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電商進入實體零售,就像一條攪動池水的鯰魚,逼著傳統零售更快轉型。
電商干掉實體?“這鍋不能讓馬云背”
上海婁山關路地鐵站上方的十字路口,聚集了四家商場——百盛優客城市廣場、巴黎春天天山店、匯金百貨虹橋店、虹橋天都,“動手術”最早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目前人氣最高。商場主打90后年輕人喜愛的日韓潮牌,價格很便宜,SPAO的寬松針織衫堆在花車上供顧客挑選,59元一件,TEENIE WEENIE、ROEM、PRICH等韓國衣戀集團下的品牌都有不同折扣,日本潮牌Moussy和Sly常年打三折,價格跟電商比也很有競爭力。
有一次,長寧區商務委到商場調研,隨機抽取了一對年輕情侶做“問卷”。“你們從哪里過來?寶山。怎么來的?地鐵。怎么知道這里的?微信。怎么回去?打車(兩人提著四五大袋戰利品)。”能從寶山到長寧逛街,足見人們的消費力和熱情都沒丟。
然而事實上,在2016年之前,天山百盛在長寧區虹橋商圈的影響并不突出。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創立的百盛百貨,從1994年進入中國一直風頭很健,但近年進入瓶頸期,陸續關閉了全國多家商場,電商沖擊、客流減少、銷售低迷……發生在上海實體零售商業的問題也都發生在這里。
百盛不是特例,根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年,在百貨、購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業態中,46家公司共關閉了185家門店,百貨與購物中心業態關閉56家門店。與2015年關閉31家百貨店相比,關店數量明顯增加。關鍵是,久負盛名的公司也開始關店。
根據尚普咨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百貨零售市場分析調研報告》顯示,傳統百貨公司在經歷了近10年的高速發展后,已經迎來產業調整的轉型期。傳統銷售運營模式已經不能夠解決現在百貨公司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百盛在和長寧區商務委溝通后,引入了韓國衣戀集團改造商場,韓方占股51%,百盛占股49%,定位為城市奧特萊斯,做成年輕人喜歡的潮牌集成店。
時尚和便宜是打動年輕人的關鍵。衣戀集團在中國設立了公司,商品從設計、加工、銷售都在中國完成,省去了進口環節的關稅,顧客就能以較低價格買到正宗的韓版設計。
百盛優客重新開業后的2016年,5萬平方米的商場完成銷售額7.6億元,據說今年的目標10億元。2016年上海銷售額邁入10億元大關的有八佰伴、新世界城、久光、東方商廈徐匯店等。2016年百盛優客城市廣場作為商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與大悅城等共同由商務部報送國務院。
商場用心打造精致的購物環境,在牛仔品牌區域,休息椅是用牛仔布拼接而成,還有金屬扣子裝飾,可見在百貨運營細節上的用心和打磨購物環境的耐心。
“很多人覺得,實體零售商業銷售下滑,主要原因是電商沖擊。但我個人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商場要適應當下主力客群的消費需求,永遠在改變的路上。改變并非是電商倒閉,調整是永恒的主題。” 長寧區商務委副主任陳方建說。
30年前,個體戶在街邊隨便開個煙紙店都能賺錢,因為經濟轉軌時代商業還很稀缺。20年前,企業蓋座商場,把鋪位一個個租出去,就能躺著收租金,每年還能漲租金,因為逛商場是人們消費的唯一渠道。但現在局勢變了,躺著賺錢的日子過去了。實體商業開始拼刺刀,進入慘烈競爭。企業要從開發商思路轉為運營商思路,研究消費、研究客群,才能找到路子脫穎而出。
變則通,不變則痛
