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為承認而斗爭”:黑格爾的戰爭動力學說研究

2017-04-25 23:15:21崔建樹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17年2期

崔建樹

摘 要

戰爭是國際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對戰爭動力問題的研究是國際政治研究的重要領域。黑格爾以思辨哲學為工具,并引入了“承認的政治”這一概念,探討戰爭動力問題,從而在哲學層面上深化了對戰爭動力的認識。黑格爾戰爭動力問題的基本邏輯是:國家是有機體,就如同個人的自我意識必須得到其他人的自我意識的承認一樣,國家也需要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由于在國家之上沒有一個更高的權威,國家對“承認”的尋求導致了國際戰爭,直到精神進展到絕對精神階段,“永久和平”方可實現。

關鍵詞 黑格爾 承認 戰爭動力 永久和平

戰爭是懸在人類頭頂上的一把已經落下無數次而且隨時可能再度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到底是什么原因引發人類癲狂于血雨腥風,引發了學者的廣泛討論。誠如英國著名戰爭史學家邁克爾·霍華德所說:“自修昔底德年代時起,不知有多少墨水用于寫這個題目,也不知有多少圖書館的書架上滿滿的排列著有關這個問題的著作——有多少專家學者,把他們的學問投注于這項不易處理的問題上——數學家、氣象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地理學家、物理學家、政治學家、哲學家及律師,只不過是這類人中最顯著的一群而已。”[英]邁克爾·霍華德著:《戰爭的起源》,陳奎良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第7頁。在這群孜孜探求戰爭起源的思想家和專家學者中,黑格爾獨樹一幟,他從思辨哲學的角度引入了“為承認而斗爭”這一理論,分析戰爭起源,得出了發人深省的結論。

一、黑格爾對主要戰爭起源理論的批判

在戰爭起源理論方面,從人性和國家制度的角度分析戰爭起源的理論影響較大。黑格爾從哲學的角度對這兩種觀點專門進行了批判。

(一)對戰爭起源于人性惡的批判

人性惡的戰爭起源觀認為,人性和人類的自私是引發戰爭的最重要根源,其他的戰爭根源都是由其派生的。肯尼思·沃爾茲的《人、國家和戰爭》一書對此觀點進行了總結:“人性和人類行為是戰爭的最重要根源:人的自私自利導致戰爭,錯誤的進取沖動導致戰爭,人類的愚蠢也導致戰爭。戰爭的其他根源是次要的,而且必須根據上述根源加以解釋。”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15.持人性惡導致戰爭觀點的人多受柏拉圖的影響,他們認為國家是放大了的個人,所以國家行為與個人行為之間的差別并不大。霍布斯和斯賓諾莎是這一觀點的代表性人物。

英國思想家霍布斯持原子論立場,其分析國際政治的出發點是作為個體的人。其推理過程如下:首先,否認人類社會的終極目的和至善。“舊道德哲學家在書上說的那種終極目的(Finis ultimus)和至善(Summum Bonum)根本就不存在。”Hobbes, Leviathan,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68, p.225.由于世界上不存在“至善”,那么人的“幸福”就在于“欲望由一個目標到另一個目標的持續不斷的發展。”Ibid., p.160.第二,假設人性的貪婪。霍布斯有一個關于人性的著名論斷,即“全人類普遍傾向是亙古不變、永無休止的追逐權勢的欲望,且得隴望蜀,至死方休。”Ibid., p.161.第三,人類的貪婪導致爭奪無度。人和之人間的競爭、猜疑以及競相爭奪榮譽是由人類的貪婪本性引發的,這三者使人類社會處于 “每一個人針對每一個人”的戰爭狀態。Hobbes, Leviathan, pp.185–186.第四,以主權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比擬個人在自然狀態中的地位。在霍布斯那里,國家是“偉大的利維坦”,也“被稱為國民的整體”。Ibid., Dedication, p.75.他在寫給戈德爾芬的獻辭中稱,“我講的不是人,而是(在抽象方面)權力寶座(就像羅馬首都里的那些單純和不懷偏見的人物那樣,用他們的大聲喧嘩來保衛首都里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是他們,而是因為他們在那兒)。”至少霍布斯依然依靠諸如老鵝之類的生物。邊沁在他的《環形監獄》(Panopticon)一文中大大擴展了霍布斯的觀點,他暗示不需要有人占據主權位置。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決定了類似自然人的國家傾向于擴大國家權勢。

