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芬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駿威小學)
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的內容和標準應注意多元化,對學生既要有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的不同需求。經過實踐與探索,我們把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分為期末考試、計算測試、期中項目展示、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數學應用能力的評價和數學綜合素質的評價六個方面。
數學學業評價探索《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對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從知識狀況、情緒、興趣等方面為學生及教師乃至家長提供信息,從而為學生下階段的學習提供信息參考,也為教者下階段的教學組織和學習指導提供參考。因此,小學生的數學學業評價要力求全面、客觀、科學。近兩年,我們學校課題組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小學數學學科學業評價體系。
一、評價的目標和內容
小學生數學學業評價首先要尊重學科特點,即要重視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能力的提升,同時要高度重視非數學學科的品質的培養,如意志、毅力、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實踐精神等。
評價的內容、形式均要多樣化,在統一要求的基礎上照顧到學生的差異發展。基于此認識,我們逐步總結出以下五類評價:期末閉卷測評、聽力測評、學習過程評價、應用能力評價和數學綜合素質考查。
(一)期末考試
期末測試側重考查學生對一學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利于教師對一學期數學課堂教學的總結與反思。期末測試通常使用區或鎮街教育主管部門編寫的試卷,由學校或學科組組織統一測試、集中閱卷。測試卷一般用8開紙相面印刷,題目量按年級段的高低有所區別,完成時間一般在40分鐘到90分鐘之間。卷面滿分一般為100分,以便于細化考察。也可設附加題,在100分以外加分,此舉為激勵思維活躍學生,一般為拓展型題目。附加題得分不參與全班成績統計。此項成績占小學生期末數學成績的40%。期末測試成績不能公布名次,要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熱情。測試的直接目的是摸查,為教師調整教學思路獲取信息,最終目的是為幫助學生更有效更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和探索。
(二)計算測試
根據各年級數學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由各級備課組每月編一份計算測試題,內容包括口算、用豎式計算和驗算、混合運算等,每學期編4份,每份卷卷面分為100分,每月由學校教導處統一安排一節早讀課時間(20分鐘)進行“計算小能手比賽”,學校組織教師統一閱卷,并對在“計算小能手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同學實行表揚獎勵。期末,由任課老師算出每位學生4次“計算小能手比賽”的平均分,再按10%權重計入期末數學學習成績。
(三)期中項目展示
期中項目展示是由各級任課老師根據教學內容(主要是“綜合與實踐”或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學內容)統一設計的實踐性作業,內容包括主要材料、制作步驟、我的感受或我的發現、圖片展示等,一般在學期的第十周進行,由老師統一評價,滿分為100分,再按20%權重計入學生的期末數學學習成績。
近年,我校用期中項目展示代替期中考(紙筆考試),減輕了師生的負擔,具有趣味性、開放性、創新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深受學生、教師、家長的好評。
(四)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期末測試是典型的結果成評價。當然結果性評價還有很多形式,但對學生的評價更應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此類評價當然也可考查學習結果,但更應關注學習情緒,學習態度,學習的自信心,學習的參與度,學習的毅力、意志,協作精神,實踐與探索精神,書寫等學習行為的規范性,數學語言的嚴謹性,數學思維的邏輯性等等。經過實踐,我們設計了下面的評價表,通過此表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此項成績占小學生數學期末學習成績的10%。運用此表評價,一般安排每周一次。一般在周末進行,下周一進行小結。每月進行總結,并作為期末總評的依據。
(五)數學應用能力的評價
新課標強調,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即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學數學到用數學、做數學。經過探索,可以通過下表的幾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
此項成績占小學生期末數學學習總成績的10%。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評價可選取上表的其中四項來進行評價,則各項的分數調整為2分、2分、3分、3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完全按上表的評價項目和評價內容來評價。對學生的數學日記的評價應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日記敘述的內容等方面來進行。對學生的數學小制作的評價可從是否精致、美觀、有創意等方面進行。對學生的數學故事(論文)的評價可從是否有趣,是否符合邏輯或論點是否正確、鮮明,推理過程是否完整等方面來進行。對學生的數學圖表(圖畫)的評價可從是否準確、美觀等方面來進行。對學生編的應用題,可從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邏輯等方面進行。對學生上交的上述作品,在期末考試前一周采用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價等方式進行綜合給分。
(六)數學綜合素質的評價
數學綜合素質的評價突出的是綜合。我們從學生的學習能力、數學思考、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此項成績占小學生數學期末學習總成績的10%。對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評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到每個學生,透過學生的各方面的表現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是一項反映教師教學智慧的基本功。特別要引起重視的是:不要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要分出相當的精力通過細心的觀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合作交流意愿、探究的積極性、思維的活躍度,等等。
之所以說這是一項反映教師教學智慧的基本功,是因為教師要一心多用,在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同時,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整個班幾十名學生的共性有整體把握,對不同個體的學習差異也要做到心中有數。
二、評價的手段和形式
評價的手段和形式必須要多樣化,無論是結果性評價或是過程性評價,都要多樣化,每個學生都喜歡新鮮,再好的方法手段用多了都會令人生厭的。常用的評價手段和方法很多:學生自評、學習小組組員互評、異組互評、教師評學生(個人)、家長評學生、教師評學習小組等。評價的形式也很多,如紙筆測試(考試)、口頭評價、表格式評價、肢體語言評價、表情語言評價,等等。操作時,期末閉卷考試和聽力測試可由學校期末統一組織,教師進行統一閱卷;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數學應用能力的評價和數學綜合素質的評價可讓學生和家長在期末考試前一周內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師評等形式進行綜合評價給分。此外,學校可以實行“二次考試”制度,對不滿意自己第一次期末考試成績的學生,可允許學生選擇第二次考試,第二次考試的題目、時間及辦法可由學校或任課教師自定。
三、評價的結果
對小學生數學學業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注意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可采用評語的形式,用激勵性的語言客觀描述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況,同時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教師在寫評語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盡可能用“希望”“需要”“注意”“應該”“進一步”“繼續努力”等激勵性詞語。定量評價可采用百分制、等級制、星級制相結合的方式,期末時教師按評價的五大部分內容對學生考查后,將學生的各項成績加起來后折合為百分制、等級制和星級制。具體折合標準是:95分~100分為A+(五星),90分~94分為A(四星),85分~89分為B+,80分~84分為B,80~89分(三星),70分~79分為C+,60分~69分為C,60~79分(二星),40分~59分為D+,0分~39分為D,0~59分(一星)。
參考文獻:
[1]李志宏,王曉文.新課程學生發展性評價.新華出版社,2003.4.
[2]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研究項目(2014ZJK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