實體零售商業的轉型能歸結為一句話,變則通,不變則痛。“商業轉型就是要不斷變,不斷試錯,不能一成不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各種嘗試有一條宗旨——增加顧客黏性,說白了,就是讓顧客在商場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好。商場不僅是買賣場所,它有多種功能,比如親子活動空間、社交平臺、新技術創新的體驗區、接受藝術熏陶的美術館等等,人們在商場獲得的東西越多,停留的時間越長,消費才會提升。
以虹橋南豐城為例,這座剛開業日均客流只有8000人次的商場,目前已增長到3萬人次,去年圣誕達到7萬人次,正是因為抓住了關鍵詞“親子”,留住孩子就留住了大人。
記者走訪發現,商場一樓的巧虎樂園,工作日上午人氣也不低,不少老人帶著孩子來玩。商場中庭常年舉辦少兒主題活動,比如瘋狂動物城、冰雪奇緣、芝麻街等,很能攢人氣。定期舉辦的公益市集和寵物活動也頗受歡迎,孩子們拿出玩偶參與義賣,帶著萌寵報名動物比賽,參與感很強。商場還設有兒童劇場,經常引進國外木偶劇、音樂劇、舞蹈等。“在這里全家可以玩一天。”一位住在長寧的媽媽表示。
“商場做這些主題活動要和迪士尼等進行IP合作,都是很花錢的,而且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消費,但企業不能看一時投入產出,增加了顧客黏性,長期來看銷售是上升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2017年2月底,虹橋南豐城銷售同比增長35%。2017年1-2月,兒童類提升30%。
南豐城對面的尚嘉中心主打奢侈品牌,也在轉型后大幅提升了人氣。原先這座商場是法國企業經營,“高冷”范兒十足,人氣卻不高。商場大門口圍著一圈花壇,顧客要繞過花壇才能走到正門,明顯動線不合理。近期做了大調整,首先主入口打開,變得更加開闊,還拆除了遮擋商鋪曝光度的墻體,加亮部分商場公共區域。動線優化,環境提升,商場變得接地氣了。
更接地氣的調整發生在業態上,商場放下高冷身段,在地下層引入了美甲、造型等相對草根的服務業,依靠服務業增加了客流,提高了黏性,再反過來帶動奢侈品消費。
漸漸地,部分上海西部松江、青浦別墅區的高凈值消費者從恒隆、國金分流到尚嘉。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尚嘉銷售額同比上升21.38%和51.05%。隨著人民幣貶值,奢侈品牌縮小國內外價差,國內奢侈品消費回暖,2017年1月,LV尚嘉店銷售額同比增長96%,Prada增長258%,寶格麗增長156%,Fendi增長89%。
如果說尚嘉的競爭對手是靜安寺恒隆和陸家嘴國金,那么高島屋的對手就是南京路大丸百貨和梅龍鎮伊勢丹。同為主打日本商品,因為地段相對偏僻,高島屋人氣一直不如前兩家,不得不嘗試轉變,比如增加保稅展示、古玩進商場等等。在日貨銷售上則把重點放在家庭消費,縮減日本化妝品、服飾比例,增加家居品類。經過逐步調整,高島屋銷售額已躍升為全市百貨前十。
除了差異化競爭外,實體商業也在向電商取經,紛紛造節造勢。以虹橋友誼商城為例,2016年年末精心策劃了VIP消費日,占地僅8000平方米的商場,顧客川流不息。平時鮮有折扣的參茸補品柜臺最先賣空。從刷卡信息來看,三成顧客來自長寧區,其他是外區,說明造好了活動,影響能擴展到全市。
“變則通”還有個物理形態的直觀注腳。遵義路夾在從天山路到仙霞路一段,商場分散,尚嘉中心、虹橋南豐城、虹橋友誼商城、SOHO天山廣場、虹橋天都等分布在道路兩側,相望而不相通,顧客過街很不便。近年區政府開啟了地下通道聯通工程,將商場連到一起,提升虹橋商圈的整體購物體驗。“政府圍著企業轉,為企業塑造營商環境,企業圍著消費者轉,努力去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形成良性發展。”區商務委透露。
改變為長寧區商圈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6年元旦4天,全區抽樣22家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上升19.44%。春節14天,抽樣21家企業,同比上升20.18%。2017年的元旦和春節,分別又同比上升20%和29.98%。長寧區實體商業節慶日銷售抽樣統計,增幅在中心城區始終保持前列。
