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
摘要:以供給側改革為背景,闡述了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并以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理念,結合當前高職物流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策略。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高職;物流管理;策略
2015年11月10日,在第十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從此,供給側改革成為我國“十三五”經濟建設領域中的關鍵詞而被熱議。供給側改革是相對需求側改革而言。過去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和出口,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對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進行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根據需求的變化,提高供給的有效性,以適應靈活多樣的要求,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
一、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我國教育界長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人才培養與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之間的矛盾。而解決矛盾的鑰匙就是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提高人才與職業需求的接軌程度。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其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對象和主體的職業教育,應當增強“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形成以“供給側”改革為抓手思考職業教育問題的意識。當前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應當在宏觀層面進行頂層設計
當前,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仍然存在認識不清、定位不準的問題,一些本科院校也在創辦應用型本科,那么應用型本科與高職教育有何區別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對高等教育的體系進行清晰的分類,進一步澄清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高等職業教育應當是培養適應經濟發展建設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培養具有能操作現代化設施設備的一線技術工人,應當從供給側源頭解決培養目標的問題。
(二)提高供給的質量
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去產能、調結構,在高職教育當中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隨著高職教育近20年的發展,高職教育已經完成了規模與數量的粗放型建設,建成了一大批國家級示范性高職、國家級骨干高職院校和省級示范高職院校。高職教育的去產能就是要提高辦學的質量與特色,避免大而全的現象,將那些缺乏辦學資源和教育同質化的專業進行跨校際間的整合,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
(三)強化供給意識
高等職業教育應當緊跟行業的發展,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上要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及時調整一些過時的專業和課程;同時,還要考慮行業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增加一些前瞻性的課程,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提供基礎,突出課程的實用性,改善職業院校的供給,不斷探索和完善現代學徒制等培養模式。
二、當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辦學定位不清
當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存在辦學定位不清、目標不明確等問題。一方面,高職在我國教育領域仍然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在諸如應該培養什么樣層次的學生、培養具有什么樣能力的學生等這些基本問題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另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涉及倉儲、運輸、配送、快遞和國際貿易等領域,各院校在開設的課程中往往將這些課程都開,基礎非常寬、口徑也非常廣,但是授課過程又側重理論課程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就導致了雖然社會上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需求很大,但是符合需求的學生數量卻不多的現象,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二)“雙師型”教師缺乏
由于傳統教育行業的準入制度以及事業單位編制等原因,對于像物流管理這樣新的專業來說,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研究生,這些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在物流企業一線工作的經歷,難以有效指導學生的實習和實訓,而在企業一線富有實踐能力的技術工人卻無法得到學校的認可。雖然教育部等7部門2016年5月聯合出臺了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的通知,但一方面由于企業保密制度的規定和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教師到企業實踐并不能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業務;另一方面,由于職業院校的教師平常的授課任務較重,所以教師下企業一般都安排在假期,這樣就擠壓了教師的休息時間,導致教師從主觀意愿上并不樂意到企業鍛煉。
(三)實驗實訓條件不足,實踐教學效果差
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建立了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室,但校內實訓基地無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通過軟件模擬供應鏈等物流環節,另一種是縮小的倉儲管理模型等物流設施設備。這些實訓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實訓條件不足的矛盾,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操作問題。例如,軟件的模擬帶有一定的理想性,時間長了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而縮小的倉儲模型只能同時滿足個別學生的操作,并不能使所有學生獲益。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方面,一方面企業缺乏合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缺乏相關的配套制度,很多學校已經取消了暑期實習,實踐學習效果差。
三、以供給側改革為抓手,提高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策略
(一)澄清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對職業教育與企業員工的培訓進行頂層設計
長期以來,教育界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職業教育應當是培養生產一線技術工人的教育,是培養從初級的技術工人到逐漸成長為熟練的高級技師的教育。而技術技能的形成離不開產生技術要求的工作場所,脫離了這樣一個環境,職業教育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是以德國為代表的“雙元制”,還是以英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現代學徒制教育都是以工作場所為基礎的教育,它反映出這樣一個規律,沒有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是不完整的職業教育。
當前,伴隨著供給側經濟改革的進行,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與產業升級階段,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環保意識的增強,許多企業開始由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變。單純依靠學校提供的職業教育已經難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在職業教育中企業必須要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現實的情況是,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企業養成了“只用人、不培養人”的態度。所以,我們應當認識到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應用型技能的教育,職業教育必須依托工作場所,企業要承擔人力資源開發的職責。國家應當從戰略的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把企業培訓作為現代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企業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學校和企業才擁有了共同的目標,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才有了互利互惠的基礎,才能夠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員工。將企業教育與職業教育進行有機的融合,鼓勵雙元制、頂崗實習等多種模式,變以往單一的由職業院校向企業提供工人,為雙向的模式,企業可以將員工送到職業院校加強理論培養,學生可以到企業加強技能的培養,實現雙向的流動,學校職業教育與企業培訓制度統一朝著一致的方向前行。
(二)培養適應供給側改革需求的高職物流管理教師隊伍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目前物流管理專業職業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適應供給側教育改革的需要,能否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速度,是職業教育系統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一方面,要在不影響教師勞動強度的情況下,將對職業教師的評價與每年下企業鍛煉的時間相關聯,并要求對鍛煉效果由企業專家給予評定;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事業單位的改制,要打破職業院校教師的用人體制機制,鼓勵企業高技能人才到學校從教,建立適應供給側改革需要的物流管理專業職業教師隊伍。
(三)改善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加強評價與監控機制的建立
第一,創新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要改變用傳統理論教學評價理念考核實踐教學質量的觀點,應當結合物流管理的行業職業標準來評價實踐教學的軟硬件環境,保證培養的學生能夠符合職業規范。第二,探索有效的監督保障機制。由于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的復雜性,單純依靠校內學校、學院、教研室這樣的評價體系,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應當由學校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共同成立專家小組,共同評價實訓質量。第三,應當建立物流管理行業統一的職業資格培訓標準。教育主管部門要與行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出臺全國統一的物流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只有統一的標準,才能進行客觀的評價,反映實訓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