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農產品市場也迅速發展壯大,其發展的過程中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市場流通環節的不成熟導致供求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農產品生產方找不到銷路,市場找不到需要的農產品,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沒有完善。本文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方案。
關鍵詞: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路徑
一、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銷售渠道中間環節多,增加流通成本
現在的農產品銷售主體依然是農戶自身,農戶生產出農產品后銷售給收購商。農戶不注重收集市場信息,不會根據市場需求選擇農產品種植種類,生產具有盲目性跟風性。農產品從農戶銷售給收購商,再經過多個環節的層層轉手和加價,最終進入到消費者手中時,農產品價格已經高于數倍農戶最初銷售的價格,損害的是農戶和消費者的利益。各級中間商販也不了解市場需求和農戶種植情況,導致市場與生產之間的信息的不對稱,往往市場上某種農產品已經堆積過多了,作為生產方的農戶還在大面積的種植。所以,現行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嚴重的阻礙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過多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交易手段落后致使生產信息不對等。
2.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落后,功能單一
農產品市場流通發展迅速,目前農產品參與到市場流通存在諸多問題。農產品多在批發市場以攤位批發的形式進行流通,批發市場功能較單一,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經營組織。通過調查表明,目前國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以物業管理模式為主,僅僅是通過簡單的商鋪或者攤位的出租管理,不提供其他農產品銷售信息、銷售渠道服務。批發市場環境差、管理落后、信息化服務落后,批發市場局限于當地的一定范圍內的農戶和需求市場,存在嚴重的地域局限性。沒有對農產品市場的整體流通形成較好的把握,對食品安全難以做到有效監管。地方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規模小、交易頻率低、交易額偏低,不能和其他地區的農貿市場形成有效的互聯互通。農產品市場需要的銷售信息、需求信息、價格信息等也不能及時提供,對農產品影響渠道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極大的不理營銷,致使農產品無法正常流通。
3.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流轉不及時
我國農產品現代化生產水平低,尤其是一些特色農產品生產依然采用人工,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農產品營銷渠道效率底下。目前,國內的農產品交易依然是現貨交易,加大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的損耗,農產品不易長途運輸導致營售渠道具有地域限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包裝技術的完善,可以采用網絡營售的方式構建營售渠道。農產品運輸多用公路運輸,單次運量低,運輸過程中對農產品造成較大損耗。農產品加工和保鮮技術成本高,使用范圍受到限制。我國農業生產與銷售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收集市場信息,可以通過市場信息指導農產品生產種類和規模的選擇,使農產品生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政府支持政策不全面,投資結構單一
政府長時間以來對農業生產的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對我國農業發展,農產品市場的開發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但是在對農產品深加工方面的支持力度還是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一直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也不高,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農產品只能以原料的形式批發出售,沒有價格優勢,不易長期保存。農產品在運輸、冷藏、保鮮、加工等多個產業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缺乏配套的深加工設備、沒有成形的深加工技術無法支撐起農產品產業鏈的拓展延伸。農產品生產主體對市場需求重視程度不夠,農產品生產依然存在盲目性,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反饋體系。因此,政府需要提升對這方面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產市場信息化建設,形成立體的農產品發展投資模式,推進農產品營售渠道向著規?;瘶藴驶较蜻~進。
二、優化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策略
1.開發批發市場功能,促進產業化發展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單一,吞吐量小,經營管理混亂是目前國內眾多批發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批發市場的形成具有隨意性,處于一種無監管或者亂監管的狀態,責任主體不明確,農產品價格定價不合理、波動較大,惡性競爭和惡意壓價行為導致農產品生產方利益被損害,降低農產品生產方的積極性。當地政府應當牽頭進行農產品貿易市場的規劃和建設,后期管理要明確到部門,堅決杜絕各種擾亂市場秩序行為,保證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康有序經營。要以服務者的姿態引導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充分尊重市場經濟主導地位,不過多的干預市場,建立市場農戶聯動機制,減少流通的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直接掛鉤,保證農產品流通的便捷性,農產品產業化發展。
2.運用現代化多元化的營銷及交易方式
農產品的交易方式依然沿用較為傳統的現貨交易方式,大大縮小了農產品的銷售范圍,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交易方式已不再適應產業的發展。農產品營售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手段,要運用信息化技術構建農產品營售網上平臺,在農村為農戶提供硬件和軟件培訓,使農戶可以及時的了解市場需求,改變生產策略,實現農業信息化生產經營。政府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向外推銷當地的農產品,可以舉行農產品展銷會,吸引外商前來投資收購,也使農民更多的了解農產品生產動向,與外商簽訂購銷協議,縮短農產品銷售流通周期,降低農產品的最終銷售價格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政府和有關農業部門要對經銷環節進行監管,保證交易公平公正,保證農產品生產者權益,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3.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農產品的產地在農村,在田間地頭,農產品從原產地運輸到市場上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運輸工具落后,農產品從田間運輸到市場上的工具多是農用車,運載能力差,裝在能力差,運輸效率低,在搶農時搶市場的不占優勢。第二方面,運輸道路路況差,農村道路建設發展緩慢,田地間的道路由于長期不維修、農用車的碾壓導致路況差,對農產品的損傷較大。許多農產品的原產地,大量生產某種農產品,集中上市,有可能出現運輸滯后的現象,為長期保存未能及時運出的農產品,在生產地區需建立儲藏設施,滿足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產品冷藏保鮮要求。建立地方性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分類、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開發研制專用的農產品運輸車具,降低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開發農產品加工機械和技術,使農產品不用長距離運輸就能夠就地加工,降低運輸對農產品造成的損耗,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戶收入。
4.政府引導農產品營銷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政府要引導農產品經營環境積極健康發展,維護農產品流通外部環境,出臺支持農產品流通的政策法規,對收購商的行為進行監督。政府加大對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對有利于農產品經營的設施如農村道路、農產品倉庫、農業水利等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和補貼額度。對于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審批程序進行簡化,對用地和資金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財政上實行減稅免稅政策。政府要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監管力度,杜絕欺行霸市行為,對違反農產品交易規則的行為堅決制止,提高流通環節的效率和公平性,保證消費者和農戶的合法權益。農產品渠道的擴寬需要政府引導,政府對農產品生產戶和經銷商要定期進行無償培訓,提升經營水平,引進農產品營售人才,推行農產品經紀人制度,為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開發和發展提供新理念、新技術。
三、結語
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開發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有重要意義,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迅速,流通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農產品市場發展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如何抓住時機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完善和加強,是實現農產品更好更快流通的基礎。所以,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系統的優化,對滿足居民的農產品需求以及提升農戶經濟收入、促進農業健康發展、繁榮農產品交易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紅.分散小農戶視角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優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01).
[2]劉軍棋.論農產品渠道創新與對策[J].中國市場,2014(51).
[3]蔡文著,劉華.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0(02).
[4]趙仕紅,常向陽.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優化研究[J].農村經濟,2011(09).
作者簡介:盧鵬飛(1991.02- ),男,漢族,河北省保定市蠡縣人,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系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