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 互聯網構建了一個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臺、自由的輿論表達平臺,以前對于互聯網只是單維度的信息工具的刻板印象逐漸消解,互聯網所構造的“虛擬環境”容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但是網絡空間身份的匿名性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規范。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如何對虛擬社會環境下的輿論進行正確引導,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成為學術界不斷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通過對虛擬社會環境下的網絡輿情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網絡輿論引導措施,以構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網絡輿論環境。
關鍵詞 互聯網;虛擬社會;網絡輿情;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2-0098-02
1 虛擬社會的網絡輿情現狀分析
所謂虛擬社會,“是指以現代互聯網絡平臺為基礎,通過電子通訊終稿設備、遠程通訊通道等高科技手段與數字化技術建立起來的信息交互系統,構建出一個各種主體彼此聯系互動、相互作用的網絡空間形式。”“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聲語”是網絡空間的典型特征一。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特征改變了傳統的人際關系模型。在網絡空間中,社會上的非主流人群由被動變為主動,在網上肆意地表達著他們內心的聲音,互聯網由少數技術精英、知識階層的控制變成了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2016年8月3日上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此外,根據CNNIC統計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到24.5%。
CNNIC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我國互聯網絡發展日趨成熟。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對現實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它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平臺,人們的信息來源不再依附于官方媒體,而是可以利用網絡主動的搜索信息、分享信息。網絡空間可以最大限度地匯聚來自不同社會空間的意見表達,這些意見不同于傳統媒體,有著草根性、民間性等特點,具有獨特的視角和立場。網絡改變了中國的輿論格局,互聯網所構造的虛擬空間容納了四面八方的聲音。
2 虛擬社會所面臨的輿論管理困境
在傳統媒體中,由于“把關人”的存在,可以對信息進行有效的控制。而在網絡空間中,由于“把關人”的弱化,各種信息不經過濾機制就可以迅速傳達。網絡用戶年齡、學歷、階層等的差異使得互聯網上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錯。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上錯誤言論時有出現,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大大加大了網絡輿論治理難度。
一般能夠在互聯網上掀起輿論聲勢的都是社會熱點問題、社會敏感問題,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當網絡輿論涉及這些問題時,群體情緒就會被迅速激發,帶有感染性的極端言論在網絡上快速的、大范圍傳播,嚴重干擾著現實生活。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由于網絡輿論引起的“人肉搜索”“道德審判”現象不斷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面對網絡空間虛擬性所帶來的種種輿論治理難題,我們往往將現實社會中治理輿論的手段生搬照抄地運用于治理網絡輿論中出現的問題,缺乏治理網絡輿論的有效手段。我們應該看到,網絡輿論具有其獨有的特點,應該創新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地治理網絡輿論。
3 虛擬社會的網絡輿論引導
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只有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廣泛的、充分的表達,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是由于網絡輿論的復雜性,各種錯誤言論摻混其中,所以必須對網絡輿論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
3.1 提高治理主體應對能力
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輿論,不能照搬照抄以往的輿情治理方法,更不能通過刪帖、雇水軍等方式來掩蓋事實,而是應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及時地闡明事實,通過有效地引導來平息風波。治理主體可以通過培養意見領袖作為政府部門和公眾溝通的橋梁,網絡意見領袖往往與公眾聯系較為密切,比較了解公眾的心理;還可以利用第三方引導輿情,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權威部門等就事情的發展發表言論,由于其具有專業性、權威性,能夠對事件進行深刻的剖析,往往能夠贏得公眾的信任,對引導輿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發展,開通政務微信、微博,及時傳遞消息,并與網絡民眾進行積極的互動,拉近政府部門與公眾的距離,贏得公眾的信任與理解,在此,政府部門應該注意建立一個高效的運營團隊,與民眾進行有效的、積極的互動,以此擴大信息的影響力,及時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
3.2 提升網民群體媒介素養
由于我國網民群體規模龐大,在面對網絡中的敏感事件時往往表現出理性不足的特點。提升我國網民的媒介素養,對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傳播環境之中,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主要是指提高網民分辨信息的能力,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介素養的涵義還應包括客觀的表達意見、正確的使用媒介等等。網民要能夠對事件冷靜思考、做出獨立的判斷、發表客觀的言論,利用媒介促進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讓非理性思維控制著自己的言行。首先,傳統媒體可以舉辦各種提高公眾媒介素養的節目,為公眾設置議程,傳播媒介素養的知識;其次,互聯網等新媒體可以開展各種在線網絡課堂,提高網絡群體的媒介素養,方便人們隨時隨地接收。
3.3 加強大數據在網絡輿論治理中的應用
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通過對信息的變化率監控來預測網絡輿情的走向。以往的網絡輿情監測往往只是集中在信息量的監測上,這種方式往往是滯后的,當我們發現負面輿論出現的時候,此時的網絡輿論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變得難以控制。以大數據為基石,可以對網絡輿論進行全天候、多維度的記錄與監測,通過全面的數據采和科學的分析可以及時作出預警,此外還可以通過對網絡輿情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參考文獻
[1]符永壽,劉飚.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模式創新[J].廣東社會科學,2012(6):213.
[2]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78.
[3]周翼虎.社會轉型期與網絡輿論的興起[J].青年記者,2009(8):10.
[4]潘洪其.評論:民生關注:網民與政府“吻合”的積極信號[EB/OL].金羊網羊城晚報,[2006-3-12].http://www. ycwb.com/gb/content/2006-03/02/content_1079007. htm.
[5]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176.
[6]易臣何,何振.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生成演化規律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14(3):75.
[7]楊興坤,廖嶸,熊炎.虛擬社會的輿情風險防治[J].中國行政管理,2015(4):17.
[8]田麗憬,郭延軍.淺談網絡輿情的發展演化機制及其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4(1):103.
[9]曹勁松.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J].新聞與寫作,2010(5):45.
[10]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00.
[11]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170.
[12]凱斯·桑坦斯.網絡共和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13]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41(3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