辦理黨務、計生、民政等43項為民服務事項。大理白族自治州2016年第一周就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發起5384件服務事項,并辦結4004項。

基層黨員和群眾通過遠程教育終端學習培訓已成常態
對于農村群眾來說,最怕的就是到處求人辦事、層層蓋章審批、跋山涉水奔波苦。武定縣山區的一位60多歲的彝族群眾李大爹,為了給自己辦一張老年證,歷時一天徒步往返村委會、鎮政府40余公里,這段紀實視頻在綜合服務平臺業務培訓中播放,曾讓不少基層干部感觸動容。全省各級達成共識: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通過信息化手段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讓群眾辦事不出村成為現實。
為此,省委組織部提出“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以村級為民服務不少于40項為標準,要求各級組織部門聯合黨委、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整合資金、服務資源,協調便民事項進綜合服務平臺,使用電子掃描、電子印章等信息化手段代替了傳統辦事方式,變群眾跑為干部跑,再變干部跑為網絡跑。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辦結服務事項379.96萬件,為群眾節約辦事費用近億元。
針對全省大部分農村,特別是山區交通不便、對外交流不暢和市場經濟不發達的實際,云南積極推動生產生活用品下鄉、高原農特產品進城、鄉村旅游推介上網。如今,全省已上架高原特色農產品“一村一品”15509個、入駐商戶5847個、發布鄉村旅游景點689個,建成農村電子商務為民服務站近百個。像迪慶州這樣的高原藏區也實現了村村通光纖寬帶互聯網。
過去,省級一個文件通知下達到村里最快也得十天半月,而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的公文收發功能,讓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及時傳到基層“神經末梢”。全省累計已有1.83萬份文件通知實現實時收發,9.1萬條黨務政務信息得到及時公開。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了透明的政務環境,從下而上倒逼了上級機關行政效率的提升。
彌勒市東山鎮的村民黎樹德近年來就在家門口掙了錢。“今年收了800多公斤核桃,這兩天網上銷售價格是每公斤25元,比集市價格高出10元。”黎樹德高興地說,有了互聯網,賣核桃不再挑起擔子趕街,交給“為民e淘”的工作人員代銷即可。
彌勒市積極探索“互聯網+黨建”發展模式,實現農村電商服務平臺與基層黨組織綜合服務平臺相融合,逐步形成由“抓事務”向“抓服務”回歸,實現聯系服務群眾“零公里”。如今,“韻味朋普”“東山為民e淘”“新哨樂淘”等一批特色“農村電商黨員綜合服務站”成為農村一道道風景線,激發出基層黨建新的活力。
南華縣在云嶺先鋒綜合服務平臺加載了金融服務功能,農戶可在128個村(社區)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申請10萬元以內的小額信用貸款。該縣各鄉鎮、村(社區)切實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綜合服務平臺向群眾推送貸款信息20000條,覆蓋了50%的農戶。縣農信社及所屬17個營業網點全員動員,及時關注農戶申報貸款進度。從金融服務功能上線以來,全縣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申報農戶貸款120件,受理并辦結100件,南華縣農信社已向農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100筆,共計500萬元。貸款的成功發放,標志著該縣創新實踐的“互聯網+黨建+金融”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為提升綜合服務平臺的黨建品牌價值、適用性和影響力,該縣在云嶺先鋒綜合服務平臺中加載金融服務功能,對于拓展便民服務事項,實現群眾貸款不出村,增強綜合服務平臺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村(社區)黨組織和村干部在群眾中的公信力。
“互聯網+黨建”,不僅拉近了干群距離、提高了辦事效率,更讓組織溫暖如影隨形。依托互聯網,除了便于有效管理黨員,還實現了黨員學習教育的便捷化。利用微信小平臺,融合黨建服務大發展,把“互聯網+”引入黨員管理,通過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探索了新常態下黨員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去年是“全省基層黨建推進年”,今年則是“全省基層黨建提升年”,云南省委組織部將結合全省實際積極探索互聯網與黨建工作的最佳結合點。利用互聯網、手機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服務黨建工作。特別是通過綜合服務平臺黨務管理板塊開展黨費收繳、建立黨員花名冊、“三會一課”臺賬記錄、組織關系轉接等基礎黨務工作,不僅高效快捷,而且及時準確。如黨費收繳工作,正常繳納、三個月沒交黨費、六個月沒交黨費的黨員姓名會在平臺上按不同顏色標示,后臺系統會定期自動給黨員發送手機短信提醒。