與霍布斯相似,斯賓諾莎也從人的層面解釋暴力和國家間戰爭的關系。斯賓諾莎認為人是不完善的,“正如具有健全的身體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具有健全的精神也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此外,既然萬物都盡其所能努力保全自己本身,毋庸置疑,如果遵循理性的指令而生活,就像在盲目的欲望驅使下生活一樣,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那么,誰都愿意在理性的指導下過明智的生活。可是,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這是因為人人都耽其所好的緣故。”[荷]斯賓諾莎著:《政治論》,馮炳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2頁。以感情取代理智的結果是人出于自身利益本應在完全和諧狀態下相互合作,但卻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和暴力之中。國家和人一樣,甚至比人更為好斗,因為人每天受到睡眠的約束,常常受到疾病或精神虛弱的困擾,最后還避免不了年老的變化,個人為了生存必須聯合起來,而國家由于克服了個人的生理性限制并不需要聯合起來。于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就像人性中的缺陷一樣不可避免。

對于人性的善惡理論,黑格爾予以否認。在黑格爾看來,人是一種特殊的動物或曰有理性的動物,動物性一面是人類永遠也無法擺脫的。“規定它自身的概念在意志內部所設定的那差別的種種規定,在直接意志中表現為直接存在的內容。這些就是沖動、情欲、傾向,意志通過它們顯得自己是被自然所規定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2頁。但是他否認所謂人性理論,因為在他看來,人的動物性是一種合理性存在,“這一內容連同它的被發展了的各種規定,都源出于意志的合理性,從而是自在地合乎理性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22頁。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又進一步指出:“在沖動的評價方面,其辯證法表現如下:直接意志的各種規定,從它們是內在的從而是肯定的來說,是善的。所以說人性本善。但是由于這些規定是自然規定,一般地與自由和精神的概念相對立的,從而又是否定的,所以必須把它們根除。因此又說人性本惡。在這個觀點上,決定采取上述任何一個主張,都是主觀任性。”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28頁。既然黑格爾從根本上否定了人性善或人性惡的理論,那么在他看來,也就無所謂由人性導致戰爭的學說了。黑格爾從辯證法的角度對人性的批判以及否定戰爭的人性起源,是非常深刻與現實的。以人性解釋戰爭具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很容易滑向心理分析,看不到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對人心理的影響;二是無法解釋為何在一種狀態中人被奴役,而在另一種狀態中人卻比較自由,它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此一年兵連禍結而彼一年卻安享太平。不過,在批判人性導致戰爭方面,黑格爾并未對人的趨利性導致社會競爭并從而形成沖突乃至戰爭進行詳細解釋,這不能不是一大缺憾。

(二)對戰爭起源于國家體制的批判

關于戰爭起源于國家體制的觀點認為,多數戰爭是由國家或以國家的名義展開的,所以對戰爭爆發的原因解釋離不開對國家體制的討論。沃爾茲在《人、國家和戰爭》一書中對這一觀點有相當傳神的描述。“我們說國家起作用,乃是一種轉喻。當我們說國家發揮作用時那是指國家中的人民發揮作用,正加我們說水壺開了是指壺內的水開了一樣……讓我們仍然使用這一比喻:流出龍頭的水與盛器內的水在化學性質上相同,但只要水在盛器內就能使它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水可轉換成蒸汽,進而用作引擎的動力;或者,將水密封于容器加熱至極高的溫度,水便可成為破壞性的爆炸工具。”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80.