改變沒有止境,比如百盛優客2016年三季度以來替換了20%的品牌,繼續向00后的消費偏好發展。“我們不會停止改變,未來計劃讓表演進商場,把昆曲、越劇帶進商圈。還有很多新業態值得嘗試,比如目錄店,顧客看著目錄下單,直接把商品打包快遞回家。現在提倡工匠精神,以后能不能引進一些前店后工場的作坊店?在‘十三五期間,轉型升級是長寧實體商業抓的靈魂。”陳方建表示。
“網紅店一開,小姑娘都去排隊了”
2016年3月8日,上海淮海中路力寶廣場人頭攢動,通過社交網絡聚集而來的粉絲,等著一睹Alessandra Ambrosio、Josephine Skriver、何穗、奚夢瑤等四名當紅超模的芳容,她們來為新開業的美國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站臺。人們的手機鏡頭里,滿屏盡是大長腿。“朋友圈充滿了性感氣息。”一位在現場的記者說。
一條淮海路上冰火兩重天。在維密對面一個街口之隔,占據瑞安廣場8個樓面的老牌百貨太平洋因租約到期、人氣不足已經關閉。去年年底向老客戶“鞠躬謝幕”,舉行了“ByeBye Sale”,因清倉打折力度大,短暫恢復了往日的高人氣。
同處于淮海路,離太平洋不遠的金鐘廣場,馬莎百貨也獻上了它的“謝幕禮”。和這家門店一起謝幕的還有中國內地所有馬莎門店。標榜“優質英倫生活方式”的馬莎百貨,因設計老氣、尺碼不符合亞洲人身形始終“水土不服”,只有打折時才能吸引上海老阿姨淘貨。
淮海路、南京東路、新天地商圈是黃浦區三大核心商圈,“繁華南京路、優雅淮海路、時尚新天地”一向是上海人公認的標簽,但淮海路東段、南京路東段有一陣子成為“商業百慕大”,很多商業項目折戟而回。
一些奢侈品牌離開了這條優雅之路。維密旗艦店所在的四層樓大廈,前身是LV旗艦店,因業績不佳租約到期、商場本身陷入調整期、海淘與出境游“夾擊”等多方因素,LV撤出該大樓。LV并非第一個撤出淮海路核心地段的奢侈品牌,另一意大利大牌杰尼亞也在合約到期后,關閉開在力寶廣場的門店。
更大規模的撤退發生在高端腕表領域。2008年,歷峰總部落戶于淮海中路796號雙子別墅,隨后的一年時間里,歷峰的其他幾個品牌陸續在旁邊的國泰公寓開出了精品店。時至今日,這些品牌中只留下了江詩丹頓以及登喜路之家還駐守在雙子別墅。其他品牌離開了老洋房,遷去靜安嘉里中心等奢侈品牌更聚集的地方。
市中心商圈的天然優勢正在縮小,也走上了轉型之路。黃浦區商務委主任陳湧在年初市商務委舉行的媒體分享會上透露,今年南京東路、淮海路實體商業會有一輪轉型升級。“黃浦的一些老牌商場和新興板塊的購物中心比,存在動線不合理、結構老化等問題,需要重新調整。如果商業街上的大商場不調整,周邊的小商戶也沒有動力調整,我們就動員大商場先動,帶動小商戶,從而讓整體商圈環境提升。”
陳湧還透露,以淮海路中段為例,原第一百貨淮海店和原淮海路上的伊勢丹也將打通為姊妹樓,通過物業改造,以架設躍層飛梯、連廊等方式加強兩棟樓之間的連貫互通,將由百聯集團和錦江國際購物中心聯合打造。占據瑞安廣場地下2層和地上6層的太平洋百貨關閉后,瑞安廣場也將進行調整,今后將成為連接新天地和淮海路商圈的“橋頭堡”。坐落在淮海中路東段的尚賢坊將全部原址保留,并按照原圖修復,未來這里會引入精品酒店和部分商業體,尚賢坊的保留保護規劃工作今年將全面啟動;淮海南豐薈也將在今年全新開業。
在今后的2-3年中,黃浦區三大市級商圈將進入新一輪商業結構調整期,調整項目達到了21個,調整面積78萬平方米,僅裝修改造的社會資本超過100億元。在“十三五”規劃中,黃浦區提出要將“兩街”(南京路與淮海路)打造成世界級商業街區。
淮海路已有商場在轉型之后嘗到甜頭,比如K11購物藝術中心,以藝術與文化為賣點,成為很多文藝與小資人士心愛之地。“現在人們不愛逛街,只愛網購?網紅店一開,小姑娘就去排隊了。”黃浦區商務委人士表示。
淮海路MUJI體驗店開幕初,高顏值文藝范的食物吸引了不少女生排隊;新天地熊本熊咖啡旗艦店開張,部長溫泉蛋糕迅速攻占朋友圈,外賣排隊都很長;至于人民廣場三大網紅喜茶、鮑師傅、光之乳酪熱度自不待言,養活了一大批黃牛。

“市中心黃金地段,如果只有各個商場都有的連鎖品牌,競爭優勢就弱了,我們引進的標準是,時尚品牌的首入店、旗艦店和體驗店。”陳湧解讀了黃浦區商圈制造網紅的門道。
