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
產業集群理論下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研究
——以沂源縣為例
徐威源,李宗洙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
地理標志品牌建設與產業集群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了解地理標志品牌與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提升當地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本文以沂源縣為例,從產業集群理論入手,對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基于產業集群理論提出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產業集群
地理標志源于歐洲,是西方國家廣泛采用的保護原產地特色農產品的有效方法。各國為保護本國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聲譽以及經濟利益,加強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建設與管理,并頒布相關法律進行保護。中國地理標志發展報告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涉農地理標志的數量占地理標志總數的97.57%,并且眾多農業產業集群因此而興起[1]。在我國,地理標志資源主要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主。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同處在某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的公司和有關組織在地理上集中的現象[2]。農業產業集群是以某一特定農產品為主,通過核心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領,將企業、農戶、與企業關聯性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組成的集中地理空間結構。
沂源縣縣政府對地理標志品牌建設非常重視,著力推廣品牌農業的發展。但是,在沂源縣地理標志(以下簡稱“地標”)品牌建設與產業集群的互動關系上,動力不足,發展粗放,“搭便車”現象頻出。本文從地理標志品牌建設與產業集群理論、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基本情況、產業集群理論下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與對策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可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業集群又會提升地理標志的品牌效應。第一,資源集聚是地標品牌申請的前提。由于農業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存在差異性,農業生產者為獲得地域資源優勢,集中到該特定范圍內,從而初步形成了農業產業集群,并具備了一定的地域資源匯集優勢[3]。地理標志品牌申請的前提就是這種匯集優勢。第二,地標品牌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地理標志品牌公共性的屬性決定了區域組織內部各經濟主體共同參與建設,各種要素的積累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三,產業集群提升地標的品牌效應。產業集群的不斷成熟,使得產業集群內部各主體間分工逐漸細化、明確,集群內地理標志產品在市場上占據價格和質量優勢,加速了地理標志品牌的傳播[4]。
沂源縣位于魯中山區,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為主,農業經濟發展較快。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沂源縣目前形成了東部蔬菜、西部畜牧、南部林果和北部中藥材的特色農業結構[5]。
1999年,國家質監總局正式發布《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是我國進行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開端。隨著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不斷發展和農產品市場意識的提高,沂源縣開始重視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自2009年至今,沂源縣在農業部和國家工商總局登記注冊的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共九個。
由表1可得知,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前期,獲得認證的產品集中在地域特色較強的主要農產品,如沂源蘋果、沂源全蝎、沂源黑山羊等;而后期獲得認證的主要是可控性較強的小類農產品,如魯村芹菜、西長旺白蓮藕等。

圖1 2009-2014年沂源縣地標品牌注冊數量情況(單位:個)
由圖1可知,沂源縣地標品牌認證主要集中在2009年和2012年。2009年,沂源縣有三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品牌認證,主要集中在畜牧業、林果業及當地特色農產品。到2012年以后,共有五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主要以小種類產品為主。由圖2可知,沂源縣地標品牌注冊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分別在農業部和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登記,受專門法保護和商標法保護與管理。

表1 沂源縣地理標志產品統計表(2009-2014)

