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薇菁
摘 要:目前,中國金融業的金融創新向著更深的方向邁進,金融服務范圍也在慢慢地的增加,新式理財和投資業務將成為新的拔高點。因此金融創新需要充分認識與金融預警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因金融創新帶來的潛在漏洞做出新的認識和評價。政府部門通過加強的資金的監管、創新金融之間的自我約束以及與國際金融的合作才能在創新的路徑上上設好防火墻做好防備,才能促進當下的金融創新格局。
關鍵詞:金融風險;金融約束;金融創新
一、目前我國金融創新活動的特征
1.投資業務作為新亮點出現
我國從2006年來,城鄉居民的存款意識持續攀高。但是由于市場得需求,城鄉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的競爭使得銀行趨于邊緣化和對立化,此時金融創新的速度也到了新的高度。根據上海證券報統計數據顯示,到2007年4月底全國共有22家中外資銀行擁有了開辦海外理財市場的權益,這些銀行一共推出了22期25款境外理財產品和服務。同年5月份,中國銀行監管部門告知,銀行海外理財的資金范圍將增加到與銀行監管寫有合作協議的海外股票區,同時諸多家銀行也表示贊同。很短時間內推行新的產品,深入較火股票資金市場,諸多銀行根據用戶需求推出各種新股申購理財服務。
2.新型業務向更深領域發展
金融創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很多銀行的業務范圍進入到新的高度。同時諸多銀行的銷售范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存款、貸款以及匯款三項,而現在的銀行業務已經拓展變成了電子方面的領域,例如網絡電子理財,個人電子銀行等?,F如今國際金融行業的發展領域向四周發散盡可能的多覆蓋,高強度,多樣化。全球40多個國家允許銀行經營保險業務,我國銀行通過創建金融公司和建立資金公司來探索保險業務,踐行著商業資金的跨銀行流動,2006年國家交通銀行和中信銀行,同時開展了資金投資化業務的服務。據工行的研究報告,商業投資產品年限架構已從2個月、6個月,伸長到2年、5年和更長時間期限不定;另外銀行的投資領域也在發生著變化,由以前的單一的銀行債券拓展到新的企業資金上來。在投資變化的同時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在變化著,已經不再是孤立的國內投資,國外投資也加入了進來。金融業務的對象更加的面對大眾化面向平民化,向著把一般金融產品為重點衍生金融產品的方向變化著。在經營的綜合方面,國內諸多商業銀行分別都設立了自己銀行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許多基金公司就是在證券投資的巨大利益下收獲了巨大的凈資產總值。
3.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對象
自從三十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快速提升,無論是人們的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有了不一樣的改變,生活的幸福感顯著變化。國家統計局2008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的前3個季度達到有166088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2%,而在城市和鄉鎮的居民收入有10650元,不論及價格因素,實則增長了15%,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去年的3.5的百分點,個人財富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快速積累,商業的銀行也有了更加大的空間。現如今我國多數銀行開始依據不同的客戶的需求和要求進行量體裁衣,例如投資管理和財務計劃、以及個人銀行一類的人性化服務。不僅向高端客戶提供個人銀行的業務,而且推廣小企業額度貸款這類特殊表現。在2008年中國有3萬多億剩余資金投入到小企業額度貸款,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小企業額度貸款滿足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
4.金融機構的綜合化
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逐漸的變化其內部構建以及形式上也慢慢地創新,讓諸多銀行業和一些非銀行業之間的那道鴻溝越來越模糊,我國的金融機構也由單一的經營模式向綜合化的方向邁進。
二、金融潛在風險與管理的關系
伴隨著金融的業務活動產生,企業在籌集和使用資金的程序中,要辨識多種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預算和分析及其管理稱之為金融風險管理,這是一種高效是金融風險受控,有依據的判斷經濟方法來達到金融安全保障的一種科學管理法。
1.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是相互關系
預估風險的要求與金融創新是一脈相承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兩者之間是一種正向的博弈辯論關系。伴隨著人們避險需求的日益擴大,新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也涌現出來,例如期貨和金融期權之間的協議,以及金融互換遠期等。金融業為了逃避銀行監管的監督因此就不斷的創新。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使得兩者成為了互相關,金融創新使原有的監管變得不利。因此銀監會為了加大對銀行的監管就制定出了更加嚴厲的監管方法來約束金融業的行為,那么結果是出現了更高級的金融創新形態。
2.金融創新引起金融風險
社會上所有的巨大的獲利的相關業務都隱藏著看不到的風險,創新產品的交易當然也不排除在外。他重新分配了和組合了買方和賣方。如果一家收益了那么另一方就會損失但總的盈虧為零。金融創新并沒有使微觀上風險降低了,但實質是提高了風險發散率機率。