根據這一觀點,組織良好的國家傾向于和平,弊端叢生的國家是戰爭禍首。這大致也是不少西方理論家和政治領導人偏好的一種理論。但是,良好國家的標準是什么呢?思想家和政治領袖對此莫衷一是。馬克思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角度來定義“好的”國家制度;伍德羅·威爾遜從民族自決的角度來定義好的國家制度;康德則認為共和政體是好的國家制度。但歷史事實均證實這些“好的”的國家制度不足以結束戰爭。威爾遜提出將民族自決作為締和的基礎時,他的國務卿蘭辛表示反對,認為“民族自決”這個詞實在是個災難,“它將挑起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希望,可能還會導致成千上萬人喪命,最終沒有人會相信它,并會稱之為理想主義者的美夢,當他們意識到它的危險并想阻止它付諸實踐時已經太晚了。”[英]瑪格麗特·麥克米蘭著:《大國的博弈:改變世界的一百八天》,榮慧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集團,2006年,第9頁。蘭辛是對的。遠的不說,上世紀末的科索沃因民族分離引起的人道主義危機就是典型案例。康德的“共和和平論”及其變種——“民主和平論——也與現實政治相去甚遠”。參見Bruce Russett, “The Fact of Democratic Peace,” in Debat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edited by Michael Brow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p.80.康德認為,歐洲政治中戰事不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歐洲的政治體制不是共和制,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國家的同胞而是國家的所有者,他的筵席、狩獵、離宮別館、宮廷飲宴以及諸如此類是一點也不會由于戰爭而受到損失的。……他就可以像是一項游宴那樣由于微不足道的原因而做出戰爭的決定,并且可以漫不經心地把為了冠冕堂皇起見而對戰爭進行辯護的工作交給隨時都在為此作著準備的外交使團去辦理。”所以,在非共和體制下,“戰爭便是全世界上最不假思索的事情”。[德]康德著:《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07頁。為此,康德提出抑制戰爭的根本辦法在于建立共和制度,讓人民有權決定是否從事戰爭。對于康德的這一見解,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贊同。他在《法哲學學原理》中提到,在立憲國家由于宣戰和媾和由各個等級來決定,特別是在戰爭經費預算方面各等級享有決定權,因而“對戰與和的決定發生影響”,所以“英國不可能進行不得人心的戰爭”。但是,黑格爾同時又認為:“如果以為國君和內閣比較國會更易受激情的支配,因而企圖把戰與和的決定歸國會掌握,那就必須指出,往往整個民族可能比它的國君更為興奮激動。在英國,有過好多次全體人民逼著要進行戰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強迫部長們這樣做。”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5頁。簡言之,黑格爾認為國家體制與戰爭有相關性,但他并不承認體制優良或管理良好的國家不愿發動戰爭。縱觀近代國際政治史,恰恰是學術界普遍認為的兩個體制較為優良的國家——英國和法國——它們之間的爭奪非常激烈,并且構成了國際政治發展的主線。從這個角度說,黑格爾對戰爭起源于壞的國家體制觀點的批判也是很有見地的。

對于黑格爾的上述觀點,結構現實主義者華爾茲頗為贊同,并在黑格爾的基礎上進行了發揮。他在《人、國家與戰爭》一書中指出:“壞的國家導致戰爭……從廣泛的意義上說,這是正確的。但這一論斷的對應的一面,即好的國家意味著世界和平,則是一個非常令人懷疑的命題。國際關系的第二種基本概念所遇到的特有的困難在性質上與第一種基本概念所遇到的困難相同。”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122.從這一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沃爾茲對黑格爾觀點的繼承部分是正確的,但發揮部分則出現了偏差。沃爾茲所認為的“壞的國家導致戰爭……從廣泛的意義上說,這是正確的”并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從國際關系史上看,強大的“壞的國家”,如希特勒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軍國主義的日本,的確傾向于發動戰爭,企圖通過對外征服在國內樹立合法性,并將國內矛盾轉嫁到國外;而弱小的“壞的國家”,更可能的傾向是強化國內統治,確保其政權穩定,而不會主動發起自取滅亡的戰爭。

二、“承認的政治”:黑格爾的戰爭動力學

關于戰爭起源,黑格爾的解釋是,國家在沒有超國家權威的環境中追求“承認”的行為引發戰爭。換句話說,黑格爾認為戰爭源自于兩個因素的結合,即無政府狀態和國家對“承認”的追求。有學者將二者對立起來,實際上是誤解了黑格爾的戰爭思想。參見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3、24章。

(一)“承認的欲望”

