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全球價值鏈分工與產業集聚
——基于省級面板數據
白欣靈
(南京審計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本文分析全球價值鏈分工對產業集聚的影響機制,估計影響產業集聚的各個效應邊際效益。通過理論分析,使用省級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模型分析全球價值分工程度通過要素稟賦效應、金融外部性效應、技術外部性效應和貿易成本效應影響制造業產業集聚機制。結果顯示,我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勞動力和資本的競爭優勢,隨著參與國際分工程度的加深,金融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對于產業集聚有明顯正向影響,但貿易成本效應會阻礙產業集聚進程。
全球價值鏈分工;產業集聚;外部性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合作程度加深,中國經濟增長也隨之發生變化。全球價值鏈分工改變了以往在一個國家內部完成整個生產過程并進行出口的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不同國家和地區又根據其資源、要素稟賦的區別專門從事生產過程的某一環節,進而影響國際間以及一國內部資源整合和產業分布,進而形成產業集聚。中國在利用本國相對充足勞動力資源加入到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使不同地區有著程度不一的產業集聚。本文以制造業為背景,研究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對產業集聚的影響。
圖1為2002—2014年全國30個省份(除西藏自治區)產業集聚度和RCA指數的趨勢擬合圖,我們可以看出,產業集聚程度隨RCA指數的增加而增加。說明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產業集聚。但價值鏈分工程度是通過怎樣的機制促進產業集聚,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已有大量的文獻通過理論或實證分析,得出了產業集聚有利于產業升級的結論。我國現在處于經濟改革的重要階段,而經濟結構的改革是重點部分,產業升級對于經濟結構改革又有著重要意義,這就使得研究價值鏈分工下對產業集聚影響機制變得很有必要性。
在新古典貿易理論中,以完全競爭和同質化產品為特征,強調不同地區要素稟賦差異引起的外生的區位生產效率不同而引起的產業布局變化。新經濟地理學中強調規模經濟遞增,由外部性產生的內生性市場規模變化從而引起的集聚。
1、要素稟賦效應
在古典分工理論中,馬歇爾將集聚歸因于資源稟賦、社會根植性和偶然性的路徑依賴,并將集聚效應歸納為勞動力市場共享、中間產品和技術外溢三個方面。從亞當斯密的絕對比較優勢理論到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再到赫克歇爾和俄林的H-O模型,都在對國際貿易分工進行分析。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加深,造成生產的各個環節選擇合適的地區進行生產,而選擇的依據就是要素稟賦的豐裕程度。如Hsu和Wang(2012)[1]、紀玉俊和劉英華(2015)[2]、Tan Yuhua(2016)[3]。
2、金融外部性
隨著貿易理論的發展,克魯格曼開創的新經濟地理學成為空間經濟學的主要分支。基于傳統要素稟賦只能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對產業空間分布進行解釋,而新經濟地理學是在探索集聚的內生演化過程即外部性[4]。全球價值鏈分工不斷加深,產品內分工促進碎片化生產,產業最初依據要素稟賦進行選址。但由于產業存在前后向關聯,以及勞動力市場共享,企業遷移到關聯產業集聚區會降低生產成本,這樣通過價格機制降低企業成本的外部性為金融外部性。如Dixit和Ottaviano和Thisse(2002)[5]、金煜等(2006)[6]、梁琦等(2012)[7]。

圖1 RCA和產業集聚趨勢圖
3、技術外部性
技術外部性是指企業間不一定存在成本間的投入-產出關系,但是在某一個特定空間,同行業集聚能夠促進公司之間的技術交流,產生知識溢出。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的加深,造成企業選擇適宜地區生產,而在同行業和行業間都會由于公司的研發投入增加而產生技術外部性,吸引更多產業集聚。如張杰等(2007)[8]、張宇和蔣殿春(2008)[9]、陳建軍等(2009)[10]。
4、貿易成本
制造業的空間分離會產生分離成本、跨國的協調成本、管理成本和貿易成本等,這是約束制造環節不分離的主要原因。金融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是產業集聚的主要向心力,而貿易成本則是產業集聚的主要離心力。由于存在分離成本,當制造業環節重新選址時,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但同時,產業的集聚將減少貿易成本,當企業遷移到上下游相關聯產業地區,將減少貿易成本,促進產業集聚。而制造業外包不一定是連續的過程,當核心制造環節重新選址時,其他環節也會隨之而動,即使對于后者而言,這種選址變動不符合其生產成本最低的選擇。如Behrens等(2004)[11]、許德友和梁琦(2012)[12]、譚洪波(2015)[13]。
以往研究都在同一理論框架中,研究要素稟賦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或者研究外部性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而我國制造業集聚應是多種效應的綜合影響結果。根據上述按照時間順序對于文獻的梳理,本文綜合以上四種效應對全球價值鏈分工和產業集聚的影響作實證分析。
根據理論描述,我們將在實證模型中加入衡量金融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的內生性外部性指標,加入要素稟賦來衡量外生的比較優勢帶來的區位變化,以上部分構成向心力的來源。加入貿易成本來衡量離心力的變化,本文通過交互項來分析內生性的外部性對產業集聚的影響。
1、指標選取和數據描述
(1)指標選取。①產業集聚度。本文選取制造業就業人數的區位熵指數來衡量制造業的集聚程度,其中Eitz是i省份t時期z產業的就業人數,∑zEit為i省份t期就業總人數,∑iEitz為全國z產業t時期就業人數,∑i∑zEitz為全國t時期就業總人數。

