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干
(四川省閬中市洪山鎮小學校)
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探討,明確指出當前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低效表現,并提出可行的提高有效性的策略,同時呈現了對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合作學習有效性科學語文課堂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當今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又稱合作學習,上世紀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并且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創設的是一種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當前,課堂教學追求“有效性”,提倡并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探討。
一、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流于形式
教師使用它,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完成教師對教學的設計(以教師為中心)。一般是教師一聲令下“現在開始小組討論”或“小組合作探究××××”,幾分鐘后,不管討論完沒完,教師一喊“停”,教室便安靜下來,整個過程中教師站在教師某處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組巡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結束后,教師開始依次聽取各小組的匯報,匯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有可無,把合作探究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是完成一項程序而已。
2.自由放任,缺乏調控
討論過程中每個人都在張嘴,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在討論探究,有的小組寂靜無聲;有的小組優等生“一統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茫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把此時作為玩耍的絕好機會。
(1)課堂喧嘩。課時熱鬧,課后如風過樹梢。合作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而是一味地舉手,不停地喊“老師,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課桌敲得咚咚響,以至于學生難以聽清彼此的說話聲。或者當教師沒有讓自己發表意見時,覺得這些與自己無關,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這樣就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首先,一定要讓所有的活動都停下來,是全班絕對安靜,小聲提醒學生要小聲說話,特別是學生在匯報的時候,提醒學生要尊重別人,其實也是在尊重自己。或也可以利用某些信號來提醒大家,如“拍掌兩下”等。
其次,培養學生善于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在交流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敘述別人發言的主要觀點,并與自己的意見相比較,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讓學生逐步明確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又能從別人的意見中受到啟發、提高認識。
(2)時機不當。有時,我們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在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在適合學生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究,甚至在一節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收效甚微。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學任務都得通過小組合作才能完成,個人學習、競爭學習、教師引領仍有著合作學習所不可取代的地位與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
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只需要個人獨立學習或教師全班教學,而較復雜、綜合的內容,比如教師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的探究性、發散性問題,學生的質疑等,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并且,一節課中合作學習次數不宜太多,以免隨意性與形式化。寧少勿濫,注意抓住契機。
(3)組內氣氛不和諧。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組員之間有時不能友好相處。這主要是由于合作學習小組中的學生彼此是異質的,他們在性別、學業成績、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異。
這一問題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解決。剛開始,學生可能會對現有的分組不太滿意,但當他們得到他們小組的第一次小組分數后,就會意識到他們是一個整體,有一種“榮辱與共”的關系,必須合作才能成功。再加上教師的引導,慢慢地,他們就會和睦相處了。這也是保持小組相對穩定的意義所在。
(4)教師監控不到位。學生的合作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監控。尤其是實施實驗之初,他們的自我監控水平和合作水平還較低,如果沒有教師適當的監控,其合作學習有時很可能會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為無效勞動。因此,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而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除了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還要監控學生的合作學習。
(5)時間不足。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問題后未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就宣布“合作學習”開始,或者不到幾分鐘就叫“停”。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求的基礎上的,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有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合作學習才會有成效。否則,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于討論,由于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就容易被別人的觀點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現象。所以,在合作學習前,特別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以便獨立思考。
二、提高小組合作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1.轉變教育觀念,轉換教師角色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調控者。特別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積極參加與活動。教師要深入合作學習小組,把自己當作學生主體中的普通一員,參與其中的學習、合作、交流,做個平等的參與者,從而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建立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充分地合作與互動,實現有效的合作學習。在學生的交流及展示中,教師要避免過多干預。盡可能讓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過多地限制時間,讓學生自己把握,還要注意鼓勵學生在交流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大膽猜想,老師不急于得到圓滿答案,只能在關鍵時刻做點撥或啟發。
2.合理構建合作小組,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
分好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這需要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協商安排學生座位。小組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有利于學生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組內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合作小組的組長、發言人、候補發言人,組間某些角色可以互換或輪換,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發言人、候補發言人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明確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到位
在合作學習及交流中,讓學困生先發表看法,不做出對或錯的判斷,中等生接著發言各抒己見,大膽提問,再讓優等生進行歸納小結,老師作最后的點評。讓整個學習過程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各組成員的合作情況,及時發現小組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調控措施。如學生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及時向學生說明任務的內容及操作步驟;擴大學習交流的參與面,使每個組員都有均等的表達機會;當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當學生的語言出現錯誤時,教師要指出并更正。主要做好:
(1)防止過度依賴。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由于學習能力或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而自己不去積極主動地努力。對這樣的學生,應當讓他明確個人責任,引導他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鼓勵他積極創造條件,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去幫助同伴。
(2)消除誤解。研究發現,關于學習內容學生經常有誤解,這些誤解在小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可能會增強。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監控,及時消除學生的誤解,以免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步入誤區。
(3)防止冷場。在開展合作學習初期,有的合作學習小組可能缺乏組織,小組成員之間不能相互配合,出現冷場的局面。另外,合作學習小組在討論問題時,有時也可能會出現冷場的尷尬局面。教師應當分析冷場的具體原因,或指導合作技巧,或激活學生的思維,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4)糾正偏頗。合作學習小組在開展討論時,當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后,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進行引導,把學生的討論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
(5)關注消極學生。合作學習中存在六種類型的消極學生:沮喪的學生,未被承認的學生,灰心的學生,缺乏動機的學生,厭煩乏味的學生,炫耀聰明的學生。教師對這幾種類型的學生應予以關注,加強監控和指導,為他們提供情感動力,使他們在合作學習小組中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
(6)問題預測:小組活動出現了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雖然小組出現問題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師如果事先在準備階段做出問題預測,并采取一些相應措施,也能避免臨時的手忙腳亂。
總之,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教師不再把自己視作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一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指導一參與”的關系。
三、反思與困惑
反思“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我認為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首先,教師要有很強的責任感,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沒有責任感很容易半途而廢。其次,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要做好導演,否則課堂將變成一盤散沙,教學目標難以落實。小組學習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如何正確、合理引導學生,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在工作中,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自主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