黑格爾通過把“欲望”(Die Begierde)這一概念引入自我意識,并將之設定為自我意識的基礎,從而引出自我意識的承認問題。

根據黑格爾的理論,自我意識概念在如下的三個環節里得以完成:“(甲)純粹無差別的自我是它的最初的直接的對象。(乙)但是這種直接性本身就是絕對的間接性,它只是通過揚棄那獨立自存的對象而存在,換言之,它就是欲望。欲望的滿足誠然是自我意識返回到自己本身,或者是自我意識確信它自己變成了[客觀的]真理。(丙)但是它這種確信的真理性實際上是雙重的反映或自我意識的雙重化。”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賀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21頁。比如,人的饑餓感就是一種“欲望”,其對象為食物,食物本來是獨立外在的東西,“欲望”就是要消滅食物,使之變成自身的一部分。

從哲學角度講,“欲望”就是否定,為了果腹我們必須破壞和改變食物。當然,從主體的角度理解,否定也是肯定,否定了食物從而肯定了我的存在。可見,由否定構成的自我的肯定內容與被否定的非我的肯定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如果欲望針對一個“自然的”非我,那么自我也是“自然的”。通過滿足這種欲望產生的自我與這種欲望所針對的東西具有相同的性質,即這是一種“對象性的”自我,一個僅僅活著的自我,一個動物的自我。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人的欲望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欲望。

為了產生真正的自我意識,人的欲望必須針對一個非自然的客體,針對超越給定現實的某種東西。根據科耶夫的觀點,能超越給定現實的惟一東西就是欲望本身,理由在于:“因為被當作欲望的欲望,即獲得滿足之前的欲望,事實上只不過是一種被揭示的虛無,一種非實在的空虛。欲望是空虛的一種揭示,是一種現實的不存在的顯現,因而本質不同于所欲求的物體,不同于一種物體,不同于靜態的給定的實在存在,始終在與本身的同一中維持下去。因此,欲望針對另一個欲望的欲望,通過使之滿足的否定和消化活動,將創造一個本質上不同于動物的‘自我的自我。”[法]亞歷山大·科耶夫:《黑格爾導讀》,姜志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第5頁。對動物來說,它的所有欲望全與保存生命有關;但是對人來說,人的欲望客體往往是另一個人的欲望客體,如某些美麗的裝飾品,而這些裝飾品對人的生命的保存并無直接關系。換句話說,人的欲望超越了保存生命的本能,它指向的已不再是物,而是另一個欲望;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然的需要,而是為了一個高于自然的目的;滿足的方式也不再是簡單地吃掉,而是置身于相互獨立的物我與人物的關系之中去獲得欲望的滿足。

關于這一點,黑格爾的話很清楚:“自我意識只有通過揚棄它的對方(這對方對于它被表明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才能確信它自己的存在”,因此“自我意識只有在別的自我意識里才獲得它的滿足。”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20-121頁。由此出發,黑格爾合乎邏輯地引出了他的社會歷史理論。“那第一個自我意識所遇著的對象并不僅僅是被動的像欲望的對象那樣,而乃是一個自為地存在著的獨立的對象,對于這樣一個對象,因此,如果這對象自己本身不做它(前者)對象所做的事,則它對它的對象再也不能為所欲為。所以這個運動純全是兩個自我意識的雙重運動。每一方看見對方作它所作的同樣的事。每一方作對方要它做的事,因而也就作對方所做的事,而這也只是因為對方在作同樣的事。單方面的行動不會有什么用處的,因為事情的發生只有通過雙方面才會促成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第123-124頁。簡言之,在黑格爾看來,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在相互承認中,才能實現自己。由于“自我意識”的存在取決于他人的承認,而每一個人又都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承認,于是就出現了人與人相對立的局面。“它們之間只有通過生死的斗爭來證明它們自身的存在。它們必定要參加這一場生死斗爭,因為它們必定要把它們自身的確信,它們是自為存在的確信,不論對對方或對它們自己,都要提高到客觀真理的地位。”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第126頁。這一結論頗類似于霍布斯“人與人相互為戰”的自然法狀態的假設。

(二)由“承認的欲望”到“承認的政治”