②全球價值鏈分工。本文采用制造業RCA指數來衡量地區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RCA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體現以出口價格為基礎的制造業國際市場競爭力上。某一地區RCA指數越高,說明該地區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程度越高。

其中Eij代表j地區i產業的出口額。制造業出口值來自于中國海關數據庫,2003—2008年本文采取HS(2002)四位代碼進行轉換,2009年及之后采用HS(2008)四位代碼轉換加總得出。
③成本效應。根據生產函數,勞動力和資本投資是衡量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而固定資產價格相對固定,本文采用制造業城鎮勞動力平均工資來衡量交易成本。
④技術效應。在外部性中,技術效應是促進產業集聚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在集聚區的研發技術容易形成技術溢出效應,從而會吸引企業集聚。
⑤要素稟賦效應。本文選取地區平均人力資本水平來衡量勞動力優勢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選取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來衡量資本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
⑥貿易成本。本文選取貨運密度來衡量貿易成本,當貨運密度較高則顯示該地區交通堵塞程度高,則貿易成本高,而當交通堵塞程度低時,貿易成本較低。
⑦權重矩陣。本文采取0-1矩陣和經濟矩陣來衡量空間相關性。
綜上所述,本文的實證分析模型拓展如下:

表1 變量統計性描述

表2 模型檢驗

(2)數據描述。在實證模型的基礎上,對各個指標進行統計性描述。RCA指數采用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相關指標使用當地當年CPI指數(以2002年為基期)進行折算,并進行對數處理。由于存在RCA指數、制造業城鎮平均工資和R&D支出的交互項。
2、實證結果
在進行空間計量回歸前,要對所使用的空間計量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0-1矩陣和經濟矩陣估計下,都有顯著空間效應,采用具有時間和空間雙固定效應的SAR模型。
無論是從空間相關還是經濟相關考慮,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能夠顯著促進制造業產業集聚度。制造業平均工資水平對于集聚度影響為負,這有可能是由于我國近年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價格上升,從而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企業遷入,進而降低了企業集聚度,這與新古典主義的要素稟賦理論對于產業布局分析相一致。R&D支出增加能夠明顯促進產業集聚度的提升,這說明制造業企業定位受到地區R&D水平的影響。地區R&D水平越高,越能吸引制造業企業定位。
價值鏈分工程度與代表金融外部性的平均工資交互項系數為正,說明當價值鏈分工程度加深,金融外部性對產業集聚的邊際效應為正,即全球價值鏈分工通過產生金融外部性對制造業產業集聚有著正向影響。雖然平均工資的總體水平對制造業總體有負向作用,但是當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加深,金融外部性對于產業集聚的邊際效應為正。現階段我國制造業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當制造業平均工資上升時,現有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在突破成本門檻值時會選擇遷移到低勞動力工資地區,降低當地集聚水平。但是隨著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加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附加值段攀升,高工資水平能夠吸引高水平勞動力,從而促進產業集聚加深。所以在現階段,工資水平帶來的成本效應為負,但是隨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加深,金融效應對于產業集聚有著正向影響。
價值鏈分工與代表技術外部性的R&D支出的交互項效應在地理相關矩陣中顯著為正,但在經濟相關矩陣中不顯著。這說明科技外部性只有在考慮到地理相關性時才存在,經濟的相似性對于技術外部性的影響不顯著。技術的傳遞具有空間交易成本,距離相距較遠的地區,即使具有空間相似性,其技術外部性都不明顯。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的科技發達,那么其周邊地區的企業會進行模仿,從而有正向的技術外部性。
代表要素稟賦豐裕度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都對產業集聚有著正向影響。其中制造業固定資產新增投資對產業集聚有著顯著正向影響,人力資本水平系數統計為正但不顯著,這說明我國勞動力水平和資本投資的要素稟賦都吸引產業的集聚。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當地資本投入越多,對于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越有顯著吸引力。制造業對于資本投資有一定需求水平,我國省級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吸引企業定位,在制造業中具有比較優勢。
代表貿易成本的貨運密度系數為負。這是由于貨運密度越大,說明交通越堵塞,從而貿易成本越高。貨運密度估計系數統計為負但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影響貿易成本的因素較多,不僅僅是貨運密度這一項。貿易成本較高時不利于企業遷移,降低了地區比較優勢或者外部性對企業的吸引程度,故而我國省級區域貿易成本有明顯的離心力作用。

