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瓊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19)
中國新型剩余勞動力現狀研究
——關于大學生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匹配的問題
田 瓊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19)
本文通過運用剩余勞動力理論和失業理論,從中國勞動力市場存在的就業崗位與專業知識技能不對稱這一問題入手,提出了“新型剩余勞動力”的定義,探討、分析中國現存的新型剩余勞動力的現狀、問題、對策。尤其針對由于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崗位不對稱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如勞動力的浪費,經濟效率低下等問題。
新型剩余勞動力;失業理論;人力資本
在瓊·羅賓遜和阿馬蒂亞·森等經濟學家的隱蔽性失業理論的支撐下,當前大多學者幾乎都將研究對象集中在農村剩余勞動力上,而目前存在人力資本與職位不匹配所造成的低效率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問題很少被人關注,本文在此背景下從失業理論和人力資源的角度看待剩余勞動力,試圖在“新型剩余勞動力”這個新的定義上論述剩余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
但是現在的社會中真的還存在大量這種農村剩余勞動力嗎?其實在各種政策導向下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已實現轉移,農村現在有的只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并且社會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在崗就業者的人力資本(即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不能與其職位匹配,導致不能發揮利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造成人力資本的浪費,這部分勞動力無疑也是一種剩余勞動力,是不能有效利用的剩余。對于這種新型的剩余勞動力的存在范圍以及所導致的低效率、人力資源浪費問題是值得研究的。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型剩余勞動力”,不僅包括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側重于不對稱產生的人力資本的浪費。
本文對于人力資本與職位不匹配的研究不僅對勞動力市場上的企業、大學生、高校有現實和理論上的積極意義,而且對我國的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完善也具有重大意義。全文結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論述選題意義;第二部分概述當前大學生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存在問題;第三部分文章的結論,針對問題提出政策性建議。
(一)現狀
1.高校擴招
1999年,我國作出了“高校擴招”的決策。10年里,我國高等教育以倍數式的增長。截至2008年,全國接受各類高等教育的學生總數從1998年的632萬達到3000萬,位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全國高等院校毛入學率增長也非常迅速(如圖2所示),從1999年的10.5%增長到了2008年的25%。

圖1 高等教育學生總數變化 圖2 高等院校毛入學率增長數據來源:國家教育部統計數據(1990—2008)

圖3 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變化
高等教育現在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教育”模式,向著普及化,大眾化邁進,對我國經濟發展無疑有深遠的積極影響.但是在大學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就業率一直維持在一定水平,對大學生就業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些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另謀生路。近年來,大學生開出租車,大學生街邊賣肉,大學生回家種地……這樣的例子已經司空見慣。雖然能夠維持基本的生計,但并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資本,使得教育投資成本與收益差距很大。這在很大層次上可能導致人們選擇放棄高等教育,使社會的整體教育水平下降,影響社會發展受到影響。
2.學校專業結構設置與勞動力市場職位需求不相匹配
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知識性失業問題的重要原因,知識失業對高等教育制度也同樣有著消極影響,即嚴重的教育深化問題。因為知識失業的存在,使得更多的高等院校以高就業率來衡量一個專業的存在價值,并為了追求高就業率而調整專業結構設置;而與此同時更多的學生會在就業難的重壓之下選擇進一步的深造,如專升本、讀研、考博。這樣,由于專業設置滯后于市場的需要以及設置目的的趨同性,高等教育變成了就業率的“奴隸”;更高層次人才的出現,不僅擠兌了相對較低層次人才的就業機會,而且使得人才往往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加劇了教育深化問題。
國家為了擴展高等教育的規模,對那些短期內可以迅速增加入學人數的專業(比如人文和社會科學類專業)大量招生,而那些受教學條件限制,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專業(比如工程、醫學專業),學生的入學數量則增長不大,這樣相比對入學人數迅速增多的專業,就業形勢惡化在所難免。此外高等教育內部運行機制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了知識失業。其一,我國高校的類型比較集中,如圖4所示目前我國各類本科高校數量及其類型,理工、綜合、師范、醫藥以及財經占比約為70%。其二,我國各類高等院校專業設置相對固定,專業建立、發展、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結果是高等教育培養出大量同質人才出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導致了大量知識失業現象。而企業在工資固定的情況下更傾向于雇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去做原來由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就可以做的工作。

圖4 我國各類本科高校數量及其類型
(二)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稱產生的基本問題
1.從個人發展角度來講,一般而言,個人往往從短期的經濟利益出發分析問題,而忽視了長遠的利益。從短期看,高薪對個人是有利的,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激勵勞動者努力工作。但根據勞動供給曲線,在低工資階段勞動的供給量與工資同方向變動。在中等工資階段,勞動供給量不隨工資變動而變動。在高等工資階段勞動供給量與工資反方向變動。我們可以得到當在高等工資下,工資將不會對勞動者產生激勵效應。這時就要靠自己的專業興趣來提高自己的工作熱情與效率。如果一個國家培養出的人才僅僅是為就業而盲目就業的人,那么這個后果是可怕的。工作中的所謂的“就業者”將變得懶惰、消極、不求上進、沒有責任心,總之會喪失一個積極向上的勞動者所應有的一切品質。這樣的隊伍的壯大所產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2.從企業發展角度來講,知識和技能與就業崗位的嚴重脫離必然會導致低效率、甚至是負的影響。勞動的邊際收益遠小于勞動的邊際成本,這可能會導致企業給這部分新型剩余勞動力支付所謂的不應有的勞動補償報酬,使企業產生負的收益,從而導致企業不能迅速擴大發展,甚至會出現虧損。
3.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講,這種新型剩余勞動力的存在是對社會人力資本的嚴重浪費,是社會資源不能有效配置的表現。這種畸形的促進就業的增長模式無疑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1.健全就業市場的信息制度
在不對稱的勞動力信息市場,學生、家長、學校、企業都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此時,政府就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行信息的篩選及傳播,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各方面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指導,建立有效的并且可靠的信息傳遞機制,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保證信息如實、充分的傳遞。 這樣勞動者可以減少就業的信息成本,更能有效的找到與自己所學專業對稱的工作,充分發揮個人優勢,使人力資源優勢達到合理配置。
2.教育體制的改革
要切實抓好教育,將以往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方式。首先,要控制高校擴招的幅度;其次,高校應根據未來幾年勞動力需求的數量,結構,特點等情況來設置專業;最后,學校要建立自己的就業信息渠道,幫助學生充分的掌握就業相關信息。
3.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在就業壓力日趨嚴峻的今天,大學生們更應該主動地調整好就業心態,并對自身價值進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審視,不能僅僅因為工資高就選擇某個崗位,而要看自己的所學是否與之匹配。此外,也不要有急切心理,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根據自己的專業找對口的工作,使學有所用。
[1] 任保平,宋宇.《宏觀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黃亞鈞.《宏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5] 郭熙保.《發展經濟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6] 張培剛,張建華.《發展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 陳麗娜.淺談我國大學生的“知識失業”[J].就業與保障,2010.
[8] 趙培,申茜.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J].商業時代,2007.
[9] 吳克明,賴德勝.大學生自愿性失業經濟學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
[10] 王長平.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新長征,2010.
[11] 李文純.市場失靈下政府干預大學生就業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
[12] 蔣虹.我國知識性失業的經濟學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7.
[13] 陳昀.從“知識失業”現象分析我國高校專業設置[D].東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