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現狀調查研究
——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
張智慧
(合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社會實踐是高等院校實現對人才培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途徑之一,更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通過馬克思實踐觀點、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的實踐理論與心理動機理論來分析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現狀和實踐存在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是一項探索性的實證研究,以問卷調查所得資料為綱領,描述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狀況,嘗試著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影響因素進行一定的分析探討,并根據研究的相關結論給予院校一定的科學依據。
社會實踐;大學生;理性批判;提議;實證研究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高等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社會實踐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社會實踐具有幫助大學生熟悉國情,增加知識,塑造人格的作用。本研究結合安徽農業大學的實際情況,對安徽農業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進行描述和作一些理性的思考。
1、社會實踐理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的三個基本形式:一是生產實踐,其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前提,是一種物質生產實踐;二是社會關系實踐,其主要是處理社會各階級彼此之間的關系;三是科學實踐,其屬于生產實踐的一部分,主要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1]
布迪厄認為實踐的標志就是“合乎邏輯的”,它不以一般意義的那種邏輯為標準,它存在一種屬于自身的邏輯準則。布迪厄的實踐特性:一是實踐具有模糊性,不應該把實踐上升到邏輯理論;二是實踐具有緊迫性,它與理論上的時間概念是不一樣的;三是實踐具有策略性,實踐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都有相應的目標準備活動。[2]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指出意志與客體的關系:客體必定是決定意志的那些表象的原因,但在后一種情形下,意志應當是客體的原因。這樣,客體的因果性將其決定根據單單放置在純粹的理性能力之中,這種能力因而也就能夠叫做純粹實踐理性。[3]
2、實證研究
實證主義代表人物孔德主張,人類在最開始的時候是無知的,通過不斷學習和鍛煉,才開始慢慢掌握不同的知識。并且把這些知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實證主義更多的是關于知識的一種研習態度。[4]
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安徽農業大學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具體方法
采用分層抽樣,結合隨機抽樣,使用問卷法收集數據資料,利用計算機等統計分析原理進行分析。
3、抽樣方案
研究總體是安農大全日制本科生,根據安農大學生的特點,從15個學院中抽取5個學院,再根據選取的學院中隨機抽取1個專業,然后每個專業分為四個年級,由于樣本總數是200,最后每個專業每個年級的樣本數為10人。再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在選取的該年級中抽出10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共計發放問卷190份,回收181 份,根據問卷質量剔除廢卷9份,有效回收率為95.2%。
4、數據分析
使用SPSS17.0 進行錄入處理和統計分析,主要采取單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和雙變量相關統計分析。
1、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形式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由教學計劃內和計劃外兩個部分組成。計劃內有教學試驗、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等。計劃外形式就更為多樣化,主要有:人口調查、實地考察;勤工助學;支教、扶貧幫困、法律援助、大型賽事活動的協辦等;學校的社團協會活動。根據安農大的實際情況,此研究將實踐活動分為如下幾項:社會調查、學校社團活動、勤工助學、專業實習、公益活動、社會考察和宣傳活動、科技服務活動、三下鄉服務活動和假期社會實踐活動。[5]
統計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在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類型中,學校社團活動、勤工助學、專業實習和見習、公益活動排在了最前面。總體而言,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基本情況還局限在校內的一些社團活動,并沒有在更大的范圍內聯系社會。

表1 參與社會實踐形式基本狀況(N=200)

表2 參與社會實踐的次數分布情況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參加四次及以上社會實踐的大學生為33 人(占18.2%);參加三次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比率為16.6%。數據表明,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多次參與社會實踐的情況。
2、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動機

表3 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原因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見表3),大學生主動選擇參加社會實踐的動機水平較高。動機:具體說是行為的動力引發活動,并推動和引導朝著特定的目標而努力堅持。但動機不僅受內部需要的“推動”,還會受到外部刺激(目標)的“拉動”。[6]通過內外兩方面的協同促進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動機水平,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社會實踐帶來的益處。
3、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問題的看法,能夠反映出他們主觀上對社會實踐現狀的感受,讓他們對社會實踐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對曾經遇到過的一些問題的反應,能夠讓我們了解到一些還需要提高實踐水平和質量的地方。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見表4),當前安農大社會實踐中存在學校或指導老師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或是給學生的感受強度不夠等問題。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見表5),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培養自己的進取精神,能夠鍛煉自己。

表4 對社會實踐中的問題的看法

表5 對社會實踐的作用的主觀看法

表6 社會實踐重要性評價與諸因素的相關分析表 (a=0.05)
4、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評價
本研究過程中,我們將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評價劃分為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對社會實踐的現狀的滿意程度,并將這兩個方面作為對社會實踐評價的指標。調查得出,大多數學生認為參與社會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5、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相關因素分析
根據社會心理學態度影響因素理論,影響因素一般有:社會環境;團體因素;態度系統特征;個體人格因素。[7]本研究主要考量個人性別、專業、年級、個性偏向、生源地以及父母的職業類型幾個因素,從對社會實踐重要性評價和參與社會實踐次數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社會實踐重要性評價采用問題“您認為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如何”來測量;社會實踐參與次數用實踐參與頻率來測量。
(1)社會實踐重要性評價與諸因素的相關分析。當顯著度水平為p=0.05時,個體人格因素中的年級通過了相關檢驗,其余均未通過相關檢驗。其他因素沒有對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評價產生影響,但是從年級可以得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不同,大一可能因為剛剛適應大學生活,對生活充滿了憧憬,大二、大三的時候對自己的定位比較準確,能夠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評價相對較高。
(2)參與社會實踐次數與諸因素的相關分析。當顯著度水平為p=0.05時,家庭背景中的生源地、個人因素中的年級、個性通過了相關檢驗,其余均未通過相關檢驗。通過相關分析得出:年級依然在社會實踐中扮演著相關的因素,個性偏向方面,偏外向的人參加社會實踐的次數會更高,偏內向的人參加的次數會更低。

表7 參與社會實踐次數與諸因素的相關分析表 (a=0.05)
基本結論可歸納如下:一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類型較多,但是由于現實因素,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占絕大多數。二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沒有一個長效的機制。三是大學生對社會實踐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清楚的認識,但很難在學習和生活中好好使用社會實踐。四是大學參加社會實踐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個性性格偏向和所處年級。
本研究嘗試的提議如下:一是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二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應當多樣化,要形成本校社會實踐活動的特色化。三是推薦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需要以固定的實踐基地做支撐。四是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相關制度建設,提供參與活動的內在驅動力。五是合理化社會實踐活動在不同學習層次的劃分。
[1] 逢錦聚、陶德麟等: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楊善華、謝中立:西方社會學理論(下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 康德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4.
[4] 侯俊生、夏玉珍等: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5] 江耀峰:大學生社會實踐狀況及實踐態度影響因素研究——對華中科技大學600名本科生的調查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大學,2006.
[6] 時蓉華、崔麗娟等:現代社會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 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第四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