表3 實證檢驗結果
1、我國制造業要素稟賦效應顯著,具有明顯比較優勢
在我國省級層面上,人力資本水平和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提升會促進制造業產業集聚,說明我國在勞動力水平和資本要素豐富度上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吸引制造業企業集聚。但是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并沒有顯著增加產業集聚度,這可能是由于現階段我國制造業所需人力資本水平仍是中低端勞動力。政府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這樣人力資本水平提升對于制造業產業集聚的作用會更加明顯。
2、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加深時,金融外部性顯著為正促進產業集聚
現階段平均工資對于產業集聚作用顯著為負,但隨著參加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加深,平均工資水平對于產業集聚的邊際效應為正。這可能是由于雖然現階段制造業需要的仍然是中低端勞動力,但參與國際分工能夠促進價值鏈升級,從而對高水平勞動力需求更多。政府需要積極倡導制造業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吸引高端勞動力促進產業機構升級。
3、省級區域存在顯著技術外部性
實證分析中R&D支出和由于價值鏈分工引起的技術外部性都顯著為正,說明我國省級區域內存在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果。在間接效應分析中,地理相關矩陣中估計系數顯著,但經濟相關矩陣不顯著,說明技術溢出效應引發的集聚效應在相鄰地區效果顯著,而在經濟相似地區模仿效應不顯著。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不僅僅要考慮本地區的競爭優勢,還需考慮周邊地區的比較優勢,地區間協同發展更能促進產業集聚并且帶來產業價值鏈升級。
4、貿易成本對產業集聚具有明顯離心力
我國省級區域內由于擁塞效應帶來的貿易成本對于產業集聚有著明顯負相關關系,并且交通有著明顯的公共物品性質,這就需要政府加以引導,通過改善地區間交通條件,降低貿易條件,從而促進產業集聚。
[1] Hsu W T,Wang P. Trade,firm selection,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2012,42(6).
[2] 紀玉俊、劉英華:產業集聚與擴散背景下的區域分工形成及演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3).
[3] Tan Yuhua.The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J].Reformation&Strategy,2016.
[4] 梁琦、錢學鋒:外部性與集聚:一個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7(2).
[5] Ottaviano G I P,Thisse J F.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2,83(3).
[6] 金煜、陳釗、陸銘: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6(4).
[7] 梁琦、丁樹、王如玉:總部集聚與工廠選址[J].經濟學:季刊,2012(3).
[8] 張杰、劉志彪、鄭江淮:產業鏈定位、分工與集聚如何影響企業創新——基于江蘇省制造業企業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7).
[9] 張宇、蔣殿春:FDI、產業集聚與產業技術進步——基于中國制造行業數據的實證檢驗[J].財經研究,2008,34(1).
[10] 陳建軍、黃潔、陳國亮:產業集聚間分工和地區競爭優勢——來自長三角微觀數據的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2009(3).
[11] Behrens K,Ottaviano GIP,Lamorgese A R,et al.Testing 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a Multi-Country World:The Theory [J].Takatoshi Tabuchi,2004.
[12] 許德友、梁琦:貿易成本與國內產業地理[J].經濟學(季刊),2012(3).
[13] 譚洪波: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空間集聚:基于貿易成本的研究[J].世界經濟,2015(3).
(責任編輯:劉冰冰)
南京審計大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及實踐創新項目,全球價值鏈分工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基于省級視角研究,編號:MG2015013;江蘇文化廳基金項目,江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編號:D20202900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