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獨有的智慧中包含的內容之一。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有了對死亡的恐懼,現在,我5歲多的兒子也常常問:死是什么意思?我想,他很快也會困惑于這種恐懼感。
以我多年的經驗,如果把這種恐懼深埋于心,并不能減輕恐懼,所以,還不如去尋找答案。
記者這個職業的好處,就是可以“假公濟私”,通過采訪報道解答自己的疑惑。上海這樣國際化的都市,社會環境讓關于死亡的思考可以拿出來討論,通過季風書園的活動,通過了解上海社區醫院的安寧療護服務、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兒童安寧療護,我自己也開始慢慢釋懷。
關于死亡的忌諱,其實是一個螺旋的發展過程。遠古,死亡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所以忌諱無從談起;后來社會發展了,死亡變得忌諱,特別是如今的現代城市,人們壽命長了,死亡被隔離在醫院里,見得越少,越是害怕。但是,經過這一段忌諱的歷程,人的人文情感,會再次觀照到死亡,這就是生死觀教育從西方發達國家起始的原因。
如果大家開始討論死亡,承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才會有后來的安寧療護,才會涉及生命最終階段的尊嚴問題。
安寧療護并不是安樂死,它不提前結束人的生命,而是以基本的鎮痛和護理,代替以治愈為目標的治療。無論是在美國醫生寫的《最好的告別》這本書里,還是上海從事安寧療護的醫生的經驗里,一些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不但沒有減少存活的時間,反而是比之前預料的更長,而這種生存,是有尊嚴的生存。
當然,有尊嚴的離開,對醫療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社會的文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兒童舒緩病房臨終關懷見聞, 含著淚也要看完
果果果果007 :我是一名街道工作的社工,也是孩子的母親,看了這篇文章后,突然好想加入到兒童舒緩病房的工作團隊,這里是充滿人間真愛的地方,也是無數家庭直面脆弱的地方,這里的所有人都是天使。
大綱:這是最具愛心的最后一程生命之路,多希望社會有更多賢達支持并從事這份愛心事業,不只是兒童,也包括成人和老人。
瑜老板,這個老生不簡單
徐友善:真是一位江南的才女!聽過她在《朗讀者》的朗誦,優雅,令人神往!勾起了對古詩詞的愛!京劇獨白聽之,不禁感慨:真是偉大的鄉音!博大精深!但愿王珮瑜同學為京劇的發揚光大作出優異的成績!還有你婉轉動聽的歌聲!說不出的喜歡!清麗!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