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崔泓
在被稱為『大熊貓』之前,它被《書經》稱為『貔』,《毛詩》稱為『白羆』,《峨眉山志》稱為『貔貅』,《獸經》稱為『貉』,《本草綱目》稱為『貘』,《蜀中廣記》稱為『猛氏獸』。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在四千多年前,黃帝曾飼養調教『貔貅』為之助戰。東周楚國皇家獵場『云夢澤』和秦漢皇家獵場『上林苑』中也曾圈養『貘』,作為狩獵對象,成功捕獵到大熊貓被視為勇武的象征。
大熊貓屬于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它們不是貓,是熊。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還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
大熊貓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
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失去了嗜肉的基因,99%的食物變成了竹子,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
大熊貓的排泄物呈青色短柱狀,還擁有一個昵稱:青團——大熊貓有時候還會吃自己的青團。
一只體重200斤的成年大熊貓
每天要花12-16小時
吃掉10-18千克的竹葉和竹稈
或者30-38千克的新鮮竹筍
同時排出10 多千克糞便
才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一只大熊貓整天吃竹子,然而它們體內卻沒有食草動物專門用于儲存食物的復雜的胃和巨大的盲腸,腸胃中也沒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纖維素發酵成能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共生細菌或纖毛蟲。為了獲得所需的營養,唯一的辦法就是快吃快拉、隨吃隨拉。
這直接導致它們每天有一半時間在進食,剩下的一半時間則在睡夢中度過——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
大熊貓不懼寒濕,從不冬眠。哪怕氣溫到了零下,它們仍然穿行于白雪皚皚的竹林中。它們也不怕潮濕,總愛在濕度80%以上的陰濕天地里生活。
大熊貓的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圈養條件下,雌性大熊貓4歲左右,雄性大熊貓6歲左右進入性成熟,野外大熊貓性成熟稍晚。然而,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2~3天。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如果以20年壽命來計算,一只雌性大熊貓一輩子的發情期也只有不到2個月——現在能理解它們為什么瀕危了吧?
我國已建立了13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促使大熊貓繁衍復壯。在多年努力下,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成易危。
由于長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線很暗,障礙物又多,致使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達。但它的瞳孔像貓一樣是縱裂的,因此當夜幕降臨的傍晚,大熊貓還能活動。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于大熊貓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不易被天敵發現。
大熊貓生來就愛爬樹,但必須成長到一定年紀才能掌握爬樹的技能。一旦幼崽學會了爬樹,也就意味著他不再需要熊貓媽媽了。
大熊貓被昵稱為“滾滾”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們真的很愛滾來滾去賣萌。
別看大熊貓賣得一手好萌,它們畢竟是熊,是猛獸,擁有手術刀般鋒利的爪子和獠牙,牙齒的咬合力介于獅子和美洲豹之間!更別提成年大熊貓1米8的身高,200多斤的體重,撲過來根本推不開!
如果遇到危險,大熊貓首先會選擇爬樹逃跑,或是背靠大樹擺出防御姿態。實在不行,它們會抱住對手滾下山坡,大熊貓皮糙肉厚,皮膚最厚處有1厘米,一路的樹枝石頭都傷害不了它們——滾滾不僅可以賣萌,還是大殺器!成年野生大熊貓幾乎沒有天敵。
大熊貓走起路來有標志性的內八字,總是慢悠悠的,這也是為了控制能量消耗——所以捕食竹鼠對大熊貓來說是不劃算的,體力運動的巨大消耗,幾只竹鼠可補不回來!
也正因為大熊貓常年生活在薄霧彌漫的茂密竹林里,看不見彼此,造成了它們的圓臉常常缺乏表情——大熊貓大多數的交流都是通過留在棲息地的氣味標記來實現的。
野生大熊貓是雜食性動物,找不到竹子的時候會吃別的植物,甚至捕食竹鼠、家豬、山羊。也有老年的野生大熊貓,因為視力進一步退化,會把石頭、樹枝當作竹子來啃,把牙通通磨壞。
在大熊貓的分布區里,大型的食肉獸也很少,沒有多少殘尸剩首供它食用。所以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都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的素食動物。
大熊貓性情總是十分溫順,初次見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頭低下,不露真容。它們很少主動地攻擊其他動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時,總是采用回避的方式。有時,大熊貓還會跑下山谷,到山村里和羊、豬等家畜同吃同住,一起玩耍。
大熊貓生雙胞胎的比例高達50%,如果一胎產二仔的話,熊貓媽媽為了提高存活率,一般會選擇其中比較強壯的一只來撫養,另一只則會被棄之不顧。
大熊貓幼崽出生時通體粉紅,幾乎無毛,外觀只有老鼠大小,是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