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迎春
作業是學生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鞏固知識,形成技巧,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發展學生能力、智力的重要途徑。
語文學科是知識面非常龐大的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也是內容豐富多彩,非常有趣的學科。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語文作業設計:問題提出的單調性——缺乏思維性問題,答案標準的絕對性——以“參考答案”為準繩,內容的機械性——只是簡單的抄記,評價的片面性——缺乏挑戰性、多元性內容。這都致使語文作業越來越沉悶、僵化,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扼止了語文素養的提高。
因此,我們要借助語文這個大課堂,利用所能提供優質條件,開發和利用學科教育資源,對語文課堂進行補充,促進學生去發現生活,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微課
微課是信息時代涌現出的新的教學藝術形式。相對于傳統的課件或課堂教學形式,微課把能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主題的教與學活動,或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等內容,進行片段化處理(5-10分鐘之內),借助媒體,可以讓師生在線觀摩交流,課前、課后自主查閱。由于它使用方便、易于組合,因而備受師生青睞。微課改變了傳統知識的呈現模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了微課,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不懂的問題,師生互動討論,或者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設計制作和使用微課,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可使學生快速置身于特定的認知任務之中,激發他們的認知內驅力,從而引發、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行為。我們知道,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在上《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一課前,我布置學生觀看微課《談伏筆的妙用》,這就成為學生課前預習的一個重要素材,也讓學生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二、寫作
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就是“寫”——寫作。學生進入高中開始寫作,就是不少于800字作文。而在我們的日常作文訓練,甚至高考作文中,常常呈現內容上“假大空”、體例上“應試體”的癥狀。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常常看到:無病呻吟的抒情,大而無當的論證,干枯空洞的描述,缺失條理的結構,文史知識的匱乏,語言表達的無味……而在平時的教學、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經常發現:很多學生,包括那些平時語文成績不怎樣,也不愛學語文的學生,在空間說說、微博微信里面,卻是妙語連珠,時常還會有一兩段含義深刻的人生感慨。反思之后發現,不愛學語文的問題,根源還是在于語文教學沒有更好地把學科和生活結合起來。
微寫作貼近生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興趣性。因此,嘗試把“微寫作”引入語文課堂,少則幾十字,多則百余字,既易于操作、便于交流,也易于聯系生活、抒發肺腑之言,而且容量還不小。微寫作使寫作的基本能力點得到具體而微的訓練:從文體上看,可以是應用文,也可以是說明性、議論性、描述性的語段;從表達上看,可以議論、敘事,也可以講故事、編段子;從形式上看,可以局部放大,也可以部分的縮寫。微寫作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反應速度,得到訓練;組織文字的能力,行文結構的布局能力,得到加強。
在進行微寫作訓練時,我們可以引入一則公益廣告、影視作品的一個片段,甚至是教師自己拍攝、制作的視頻……通過它們來引導、啟迪學生的智慧,進而促進他們去觀察發現生活,漸進地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講解作文課《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時,我引入公益廣告《父親留給我的餃子》,觀看后問同學們最感動的地方在哪里,同學們說是父親裝餃子的動作。我順勢利導,告訴學生們,凸顯人物個性,要關注細節。課后學生的反饋說,這種形式比以往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聽”“說”“讀”
語文學科的培養目標,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內容;教學內容,包括音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因而語文教學除了前面所說的“寫”——作文、書本知識練習外,還有“聽”“說”“讀”。因此,除了書面作業外,還可以布置“聽”的作業——通過各種媒體聽新聞,趣事,然后到課堂(或某個固定的時間、地點)去“說” ——用學生自己的語言,生動、簡明、連貫、得體地表達,從網絡、報刊搜尋一些素材來“讀”——有感情的誦讀……這都應該是語文作業的形式。這既突破學科書本知識范圍,又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這樣的作業,學生怎能不喜歡?
2016屆高三畢業生,我是從高二接手的,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每節課前5分鐘讓學生講述他們的見聞及媒體上搜尋來的素材。一開始,學生們都害怕開口,我就用點名的方式“逼”他們開口。漸漸地同學們嘗到了分享信息的快樂,從時事政治到經濟動態,從奇聞異事到社會正能量,無所不說。
在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要別具一格、富有創意:要構建課內外聯系,注重學科間的融合,加強校內外的溝通。語文作業的內容,不僅僅以教材中所選的課文為主,要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能夠閱讀、理解其他作品,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語文學科的作業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啟迪思維→注重實踐。因此,我們的語文作業設計,要從課內走向課外,從鞏固走向實踐,從單一走向多元,從書本走向生活,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獲得全面而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