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一
鄭老師名學范,河南南陽人。南陽乃諸葛孔明故里,據說彼鄉之人皆聰慧過人,南陽人士亦頗引以為豪。
鄭老師河南師范大學畢業后即任職于省立中學,代數、幾何、三角,數學教了一輩子,桃李滿天下,甚至某國家領導人、某科學院士中學時亦曾受業于鄭老師名下。彼等回鄉或公務或省親之時,亦多有問候老師之事,使鄭老師頗感欣慰,以為不虛此生。
鄭老師身材修長、皮膚白凈,有淺度近視,戴一副無框眼鏡,研究數學教學之外,喜歡讀些中外古典名著,講話略帶河南口音,呈一派溫文爾雅的知識人士形象。據說年輕時亦頗為女性同事矚目,追求者不乏其人。
鄭老師平日對健康之事頗為關注,閱讀內容亦涉及健康科普,故多年來飲食有節,并不吸煙,但喜飲些酒,不過亦不過量,因許多講健康的書中常有“少量飲酒有益健康”之說,鄭老師信之。此外,鄭老師亦信“生命在于運動”之說,時常做些健身運動,諸如慢跑與太極拳之類。故雖六十開外,依然身手利索,且無“三高”之事,人皆羨慕。
鄭老師退休后應省教育局之聘,擔任一本《數學教育研究》雜志的副主編,除每日忙于審稿之外,還不時被抽調擔任教學質量檢查之事,故亦頗忙碌。
二
一年春節之時,鄭師母蒸了許多包子,春節過后仍有多余,雖未變質,但日久干硬,師母節約,不忍棄之,復蒸能食。
一日鄭老師臨時接到通知:下午有教學質量考核會議,因此中午進食匆匆,包子尚未蒸透即行入口,下咽時,鄭老師忽覺胸口有微阻之感,好在還有番茄雞蛋湯佐餐,喝了兩口湯下去,即無任何不適。
鄭老師是細心之人,晚餐時注意,并無此感覺,復兩日,進食時皆無任何不適。但鄭老師大約得益于教數學、思維慎密,忽悟:下咽之不適或與食物之硬度有關,故試之以烙餅,果有不適,若喝水,癥狀即消,若不喝水,癥狀持續數分鐘亦可消除。
鄭老師曾聞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區有食管癌高發之事,并知食管癌之癥狀乃是吞咽受阻,嚴重時甚至滴水難下,故對近日之事分外關注,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鄭老師遂至市立圖書館查找資料,書上稱食管癌早期癥狀為“進行性吞咽困難”。鄭老師頗具思辨能力,因想,若已呈“進行性”吞咽困難又豈是早期癥狀?自己目前癥狀發生于進食之時,應與食管有關,進食干硬之物有微阻感,應屬吞咽困難之列。不過無論是否為食管癌,似乎皆應檢查。于是前往省立醫院門診,接診的是一位年輕醫生,見鄭老師是位知識人士,倒也客氣,問有何不適。
“最近吃比較硬的東西時覺得這兒不舒服:鄭老師指了指胸口。
“有多久啦?”
“最近四五天吧,時有時無?!?/p>
“喝水沒問題吧?”
“沒問題,只要是軟一點的東西就沒問題,硬的不行,我試驗過?!?/p>
“東西咽下去時痛嗎?”
“有一點,不嚴重?!?/p>
“再看看吧,應該沒有問題吧?!蹦贻p醫生似乎準備結束這次談話了。
“會不會是食管癌?”鄭老師直接提出了自己的懷疑。
“不會的、不會的,您不要多慮?!?/p>
這年輕醫生也看過不少食管癌的病人,大多是有幾個月“進行性吞咽困難”的癥狀才輾轉來診的。他聽鄭老師說吞咽時不舒服才有幾天,而且時有時無,并不確定,這病人還自己“試驗過:看來是個多慮之人,或許亦屬“恐癌癥”之列,故勸病人不要多慮,也是為醫之道。
鄭老師對這醫生“多慮”之說并不認可,不過鄭老師是有修養的人,覺得不便與醫生爭論,便稱謝退出診室。
三
診病不得要領,鄭老師疑團未解。次日便去另一家市立醫院門診,接診的是一位中年醫師,且亦是省立中學的畢業生,見是老師來診,起身相迎,其情甚恭。
“鄭老師多年未見,還記得我嗎?我是八三屆三班的李興家,我的數學學得不好?!?/p>
鄭老師依稀覺得確是有過這么個學生,笑了笑:“你現在不挺好嗎?”
接下來的談話也大致如前。鄭老師也提出是不是會有食管癌的懷疑。
“不會的、不會的,食道癌的早期癥狀是進行性吞咽困難?!崩钺t師安慰老師,而且書上也確是這么說的。
“‘進行性吞咽困難是發展的過程,我這會不會是初起的表現呢?”面對自己過去的學生,鄭老師沒了顧慮,堅持說了自己的想法。
李興家對“初起的表現”之說無法否定,心中暗暗敬佩老師思維的縝密,于是給鄭老師安排了食管鏡檢查。
食管鏡檢查結果顯示,確實在食管中、下段相交之處見一隆起之物,灰白色、呈花菜之狀,其上有潰瘍,取作病理切片檢查。數日后得報告,果為食管鱗狀細胞癌。
鄭老師對此診斷早有思想準備,相信早診、早治必有良效,遂隨即入院手術。術后病理檢查顯示,食管癌腫塊直徑約1.5厘米,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所有淋巴結皆陰性(即無癌轉移)。手術后恢復順利,一周后出院,一月后即能正常進食,三月后復又忙于審稿之事如初。
其后每半年復查一次,皆正常。一次與李興家醫師談及此病之緣由,李醫師提到與常飲酒或有關,鄭老師從善如流,就此戒了酒。
鄭老師64歲做了食管癌手術,術后還繼續做了幾年雜志編審工作,并將自己一生的教學經驗撰寫了一本《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于70歲那年出版,供年輕教師參考。
鄭老師食管癌術后16年,健在。李興家醫師已升任市立醫院副院長了,聯絡同學要為鄭老師慶賀八十大壽。鄭老師力辭未果,當日壽宴之上,鄭老師見眾學生俱有作為,甚以為慰,為感謝李院長邀集同學為其祝壽,鄭老師又說起16年前手術多賴李院長主持等語。眾生皆謂鄭老師是天賜其福,李副院長對此事記憶深刻,告眾同學:此福實是鄭老師自己爭取而得,鄭老師的科學思維也令其終身難忘。
李副院長動情地說:“我們學習醫學之始,便被告知:‘病人是我們的老師,但終無深切體會。教數學的鄭老師是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的老師,生了病的鄭老師還確實是我們為他治病的醫生的老師…”
楊醫生說
多年前,在防癌宣傳中確有“癌癥的十大信號”之說,提醒民眾若出現這些“信號”,應考慮有癌癥的可能,應立即進行查治。其中關于食管癌的“信號”便是“進行性吞咽困難”。在許多書籍中寫到食管癌的癥狀時亦是“進行性吞咽困難”。此說沿用多年,很少有人質疑。實際上,若已“進行性吞咽困難”,必已并非早期食管癌。誠如鄭老師所說,進行性吞咽困難應是疾病發展的過程,而非早期癥狀,食管癌的早期癥狀應是:與進食相關的胸骨后不適。
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不僅在于提高科學知識,還在于提高科學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