三、客觀認識和評價金融創新
1.金融創化加劇了金融風險
資產的連通性隨證券交易化而提高對金融和商品標準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利益,投資者的風險也隨之降低。資產的連通性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由于證券化目前很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因此相對于銀行來說質量過硬是證券化的資產,其可以隨著時間而過濾不良的資產,但與此同時它也需要承擔喪失信譽的風險。首先,它降低了銀行的資產控制能力,這種結果會大大使貨幣有關的執行力大大的下降。另外證券化也會帶來一定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往往會成為貨幣資金的替代品。最壞的結果可能會帶來貨幣有權者對貨幣進行獨裁,從而造成貨幣對抗的畫面,最終難以制出明確的規定減弱掌控貨幣的權力。
2.資金投資市場加大了風險損壞率
金融更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資金市場的保險提供幫助,但與其相對的還有很多投資觀念的存在,假如沒有投資者,那么就無法將已存在風險轉出到安全的地方。那么新生產品的出現確實為那些感染風險者提供了一個進行避險的場地。新生產品的特征是具有的高度的流通性以及平衡效應,這個市場也會隨之產生很大的潛在破壞性。倘若投機失敗了,那么諸多的投機者的后果將會不堪設想,避險的能力也隨之降低。它對整個金融市場所造成的破壞更是無法估測的。
3.經營風險伴隨著創新而產生
金融創新使得金融機構一致化。銀行以往的存貸利差減小,它加強了金融機構間的斗爭。金融機構營銷風險加大,信用級別降低,這是是激烈的競爭使得各金融機構必須做高風險的服務所造成的。外資的大批量流入,以及金融市場全球化和自由化速度加快后,這樣會對一個國家的匯率和銀行的流通性造成影響,另外,許多金融革新工具,把屬于本國的銷售或理財風險通過風險輸送影響到了全球的資本市場并且還擴大了金融行業的致命性。
4.市場機制不完善
金融產品創新風險主要來自于市場缺乏完善的基礎以及缺乏監管和使用不當。若金融市場與金融產品的創新過渡開放,則會導致新市場經濟國家經濟承載力不足,也會超過金融的監管力度,如此就會遭到國際游資襲擊,在國際市場中殘余投資空間的原因來自于政府,這句話不無道理,如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亞洲地區的金融風暴,墨西哥的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危機等此類風險的事例都證明了這個道理。不管危機誕生的原因是內在因素還是由于國際游資使用創新金融工具的沖擊這種外在因素,它都只是一種催化劑,而并未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因此為迎合金融創新的市場就需要我們提前并且充分考慮到國家自身的市場狀況和基礎,和國內的宏觀的經濟條件。
四、加強金融創新刻不容緩
此次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它不但給全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深深的陰影,也讓金融創新的步伐隨之減慢。勇敢的我們不能因遇到困難而退卻,只有在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勇于面對重大金融風險事件,才是最正確的選擇,而不是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好的結果。一方面在促進金融創新的同時,一定要做好金融風險的評估工作。另一方面從監管理念上我們要引領創新與穩定的協調發展的潮流。金融創新作為發展的主要動力,風險并不會改變其變化的基本趨勢。某些方面的金融監管政府當局應該是進一步加強打擊,如打擊完善監管手段、違規行為等。金融穩定,監管既要維護,又要鼓勵,目的是把握好鼓勵創新同時控制好風險監管的力度,正確對待違規與創新既要找準監管點又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這樣才能實現創新、監管的良好互動保持上升的正常姿態。最關鍵的就是,監察制度和約束制度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我們的要關注經濟常態化風險,本質上產品創新是對未來有信心的否則可能會出現失敗的情況,我國的房地產業很好驗證了制度的約束性。從我國的角度來看就是需要管制市場流動時堅決控制其推出增加流動性的金融服務產品。目前,我國銀行的經營方式要慢工出細活兒,其發展模式急需改革。我國經濟數據體較大,各城市縣區發展不協調,經濟主體的不同也必然對金融的需求也不一樣。因此銀行機構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點以及看準市場的需求合理的做出規劃,在差異中找到立足之處,找到創新的亮點,通過創新改革和模式的轉變,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提高商業競爭力。此外,銀行在創新的同時也要考慮自己公司的制度與管理模式,獎懲分明,努力提高銀行員工的積極主動性。最后需要冷靜思考客觀看待全球經濟和中國的關系,中國的消費在內部的需求是比較大的,要抓住這個點,但是又不能讓老百姓過渡消費,要將政府的發展方向從房地產、土地這個圈子里拉出來,鼓勵政府發展地方企業,發展國有經濟,企業的發展放到經濟發展的首位。企業可以帶動經濟活躍度,可以決絕就業壓力,反過來就業人口可以促進消費。
參考文獻:
[1]唐波,陳德棉,章文雨.我國金融中心建設的層次性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04).
[2]周其剛.搶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信息化高地[J].信息網絡,2009(07).
[3]周政華.國際金融中心:遙遠有多遠[J].中國新聞周刊,2009(28).
[4]袁毅.電子商務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