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芝+王丹+張玉玲
項目名稱:國企下崗職工的社會保障現狀及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項目編號:13Sh201520,項目來源:佳木斯大學科研課題
摘 要:面對近年來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現象,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亦成為民眾最為關心的社會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的原因進行分析,指出在人力資源的流動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急需發展完善。對于我國政府近幾年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有序流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舉措進行了一定的肯定,并對于其中不足的部分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改進策略,希望可以為以后的研究做參考。
關鍵詞:人力資源流動;社會保障理論;社會保障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整體向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發展。我國政府對人才流動的限制性政策放開,鼓勵各地區、各行業引進優秀人才。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力資源的流動,但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未對應健全起來,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對于這一問題正在積極研究,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人力資源流動與社會保障理論分析
1.人力資源流動特點及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網的遍布,人力資源流動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目前我國大規模的人力資源流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從城鄉流動來看,主要表現為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城市人才市場需求量大、勞動力收入高,吸引了大批農村年輕人流入城市。(2)從地區差異來看,主要表現為內地城市向沿海地區流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急需招聘大量人才,促進了內地人才向沿海地區的流動。據統計,內地人口流入地區主要有廣東、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和發達地區。(3)從流動距離來看,以近距離的省內流動,相鄰省份流動為主。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大部分人不愿意離開家鄉太遠,他們更愿意選擇在省內或相鄰省份就業。在全國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近距離的省內、相鄰省份人口流動占比71%。
2.社會保障理論研究
我國的社會保障理論研究并非空中樓閣,它有著一定的發展歷程,主要的理論來源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學說和西方的社會福利學說。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理論強調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并強調國家、政府是責任主體,這些理論對我國是社會主義保障制度的發展有著指導作用。西方的社會福利主要從人的需求和社會組織結構出發,對社會經濟困難群體以國家福利的方式給予補助。
我國的許多學者對社會保障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包括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美國的社會福利、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以及智利的養老金制度,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人們消費觀念以及我國基本國情,提出一些有實際意義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建議。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建立養老保險基金制度,對于老年人,國家提供專門基金做好他們的養老保障;對于其他社會成員,通過基金制的方式,建立個人賬戶,個人每年繳納養老保險基金,在達到規定年齡后,按規定領取養老金;在養老保障制度中,融入儲蓄思想和工作激勵機制,引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二、人力資源流動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問題研究
在社會主義經濟大市場的作用下,人力資源流動率提高,大部分的人才由農村流向城市,由內地流向沿海城市,各行業之間人才流動也較為頻繁。在這一社會普遍現象之下,人力資源部門職能發揮效率低下,社會保障發展不完善的問題日益突出。近幾年,我國政府大力促進人力資源流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下面我們主要對人力資源流動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指出其中不協調的環節,并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看法。
1.各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礎工作逐步推進,但仍需繼續發展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導下,各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礎性工作逐步規范、合理,整體上較好地完成了預定任務。信息化建設有了實質性的提高,為以后的高效管理、科學預測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各級服務平臺基本建設完全,縣級、市級服務平臺均已投入使用,并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部分社區建立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深入社區開展活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針對農村地區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積極開拓就業渠道,對社會未就業人員組織免費、部分付費的專業培訓,保證這些人員學到真正的專業技術,提高職業技能,促進再就業;堅持開展鼓勵自主創業、把握市場方向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多種方式,使得就業總量整體增加,就業整體呈增長趨勢。
2.人力資源流動趨向有序,但仍需社會保障優化重組
近年來,面對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無序性、盲目性、不平衡的特點,社會和政府各級人力資源部門正在采取各種舉措、政策,以加強對人力資源流動的管理,盡可能地優化人力資源流動,實現經濟市場和人才流動的和諧發展。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我國人力資源流動逐漸趨于有序、合理: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靠一技之長在城市扎根;許多大學畢業生回家鄉創業,帶動家鄉經濟發展;各行業之間人才流動活躍。但從整體來看,我國人力資源流動盲目性、不平衡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仍需進一步從宏觀、微觀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對人力資源進行優化重組。首先,人力資源流動是一個受多系統影響的體系,它受組織、行業、地區、國家的人力資源流動控制,還受傳統觀念以及人們思想的影響。因此,這些控制體系之間必須要彼此協調,相互統一,保障人力資源流動的合理化,為人力資源流動下的社會保障健全工作提供保證。其次,政府應從宏觀上采取政策調控,完善人力資源流動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政府應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投入的方式,改善該組織、該地區所出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工作滿足感,減少人才的流失;第二,在我國政府部門的領導下,各級政府需改革自身人才政策建設,留住現有優秀人才,吸引外來人才流入。具體可以通過提高人才工資待遇,加強社會保障全面發展,提高地區企業競爭力,建立完善的獎勵制度等。
3.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但仍需繼續深化
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在不斷推進社會保障改進工作,具體涉及城鎮、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人員失業補助,城鎮、農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經濟貧困人員補助,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補助,大學生就業補助,生育保險,工傷保險等各個方面。整體來看,各個省份社會保障制度發展不一致,但都在從不同方面相繼實施和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對于促進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就業市場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深化改革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進一步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首先我國政府需投入資金用于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兩大方面,從政策上引導部分貧困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其次,各省需要針對自身社會保障制度中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改革,例如對于農村人口較多的省份,應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從教育、養老、就業、醫療、經濟市場等方面深入調查,補充薄弱環節,開發新市場;最后國家應鼓勵民間慈善團體發展,鼓勵各企業開拓就業崗位,社會人士資助貧困人員,發展多樣化的社會保障。
三、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我國人力資源的流動,反過來,人力資源的流動也對促進我國經濟市場發展改革起著重要作用。面對人力資源流動與社會保障制度不協調的現象,我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相信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社會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呂旺實,朱善利.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1(58):2-18.
[2]李艷艷.制度利益視角下的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困境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13(2):19-24.
[3]呂明曉.我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J].中國財經信息資料,2012:1-6.
[4]尹蔚民.加強頂層設計深入研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重大問題[J].第一資源,2012(1).
作者簡介:楊淑芝(1967- ),女,籍貫:遼寧省建平縣,學歷:碩士,職稱: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會計學與審計學,工作單位:佳木斯大學;王丹(1978- ),女,漢族,籍貫: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工作單位:佳木斯大學,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學;張玉玲(1967- ),女,漢族,籍貫:山東省煙臺市,學歷:本科,職稱:高級會計師,工作單位:佳木斯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