在黑格爾看來,這種“為承認所進行的斗爭和對統治的服從是政治生活的起點,也是國家的開端。”黑格爾:《哲學全書》,第433節。轉引自列奧·斯特勞斯等主編:《政治哲學史》(下冊),李天然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51頁。自此,黑格爾在精神哲學領域內的探討開始進入政治哲學的范疇,“承認的欲望”轉變為“承認的政治”。對“承認的政治”的研究可參見查爾斯·泰勒:《承認的政治》,載汪暉等主編:《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290-337頁。

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思想是有限的事物總要上升為無限。現實中的國家都是具有個體性的有限事物,它們需要在自己的有限性中認識和達到自身的普遍性。這種上升是通過欲望辯證法和否定辯證法實現的。自在自為的“自我意識”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于得到他人的承認;只有得到他人的承認,自身與他者才能有所區別。由于人人都想獲得他者的承認,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個人與一個個人相對立的局面”。

黑格爾把國家視為有機體,即將國家比作是類似于自然人的個體。與個人擁有“人格”相似,作為“假定的人”的國家也擁有“國格”,即作為其表現形式的主權:“作為國家的民族,其實體性的合理性和直接的現實性就是精神,因而是地上的絕對權力。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來說是擁有主權和獨立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6頁。和個人的存在原因一樣,國家之所以可能存在,只通過它的欲望在與外部世界接觸時的對象化,只有這個做才能達到自身同一。“可是國家是個體,而個體性本質上是含有否定性的。縱使一批國家組成一個家庭,作為個體性,這種結合必然產生一個對立面和創造一個敵人。”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2頁。

(三)作為戰爭動力的“承認的政治”

所以黑格爾說,作為“地方的絕對權力”的民族國家,“對其他國家來說是擁有主權和獨立的。它有權首先和絕對地對其他國家成為一種主權國家,即獲得其他國家的承認。”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6頁。黑體為原引文的著重部分。這一要求的邏輯依據在于,正如一個不同他人發生關系的個人不是現實的人一樣,不同其他國家發生發生關系的國家也不是一個現實的國家。“作為個體性的國家是一種排外的單一體,因此,這種單一體要和其他單一體發生關系,從而使自己的差別和外部相適應,并根據這種規定使自己內部的各種差別鞏固地存在于它們的理想性中。”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283頁。除了這種自然傾向以外,一國與別國發生關系的最重要作用在于:“一個國家的正統性,或更確切些說,由于國家是對外的,所以也是王權的正統性,一方面是一種完全內部的關系(一個國家不應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另一方面,同樣是本質的,它必須通過別國的承認才成為完善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7頁。

因為國家是“地上的絕對權力”,在國家之上就不存在可以向之申訴的司法機關。在缺少超國家權威的國際政治狀態下,解決這一困境的途徑只有通過戰爭,即“它們之間只有通過生死的斗爭來證明它們自身的存在。它們必定要參加這一場生死斗爭,因為它們必定要把它們自身的確信,它們是自為存在的確信,不論對對方或對它們自己,都要提高到客觀真理的地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第126頁。這就是黑格爾“承認的政治”在國際政治領域的應用。

在黑格爾的心目中,就如斯賓諾莎所認為的那樣,國家沒有單個人的那種生理缺陷,所以國家可以時刻保持警惕。因此,在相互承認的斗爭中,國家一般只有一時的勝負之分,在當今國際體系下,亡國滅種并不多見。國家不會像個人那樣最終因無法忍受因追求承認而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進入政治社會。亦即國家之間的斗爭很難導致一個超國家權威的出現,而是陷入一種國家間的自然狀態,即無政府狀態。這種無政府狀態反過來又成為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即便國家間關系并非完全無法律約束。國家間的法律,即國際法在黑格爾看來由于缺少超國家權威為后盾的強制力,它只是一種“軟法”,比道德的約束力強不了多少:“國際法與實定條約的特殊內容有別,它是國家間應該絕對有效的普遍的法;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在于,條約作為國家彼此間義務的根據,應予遵守。但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以主權為原則,所以在相互關系中它們是處于自然狀態中的。它們的權利不是由被組成為超國家權力的普遍意志來實現,而是由它們特殊意志來實現的。因此,國際法的那種普遍規定總是停留在應然上,而實際情況也正是合乎條約的國際關系與取消這種關系的相互更替。”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8頁。

