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君
(大慶市新三小學)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看來,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學生求知及創新的火焰一旦被點燃,就會變成巨大的學習動力。
求知欲創新精神創造思維夸美紐斯曾經說過:“如果人們沒有食欲,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結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胃不佳。反之,如果在饑餓的驅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他就會樂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夸美紐斯《大教學論》)。要讓學生有學習的“食欲”,有創新意識,唯一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及創造思維。
一、教學要有一個良好的導言
在課前,教師都有要精心地組織教學,要以聲引人,以聲服人,組織好每一堂課的開端,把學生某些不穩定情緒,引到學習上來。因為課前學生剛剛進行過課外活動,余興未盡,情緒仍然激動,進入教室往往會有一陣喧鬧。如果教師動輒加以批評,結果引起學生的不滿和對立,影響他們的情緒,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如果教師以熱情的語言和從容的舉止來安慰學生,就可能使學生的情緒很快穩定,集中精力學習。在每節課系統講述前,我總是講幾句帶有啟發性的“前言”“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就運用了這樣的導言:“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值得回味的、充滿幻想的、詩一般的童年,那么,你是否知道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嗎?你們會想:魯迅先生的童年一定是很不平凡的。那么,就讓我們打開書,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勁頭和求知欲望。
如在講《海燕》時,我用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一望無際、蔚藍的大海嗎?特別是在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時刻,大海將會展現怎樣一幅波瀾壯闊、風起云涌的壯觀場面呢?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這時會使人有一種恐怖感,人們躲進了屋里,輪船駛進了港灣。但是,你是否想到這時的海燕卻表現非凡,他是怎樣對待暴風雨的?又是什么的化身呢?那么,就請大家翻開書,我們一起學習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通過這些有啟發性的導言,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心理。
二、加強教學的趣味性
寓莊于諧,用寓有風趣的語言表現莊嚴的主題;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學效果。即使一個字、一個詞也要認真去琢磨,仔細推敲,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深奧的哲理形象化,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如《赫耳墨斯和雕像》中的赫耳墨斯,他想知道自己在世間的地位,于是來到世間雕像者那里,問一下自己的身價,可得到的回答卻是:如果說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對于“添頭”,我讓學生舉幾個自由市場上的通俗例子來說明。有位同學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在市場買雞,賣雞的人說:“如果買只雞,就送你兩個雞蛋”?!疤眍^”就同這倆只雞蛋一樣。同學們一聽忍不住大笑,原來赫耳墨斯一文不值,這樣一來便更加深這個寓言的諷刺意味,使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在文言文教學中,有些字詞難以記憶,我讓他們細心觀察字的特點,去理解含義。如《口技》中“遙聞深巷犬吠”,“吠”字的解法,我說有一只狗在張著口叫,同學們便記住了“吠”是狗叫的意思。如《黔之驢》中“憖憖然,莫相知”,句中的“憖”字應理解為來了一條狗,我們就要想著“小心謹慎”,這樣很容易記住“憖”字是小心謹慎的意思,感到有趣而不易忘。如在解釋“不速之客”這個詞時,很多人把它解釋為:不認識的人,我說這樣解釋是錯誤的,誰知道“速”是什么意思?同學們感到奇怪,紛紛查字典,找出了正確答案,“速”是“邀請”的意思,“不速之客”一詞也就自然明白了。這樣,不僅僅激發了學生深厚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的能力。
三、質疑解難,引發情趣
質疑解難是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開發智力,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的有效辦法。如在講《小桔燈》時,學生提出:作者在事情過去20年之后,回憶當時遇到的小姑娘,這在當時有何意義?課文中描寫的是一位小姑娘,為什么卻以小桔燈為題?小姑娘的爸爸回來了嗎?作者寫當時黑暗潮濕的天氣,在這篇課文中有什么作用?學生先后提出了十幾個問題。問題提出后我沒有讓學生們急于回答,因為這些問題是雜亂的,在課堂逐個解決,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容易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于是我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歸納成類,對于淺顯的我便啟發學生結合課文進行回答,較難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興致非常濃厚,這樣既便于解決問題,又明確了重點。
為了培養學生參與思考的能力,對課文的重點段落,我提出疑難問題讓大家討論,以便加深印象,更好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多數同學說是于勒,并說出了自己的根據,因為作品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目。可另一部分同學認為是菲利普夫婦,他們認為作品對菲利普夫婦的描寫最多。雙方堅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此刻,我沒有否定任何一方,我說:我們怎樣辨別主人公是誰,不能完全根據描寫的多少,也不能只憑題目。在我們學過的《七根火柴》一文中,作者對盧進勇描寫的筆墨很多,可主人公是無名戰士。本課題目《我的叔叔于勒》,于勒不一定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家還應根據作品中哪個人物給我們的印象深,細心體會其中要表現的主題,這樣才能找出作品的主要人物”。同學們又談了自己的印象,結果一致認為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婦?!笆郎蠠o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學生有興趣,主動去思考,即使難題也變得簡單了。
四、開動腦筋,大膽創新
根據文章的特點進行創造思維的訓練,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種好方法?,F在的課文中,有許多課文結尾含義深刻,往往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課文加上一個完美的結局。同學們在這方面是不甘落后的,他們積極開支腦筋,以自己浪漫的想象,編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
在講《小桔燈》時,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續上個大團圓的結尾。同學們充分發揮創新的想象,勾勒了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有一位同學這樣寫到:解放了,爸爸也回來了,媽媽的病也好了,小姑娘經過努力已大學畢業了,在一家燈具廠當了工程師,專門研究燈具創作,并發明了許多新的照明工具,再也用不著那笨拙、灰暗的小桔燈了……還有的同學想象到:現在的小姑娘已經成家了,成了一名企業家,家中有車、仆人,等等。在創造思維過程中,同學們的創新意識也逐步形成。
以上是本人在培養求知欲及創新意識方面做的一點嘗試。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看來,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他們求知及創新的火焰一旦被點燃,就會變成巨大的學習動力,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創新潛能就會得到有效地開發。
參考文獻:
[1]沈大安.綜合性學習答問錄[J].小學語文教學,2011,(07).
[2]朱敏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J].新語文學習,2011,(01).
[3]向雪萍,周瑪莉.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師范教育專業定位的思考[J].江西教育,2011,(Z1).
[4]李沖鋒.論語文素養及其培養[J].當代教育科學,2010,(18).
[5]趙威.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反思——以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為例[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