圖2 2009年-2014年沂源縣地標注冊登記單位(單位:個)
隨著沂源縣地標品牌建設的不斷發展,相關農業產業集群隨之發展起來。沂源蘋果、沂源大櫻桃等地標品牌的先后建立,在中莊、燕崖等鄉鎮形成了相應的林果業農業產業集群,果品種植成為沂源縣農業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蘋果、櫻桃等各類果品年產約10億公斤,農民七成以上收入來自林果業。魯村、東里、悅莊等鄉鎮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余畝,成為市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各農業產業集群的不斷深化,實現了集群區域范圍內各生產要素的集聚,促進了可控性較強的小種類農產品的發展,為沂源縣相關企業提供了全新的市場開發題材,吸引著企業在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方面發揮著作用。
沂源縣政府不斷加強對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重視,各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相應促進了地理標志的發展,但由于沂源縣產業集群發展起步較晚,地理標志品牌建設處于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地標品牌與產業集群互促力度弱
沂源縣產業集群處于生產要素主導的初級階段,地理標志產品技術含量較低,難以深化與地理標志品牌建設之間的良性互動,缺乏創新機制。沂源縣地理標志農產品產業集群是以勞動密集型的低成本優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相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難以擁有自己的開發研究機構[6]。例如,沂源奉源果蔬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僅為4人,主要從事蘋果、櫻桃等果蔬產品的采購、經銷,成本低,所需技術支持較少,主要靠人力來完成,公司缺乏產業化科研創新發展機制。
2、地標品牌建設主體互動不足
產業集群內,沂源縣參與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各主體缺乏有效互動,忽略了集群內部之間的有機聯系。沂源縣林果業較發達,從事果蔬經營的企業眾多,但規模較小?!叭A洲果蔬”“鴻開果蔬”等小企業在果品上市時,雇工直接向農戶進行采購,與果蔬專業合作社之間聯系不足,市場信息滯后,難以獲得市場競爭優勢。“洪才”“盛全”等專業合作社作為地理標志產業集群中的市場主體之一,在建設地理標志品牌的過程中,服務職能發揮的力度弱,只能向政府或其他機構尋求政策和資金上的幫助。
3、產業集群內地標發展粗放
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認證數量共9個,為全國縣域之最,多品牌使得沂源縣地標發展粗放,導致產業集群內部秩序混亂?!耙试刺O果”“沂源黑山羊”等主要地理標志品牌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不斷深化和科研創新力度的加強,原本所具有的優勢逐漸弱化。而“沂源大櫻桃”“消水蒜黃”等新發展起來的地理標志品牌知名度低,難以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沂源縣能為地理標志品牌建設提供的地域范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條件是有限的,對于如何劃分這九個地理標志品牌發展的主次順利,缺乏明確的秩序管理。
4、“搭便車”現象嚴重
在地理標志品牌建設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搭便車”行為,是因為地理標志品牌產品的巨大收益性。西長旺白蓮藕、消水蒜黃等小種類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建設還未成熟,東里、悅莊鎮的農民大多以散戶種植為主,難以獲得地理標志品牌使用權。利益驅動下,鄰近地區的農戶冠以地理標志產品的名號,高價賣出。這種“搭便車”行為難以完全符合相應地理標志產品生產標準,將會損壞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形象。同時,反映出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公共服務力度較弱,難以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品牌的公共服務性。
1、加強地標品牌與產業集群的互動
就沂源縣目前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階段而言,應加大對高級生產要素、地理標志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創新,深化產業鏈結構。利用蘋果、櫻桃來做罐頭、蜜餞,利用蝎子來研發保健品,提高沂源縣地理標志產品附加值,從而進一步提升地理標志產業集群的綜合效益[7]。同時,沂源縣政府還需要完善生產要素流轉機制,促進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在農村的流動,從而拓展地理標志品牌的延伸力度和范圍,提高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的整體形象[8]。
2、加強產業集群下地標建設主體的互動
沂源縣的農業產業集群目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此時沂源縣政府及相關行政部門應該發揮引導作用,在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中,通過協調產業集群各主體及沂源縣政府部門間的聯系,加強沂源縣產業集群力度和規模來進一步提升地理標志品牌的潛在價值,各生產經營主體之間緊密聯系,加強合作,共同促進沂源縣農業產業的發展。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互動媒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企業與農戶的互動關系,來協調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
3、規范產業集群下地標建設管理秩序
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對于沂源蘋果、沂源黑山羊等優勢較強地標品牌,應提高對該類品牌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促進產業集群內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的良性發展。對于沂源大櫻桃等小種類地標品牌,要充分利用相關企業的帶動作用,延伸產業鏈條,增加地理標志產品的附加值,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通過“地理標志+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鏈模式,將地理標志品牌產品、農產品市場及農戶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更為穩定和諧的產銷和服務關系,完成零散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機對接,從而有效地保障農民利益。
4、增強產業集群內地標品牌公共服務性
對于防治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出現的“搭便車”現象,沂源縣政府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生產該地標品牌產品的農民采用自愿原則加入其中。對于不加入的個體,則不被允許使用該品牌進行生產和銷售;對于有意愿加入者,首先要提前考察個體農戶或企業的資質及條件,達到相應條件的予以授權使用該品牌,并按嚴格經營主體所制定的管理制度進行生產銷售,從而有效治理“搭便車”現象,增強產業集群內地標品牌公共服務性。
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帶動下,各主體對沂源縣地理標志品牌關注的興趣和能力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產業集群與地理標志品牌互動不足、相關主體缺少聯系、產業集群內缺乏有效的管理秩序、地理標志品牌公共服務性有待加強等問題。雖然沂源縣在地理標志品牌建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對于如何有序地發展眾多地理標志品牌,還需要進一步理清地理標志品牌建設與產業集群的關系,一方面使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地理標志品牌的建設,另一方面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又會進一步深化產業集群。
[1]張維浚、呂蘇榆:農業產業集群內地理標志品牌建設博弈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6(3):124-127+133.
[2]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3]宋玉蘭、陳彤: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制探析[J].新疆農業科學,2005(S1):205-208.
[4]周勇: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地理標志品牌建設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5]李崇澍:沂源縣有機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2.
[6]崔俊敏:基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地理標志產品產業化發展[J].商業時代,2009(8):99-100.
[7]劉希懷、胡煒:基于產業集群的河南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10):130-131.
[8]張傳統:農產品區域品牌發展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5.
(責任編輯:王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