既然國際法軟弱無力,國家之間就“沒有裁判官,充其量,只有裁判員和調停人,而且也只是偶然性的,即以爭議雙方的特殊意志為依據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8頁。在無政府狀態中,國家之間在追求相互承認的過程中會發生數不清的沖突及無法預料的沖突原因:“在各國極廣大的范圍內和它們人民所建立的多方面的關系中,可以很容易和大量發生各種損害,至于哪些損害應看成切實破壞條約或損害國家的主權與榮譽,這一點其本身依然是無法確定的。其所以如此,因為國家可以把每一細小事件都看成涉及它的無限性和榮譽;當一個強有力的個體性愈是經過內部長期和平而被驅使向外尋求和制造活動的題材時,它愈會有這種感受。”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8-349頁,黑體為引者所加。此外,黑格爾還指出:“除此以外,國家作為一般精神的東西,不以僅僅注意實際上已發生的損害為限。相反地,它還具有對這種損害的表象,認為別國對它有急迫的危險,同時它還會上下盤算概然性的大小,推測別國的意圖,如此等等,這些都構成紛爭的原因。”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9頁。

關于黑格爾所說的戰爭起因的瑣碎性,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予以認同。斯密指出,“受到法律訴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戰爭的起因”。參見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96.不過,在這些數不清的沖突源中,黑格爾格外強調國家對其無限性和榮譽的珍視,而非霍布斯強調的國家的自我保存。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倫理共同體,是精神的東西。而精神是從共同體的某些評價中形成的,如尊敬長輩和同情弱者等。所以說,精神或獲得認可的欲望也就是社會科學中稱之為“價值”的核心。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承認的政治產生了主奴關系及其相應的道德規范。作為有機體的國家,一旦其認為它的神圣尊嚴受到侵犯便會產生強烈的憤怒和開戰的沖動。所以,可以說人類文明的進程始于貴族主人獲得認可的欲望,而國家的這種貴族式的精神和感情也讓戰爭與國家如影隨形。在這個意義上,福山認為民主國家改變了其他形態國家的貴族氣質就可抑制戰爭。參見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第26章。更嚴重的是,尊嚴與金錢不同,它有天生不易妥協的性質,因此圍繞價值的沖突比圍繞財富的沖突更殘酷。

對于黑格爾將追求榮譽作為戰爭最主要根源的思想,摩根索、凱南和基辛格等現實主義者基本持否定的態度,后者往往將國家的自我保存或權力最大化作為國家間戰爭的最主要根源。但問題是,查理五世時代的西班牙、路易十四時代和拿破侖時代的法國、希特勒時代的德意志帝國和現時代的美國并不存在外部亡國滅種的威脅,可是這些國家卻屢屢發動對外征伐,這顯然不能以國家的自我保存來解釋。另外,英國在19世紀的最后四分之一世紀傾力進行海外殖民,特別是對非洲的殖民,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卻主動進行了收縮,這一現象可以用國家追求權力的最大化進行解釋嗎?當然有些學者也可以說,一個國家并不一定通過像炫耀武力或開疆拓土之類的傳統方式追求國家權力的最大化,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也同樣是擴大國家權力的渠道,即使用廣義的“權力斗爭”來解釋國際政治現象。但是,以這種方式定義權力會使這一概念失去國際政治研究的描述與分析價值。

三、由“生死斗爭”到“永久和平”

毫無疑問,黑格爾對戰爭起源的解釋是深刻的。從哲學上講,黑格爾的國際政治無政府狀態下國家追求承認的戰爭起源理論要比修昔底德、霍布斯、摩根索等思想家和學者的國際政府無政府狀態下國家追求安全或最大權力的戰爭起源理論要深刻。與前者相比,黑格爾的戰爭起源理論是以脫離了豬的城邦的國家,即脫離了物欲層次的國家為前提的。黑格爾針對其找到的國際戰爭的病源,給出了“醫治”國際戰爭的藥方。

