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群 朱敏 李賽福 陳昌達 譚華僑
(廣東省東莞常平醫院 東莞 523000)
降鈣素原指導重癥監護室膿毒癥患者抗生素治療的臨床價值
陳超群 朱敏 李賽福 陳昌達 譚華僑
(廣東省東莞常平醫院 東莞 523000)
目的:為促進重癥監護室膿毒癥患者合理進行抗生素治療,探究降鈣素原(PCT)檢查用于指導用藥的意義。方法:以2015年11月~2016年9月我院重癥監護的150例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分為常規組、治療組,每組75例。常規組患者給予一般用藥,治療組患者給予降鈣素原動態監測,根據降鈣素原指導使用抗生素,對比兩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藥物使用時間、ICU費用,統計抗生素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死亡情況。結果:治療組較常規組ICU費用低、藥物使用時間短、重癥監護時間少,P<0.05;同時常規組不良反應、死亡發生率為16.0%、12.0%,明顯高于治療組的6.7%、2.7%,P<0.05。結論:臨床對重癥監護室膿毒癥患者進行降鈣素原檢查,能有效指導臨床抗生素合理使用,減少不良反應、死亡情況發生。
膿毒癥;重癥監護室;抗生素;降鈣素原
膿毒癥是機體感染后引發全身出現一系列炎癥的綜合征,是重癥監護室中較為常見疾病之一,此病會造成人體多器官出現功能性障礙,若不及時治療患者臨床死亡率高,有統計此病致死率在15%左右[1]。臨床對于膿毒癥患者多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但由于近年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況較為嚴重,因此如何合理用藥改善患者預后得到臨床用藥醫師的關注。早期臨床多通過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等指標,來指導患者抗生素治療[2]。但這些指標特異性、敏感度不高,仍有可能造成臨床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有學者提出通過檢測降鈣素原(PCT)來指導臨床用藥,安全性高。本研究探究降鈣素原檢查用于指導抗生素用藥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5年11月~2016年9月我院重癥監護的150例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分為常規組、治療組,每組75例。所有患者經檢查無惡性腫瘤、真菌感染、言語障礙,符合臨床膿毒癥診斷標準[3],患者ICU停留時間在3 d以上,近期未使用免疫抑制劑,未合并甲亢、甲狀腺癌等內分泌系統疾病。治療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16~69歲,平均年齡(51.6±4.7)歲;常規組男39例,女36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51.8±4.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用藥方法:患者均按照膿毒癥集束化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常規組抗生素的使用參考《藥物使用指南》,停藥根據患者癥狀、血常規、CT等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后決定。治療組患者在治療第1、3、5、7、9天根據PCT檢測水平用藥,當患者PCT<0.25 ng/m l,及時停用抗生素,PCT處于0.25~0.5 ng/m l時主張停藥,PCT>0.5 ng/m l時,可繼續用藥但需進行降階梯治療,減少抗生素使用種類,當PCT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時,主張更換抗生素種類。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于第2天清晨空腹用無抗凝劑真空管抽取靜脈血,離心機1 000~1 200轉離心10 m in,取血清,采用羅氏Cobas e 411電化學發光儀以及羅氏診斷試劑盒檢測PCT水平。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藥物使用時間、ICU費用,統計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死亡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5.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治療組較常規組ICU費用低、藥物使用時間短、重癥監護時間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情況(±s)

表1 兩組治療情況情況(±s)
組別nICU費用(元)重癥監護時間(d)藥物使用時間(d)治療組常規組75 75t P14 836.95±4 261.58 19 462.73±4 725.18 6.296 <0.05 9.84±2.49 14.58±2.78 10.999 <0.05 8.23±2.06 12.03±2.74 9.600 <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死亡情況比較常規組不良反應、死亡發生率為16.0%、12.0%,明顯高于治療組的6.7%、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死亡情況比較[例(%)]
膿毒癥多發于重癥監護室患者,ICU患者由于體質弱、免疫力下降,易被病毒、細菌感染,致使病菌在患者體內繁殖并產生毒素,引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甚至導致患者出現膿毒癥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4]。近幾年膿毒癥已成為危重病人主要致死因素,是危重癥患者搶救治療的障礙因素,因此提高疾病早期診斷水平對患者預后有重要作用。目前臨床感染檢查方法較多,如炎性因子水平檢查、體溫、病原學檢查等。但臨床發現這些指標特異性、敏感性較差,檢查時間較長,易造成臨床檢查準確度降低,有學者發現降鈣素原檢測能有效判斷患者感染源,有利于臨床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較常規組ICU費用低、藥物使用時間短、重癥監護時間少,P<0.05;同時常規組不良反應、死亡發生率明顯高于治療組,P<0.05。結果表明使用降鈣素原指導臨床抗生素用藥,安全性高、治療效果好。降鈣素原是一種誘導蛋白,正常生理情況下其血液中濃度非常低,只有在患者被細菌感染后,體內組織、細胞才會大量產生,并迅速釋放入血。有學者研究發現不同部位、程度的細菌感染均會誘使機體分泌PCT,患者在感染后血液中PCT濃度會在短時間內極速上升,且保持穩定不受其他因素影響[6]。同時PCT檢測特異性、敏感性強,對病毒、真菌、支原體所造成的感染,其水平不會升高或僅出現輕度升高,因此其水平變化對臨床判斷患者感染程度、病原菌有重要意義。綜上所述,臨床對重癥監護室膿毒癥患者進行降鈣素原檢查,能有效指導臨床抗生素合理使用,減少不良反應、死亡情況發生。
[1]張德春,黃偉,何劍波,等.降鈣素原指導重癥監護室膿毒癥患者抗生素治療的臨床價值[J].重慶醫學,2016,45(17):2392-2394
[2]馬健,蔣愛軍.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在急診重癥監護室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82-83
[3]劉寶華,李海峰,雷宇,等.動態監測降鈣素原對ICU膿毒癥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臨床意義[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3,25(11): 690-693
[4]孫勝男,呂菁君,魏捷,等.膿毒癥患者降鈣素原濃度與病原學感染證據之間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3,22(10): 1136-1141
[5]趙倩,謝月群,張濤,等.降鈣素原對膿毒癥患者病情及預后的臨床價值[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6,25(7):937-943
[6]歐回.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急診重癥監護室膿毒癥診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11):118-119
R459.7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1.029
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