淮海路的高雅也并未褪色。愛馬仕之家的銷售高于恒隆和國金兩家店,個性化服務是最大的亮點。大上海時代廣場在2013年在改造后引入“買手制”的連卡佛,隔壁一個街區的K11藝術購物中心“住”著巴利、蔻依、阿瑪尼等;往東的大上海時代廣場還有迪奧、博柏利。
馬云進軍實體,把“出血點”變成“造血點”
當實體零售商業面對電商沖擊左突右支時,被視為“侵略者”的馬云卻掉過頭來跳進同一個戰壕——進軍實體。
阿里投資的網紅商業“盒馬鮮生”在上海的門店已經達到7家。盒馬鮮生幾乎是為年輕中產階級生活方式量身定做的一種業態,主打進口生鮮超市,配有開放式的代客加工區域,把愛好優質食材的80后、90后年輕人從廚房中解放出來。盒馬上一只波士頓龍蝦99元,加上加工費100多元,比在高檔餐廳堂吃一份三四百元便宜不少,吸引了精明的中產消費者。
盒馬和一般進口超市最大的不同在于互聯網基因:比如線上App線下門店互通、不支持現金支付、商品配有電子標簽、會員數據化管理、支持外賣配送等等,像是天貓生鮮、餓了么和OLE的結合版,被業界視為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樣本。
觀察這幾家門店的地理位置,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7家店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路線。3家在內環內,4家在內環外,內環內的也只是貼著內環的邊:浦東八佰伴區域、長寧曹家渡和楊浦寶地廣場,沒有一家是開在老靜安、黃浦、徐匯等老城廂核心區域。但這7家門店分布很均勻,保證生活在城市大部分區域的中產白領,能駕車在半小時內找到一家盒馬鮮生。
這是個很好的例子,用來解釋市中心和城市新興板塊房價差縮小的原因:既然昔日法租界老城廂的居民要跑到新興板塊來買東西,不正說明市中心的吸引力日減?不過這也看出一點,電商巨頭一上手就顛覆了傳統實體商業的準則,地段不是第一要素,好的商業模式才是。
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布局就未曾停歇。2016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出資21.5億購入浙江最大連鎖超市之一的三江購物32%的股份,據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陳念慈的37%股權僅一步之遙。進入2017年,阿里巴巴進一步在資本和戰略層面將“新零售”付諸實施。2017年1月10日,阿里巴巴和銀泰聯合提出私有化方案,阿里巴巴最高投入198億港元(約176億港元)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銀泰從香港退市。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與上海百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電商巨頭沒有傳統零售的思維窠臼,有時創意會更靈活,讓老行尊也激贊不已。“做生鮮最困難的一點,是生鮮產品保質期短,臨近過期超市只好打折賣,比如一包半成品花菜炒肉片原價15元,臨期便兩包捆在一起賣,還是這個價格。你在大賣場經常看到很多老頭老太搶購捆在一起賣的生鮮產品。而打折就是企業的出血點。”業內人士指出。
但盒馬止住了出血點。生鮮超市旁邊是“大食代”類型的餐飲堂食區域,供應白領午餐盒飯,臨期的生鮮產品就直接送到餐飲區加工,食材既不會過期,又解決了餐飲的原材料供應,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打個比方,同樣一盒花菜炒肉片,做成蓋澆飯就能賣30元,利潤翻倍,出血點不但止住了,還變成了造血點。企業控制了成本,就能讓些毛利給消費者,商品就便宜。”上述人士表示。
電商進入實體零售,就像一條攪動池水的鯰魚,逼著傳統零售更快轉型。在同一個戰場,傳統零售如何應戰,消費者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