這一藥方首先批判了康德的“永久和平論”方案。作為樂觀主義者的康德從歷史哲學的角度設想出了一個永久和平方案。康德在《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一文中用“自然目的論”和人的理性法則推演出一個走出無政府狀態的大同世界。康德認為對一切動物進行的外部的、內部的以及解剖方面的觀察都表明“一個被創造物的全部自然秉賦都注定了終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發展出來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第3頁。否則的話,大自然就只是一個茫無目的、活動著的大自然了,是令人絕望的偶然性取代理性線索的大自然。自然秉賦的宗旨在于“使用人的理性,它們將在人的身上——作為大地之上唯一有理性的被創造物——的身上充分地發展出來,但卻只能是在全物種的身上而不是在各個人的身上。”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第3-4頁。康德認為,人具有一種要使自己社會化的傾向,因為只有在這種狀態里人才會感到自己不止于是自然之人而已;另外人也具有強烈的孤立化傾向,渴望按自己的意志來擺布一切,因此之故會處處遇到阻力,但正是這種阻力喚醒了人類的全部能力。大自然使用人的理性的辦法,即開發人類全部秉賦的辦法,是利用“人類在社會中的對抗性”。這“猶如森林里的樹木,正是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別的樹木的空氣和陽光,于是就被迫使得彼此雙方都要超越對方去尋求,并獲得美麗挺直的姿態那樣;反之,那些在自由的狀態之中彼此隔離而任意在滋蔓著自己的枝葉的樹木,便會生長的殘缺、佝僂而又彎曲。”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第9頁。對人類而言,唯有在社會中,并且唯有在一個具有高度自由的社會里,社會成員之間才有徹底的對抗性,人的秉賦才能全部發揮出來。康德把這樣一個能最大發揮人類潛能的社會理解為“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但是,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的存在“有賴于國家合法的對外關系這個問題,并且缺少了后者前一個問題也就不可能得到解決。”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1頁。康德認為,國家的對抗性以及緊張的備戰活動,必然使國家的統治者及其人民認識到“脫離野蠻人的沒有法律的狀態而走向各民族的聯盟”的必要性。形成這種聯盟后,“每一個國家,縱令是最小的國家也不必靠自身的力量或自己的法令而只須靠這一偉大的各民族的聯盟(foedus amphictionum),只須靠一種聯合的力量以及聯合意志的合法決議,就可以指望著自己的安全和權利了。”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2頁。

針對康德的永久和平設想,黑格爾提出了尖銳批評。“康德的想法是要成立一種國際聯盟,調停每一爭端,以維護永久和平。這種聯盟將是被每個個別國家所承認的權力,旨在消弭紛爭,從而使訴諸戰爭以求解決爭端成為不可能。康德的這種觀念以各國一致同意為條件,而這種同意是以道德的、宗教的或其他理由和考慮為依據的,總之,始終是以享有主權的特殊意志為依據的,從而仍然帶有偶然性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8頁。根本達不到“永久和平”的目的。參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3頁“附釋”部分。退一步說,即便這類聯盟能夠建立起來,也不過是蔭庇組成聯盟的一個個國家的手段,使之免受聯盟外部國家的進攻,所以聯盟體現的是某種國家利益的結合。黑格爾指出,歷史上歐洲曾為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征服組成過歐洲聯盟,但是這個聯盟的目的是保持歐洲各國的獨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歐洲內部力量的平衡。在黑格爾的心目中,只要國際無政府狀態性質不改變,承認問題只有通過戰爭才能解決,任何關于永久和平的設想都是空談。用他的話說就是:“當這種不安全是以手持晃耀利刃的驃騎那種形態出現,而且真是要干起來的時候,預言一切這種情況而令人傷感的那種說教,就轉而咒罵征服者。盡管如此,當事物的本性要求時,戰爭還是會發生的;種敉又一次發芽了,在嚴肅的歷史重演面前,饒舌空談終于成為啞口無言。”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42頁。黑格爾將戰爭視為國際政治的內在屬性,任何企圖回避這一內在屬性來構建所謂“永久和平”的方案都是荒謬的,經不起歷史和事實的檢驗。

黑格爾將國家看成是“地上的神物”以及他對康德和平同盟設想的反對,似乎這給人一種印象,即黑格爾的戰爭起源思想是非歷史的。其實不然,黑格爾的最終方案也是“永久和平”,只不過不是康德意義上的以民主聯盟的方式實現,而是依托世界精神實現。