為貼近基層的學習需求,綜合服務平臺還上傳了一大批基層黨員和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課件,全面推行“3+x”黨員教育學習模式,按照“省級3個必修課件+州市自選1~2個選修課件”組成教學套餐定期向基層終端站點推送。此外,編輯制作老書記楊善洲、老縣長高德榮、老州長召存信三個“三老”先進典型系列專題片,將《信仰》等專題片譯制成獨龍族、藏族、佤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語言版,供基層黨員干部學習。據介紹,2016年以來全省遠程教育電信寬帶站點累計播放總時長達275.9萬小時,每月活躍站點數達1.1萬余個。
麗江市基層黨組織突出黨章黨規和系列講話主題學習,針對不同領域、層次、對象,創新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短信等“互聯網+”平臺,擴大學習教育覆蓋面,推廣微黨課、微視頻,滿足廣大黨員多元化、差異化學習需求,激發廣大黨員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推動學習教育的深入開展。
個舊市在村(社區)換屆工作中,充分發揮遠程教育、“云嶺先鋒”綜合服務站、錫都黨建網等互聯網平臺站點多、覆蓋廣、傳播快和貼近黨員群眾的優勢,通過“互聯網+”模式,依法推進村(社區)換屆工作。依托全市121個“云嶺先鋒”綜合服務平臺、120個遠程教育站點,開設換屆版塊6個,建立微信、易信、QQ交流群5個,通過播放換屆宣傳片、開展現場講解、組織學習討論和集中收看楊善洲、高德榮等先進人物事跡等形式,廣泛宣傳鄉村(社區)換屆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相關要求。引導黨員干部群眾明白“選對一人、帶動一方”的道理,積極參與和支持換屆工作。目前,開展中央、省州關于換屆工作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相關要求宣傳15200人次。
“以前經常忘記交黨費的時間,現在好了,每次快到交黨費時,手機就能收到短信提示。”提及通過手機短信提示交黨費的做法,昭通市從事駕駛工作的老黨員張中華稱贊有加。
2016年以來,昭通市通過網絡黨支部、手機短信等方式發布黨建相關信息以及“黨費日”“黨員服務日”等活動安排,提醒廣大黨員干部在“黨費日”繳黨費,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黨建活動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昭通市的此舉,僅僅是云南開展“互聯網+黨建”工作的一個方面。
昭通市黨建宣傳工作以“互聯網+黨建”為突破口,主動策劃,創新模式,進一步整合“紅色扎西”一刊(紅色扎西部刊)、一網(紅色扎西網)、兩微(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官方微博)、兩信(微信群、易信群)等系列黨建集群平臺,全力打造“紅色扎西”黨建品牌,為全面實施“六大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匯聚正能量。
永善宣傳部支部“微信群”則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及時傳遞正能量,唱響好聲音,樹立好形象,將黨的知識、工作信息、時事政治等等內容傳遞給黨員,便于大家參考、借鑒和學習。“宣傳部支部的每名黨員都開通了微信,使用頻率較高,于是我們借助這一平臺,建立了微信群。群里可繳納黨費,可談工作體會,可發工作動態,也可以提意見建議。群的建立提升了支部工作的互動性,增強了黨員之間的凝聚力。”支部書記楊天平說道。
“互聯網+黨建”極大地拓展了黨員和干部職工教育培訓的時空領域,黨員群眾通過網絡平臺可以隨時獲得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和資源,學習內容不僅包含必學材料,同時提供大量選學內容,進行“點菜式”學習,學習的自由度和選擇性大大提高,黨員教育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多樣性也得到很大增強。特別是對于辦公地點分散、集中學習組織困難的單位,可以隨時隨地查閱學習,大大節約了教育培訓的資金與時間,不僅拓展了黨員的教育培訓平臺,也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了雙贏。
通過強化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綜合服務平臺在做好“黨建”主業的同時延伸了服務,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互聯網+黨建”就如同一個“黨的云家園”,沖破了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充滿著組織溫暖,積蓄著洪荒之力,每個黨員都可以為“云家園”“充電”,也可以受到其溫暖輻射,獲得“一臂之力”。在你來我往之中,讓云南“黨的云家園”越大越強,實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互聯網+黨建”發揮綜合服務平臺作用推動農特產品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