黑格爾和康德一樣也是一個目的論者和理性主義者,他認為人類的行為如同別的自然物一樣總是被普遍的自然規律所決定,即“理性支配世界”,因此“世界歷史是一種合理的過程”。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第15頁,第9頁。黑格爾同時又認為,世界歷史屬于精神的領域。黑格爾:《歷史哲學》,第15頁,第16頁。所謂精神,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一書中曾下過這么一個定義:“凡是自己運動的東西,這就是精神。精神是運動的主體,同樣精神也是運動自身,或者說,精神是為主體所貫穿過的實體。”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第255頁。換句話說,“精神知道它自己。它是自己的本性的判斷,同時它又是一種自己回到自己,自己實現自己,自己制造自己,在本身中潛伏的東西的一種活動。”黑格爾:《歷史哲學》,第18頁。依照這個定義,“世界歷史可以說是精神在繼續作出它潛伏在自己本身精神的表現。”黑格爾:《歷史哲學》,第18頁。所以,國家間的關系要受精神統轄。“國家本身各自獨立,它們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種外部關系,所以必須有第三者在它們之上,并把它們聯系起來。現在這個第三者就是精神,它在世界歷史中給自己以現實性,并且是凌駕于國家之上的絕對裁判官……永遠肯定自己以對抗特殊物的唯一絕對裁判官,就是絕對精神,它在世界歷史中表現為普遍物和起著作用的類。”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259-260頁。

黑格爾的哲學理念是從主觀精神到客觀精神再到絕對精神,按此邏輯,由客觀精神造就的無政府狀態和國家在此狀態下對承認的追求終究要讓位于世界精神(絕對精神)造就的一種未知的、但有可能是康德意義上的大同世界,因為,根據黑格爾的觀點,世界精神“既不受限制,同時又創造著自己;正是這種精神,在作為世界法庭的世界歷史中,對這些有限精神行使著它的權利,它的高于一切的權利”。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351頁。由此可見,黑格爾雖未明確指出國際政治無政府狀態的前景,但我們有理由推測,他設想的無政府狀態是可以消解的,亦即人類和平的前景并不暗淡。

四、 結 語

綜上所論,黑格爾以國際無政府狀態中國家追求“承認”來解釋戰爭原因,這與當前西方國際關系學者把戰爭的起因歸結為內在的生理或心理沖動、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軍備競賽和結盟等有很大的不同。相關研究可參見:Quincy Wright, A Study of Wa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Michael Howard, Studies in War and Peac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0; Geoffrey Blainey, The Causes of War, New York: Free Press, 1988.黑格爾對戰爭起因的形而上學解釋無疑讓人耳目一新。但從黑格爾的國家理論來看,它也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如果國家的存在依賴于別國的承認,那么就會讓人得出一個他極力反對的一個結論——國家不是獨立的和享有主權的政治單位,更不是“地上的神物”了。這的確是一個悖論,也是黑格爾無法解決的悖論。

參考文獻:

[1]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三聯書店,1999.

[3]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4]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5]斯賓諾莎.政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邁克爾·霍華德.戰爭的起源[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

[7]瑪格麗特·麥克米蘭.大國的博弈:改變世界的一百八天[M].重慶:重慶出版社集團,2006.

[8]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列奧·斯特勞斯等主編.政治哲學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0]汪暉等主編.文化與公共性[M].北京:三聯書店,1998.

[11]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12]Hobbes. Leviathan[M].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68.

[13] Michael Brown. Debat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C].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14]H G ten Bruggencate.Hegels View on War[J].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50(1).

[15]Steven B Smith. Hegels View on War,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3(77).

(責任編輯:宋德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91| 超碰91免费人妻|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69av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h视频在线|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a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伊人91视频|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欧美爱爱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网址在线| 91视频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看| 国产男人的天堂| 欧美成人A视频|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热九九精品| 欧美三级自拍| 欧美日韩综合网|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亚洲床戏一区| 欧美日本激情| 2019国产在线|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视屏|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入口|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91网站国产|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国产91蝌蚪窝|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亚洲第一色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成人在线亚洲|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国产人人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