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策研究
齊欣
(隴東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的相互訴求和需要更加顯著,實現協同發展是兩者融合共生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現狀,構建了“嵌入式協同共生”的發展模式,并從資源共享、科技轉化、文化共榮等方面提出對策,以期實現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融合發展與互動雙贏。
甘肅??;地方高校;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問題,既是一個理論課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1]。隨著時代的進步,高等教育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實現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2]。將協同理論的基本原理運用到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研究中,對于實現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融合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區域高等教育規模程度與人口規模相持平
截止到2016年4月,甘肅省51所高等院校中有49所本??萍蔼毩?、民辦院校均為省屬地方院校,占比96.1%,是甘肅省高等教育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相對偏差取值±20%以內,區域高等教育規模與人口規模持平;相對偏差取值>20%,區域高等教育規模發達;相對偏差取值>100%,區域高等教育規模極發達;相對偏差取值<-20%,區域高等教育規模偏小,發展不足[3]。2001年甘肅省普通高校研究生、本科、專科在校生12.376萬人,相對偏差為-17.42%,雖然在±20%的范圍內,但高等教育發展略顯不足。2014年甘肅省高校在校生上升到48.138萬人,相對偏差為-6.99%,高等教育規模程度與人口規模相持平,地方高校的發展對區域高等教育規模合理化貢獻顯著。
2、區域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差
甘肅省高等教育規模水平較合理,但是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差,這成為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主要瓶頸。本文通過選取2014年甘肅省及其他30個?。ㄊ?、區)的人均GDP、每十萬人口大專及以上人口數、每十萬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人數以及高校R&D人員數和科技成果產出等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以每十萬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人數衡量高等教育規模,以人均GDP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全國31個?。ㄊ小^)進行排名。2001年甘肅省高等教育規模及人均GDP均位列后10名,屬于欠發達較協調型地區。但是,2014年甘肅省高等教育規模上升為全國第21名,躋身中等發達地區,而同年地區人均GDP位列最后一名,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高等教育規模,兩者協調性差。第二,高等教育與區域人力資源狀況較不協調。以每十萬人口大專及以上人口數衡量區域人力資源狀況,并對全國31個?。ㄊ小^)進行排名,甘肅省位列第27名,表明區域人力資源發展狀況較差,與高等教育規模較不協調。第三,高等教育與高??蒲袑嵙Σ粎f調。甘肅省高等學校的科研人員、研發項目及經費投入、科技產出及成果等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蒲袑嵙乐販笥诟叩冉逃幠?。2014年甘肅省高等學校R&D人員僅占全國的1.05%,高等學校R&D經費內部支出僅占全國的0.81%,各類研發活動和科技產出,如R&D項目數、發表科技論文、出版科技著作和專利授權數也僅分別占全國的1.14%、1.56%、1.9%和0.73%①。
3、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融合度較低
首先,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體現在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與水平上,這是由現代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所決定的。甘肅省大部分地方高校在發展定位和戰略上未能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導致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地方需求脫節,造成了畢業生無處就業和地方建設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如作為國家級隴東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區,慶陽市以能源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并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慶陽市唯一的高等院校——隴東學院從2010年才開始建設和發展能源化工類相關產業,專業基礎薄弱,人才培養滯后,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差;同時,地方高校大部分科研活動及成果偏重理論、脫離實際,跟不上產業發展的腳步,且受傳統體制的約束,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缺乏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此外,由于區域發展理念落后,嚴重忽視了大學文化引領、文化匯聚和文化傳承的功能,導致地方高校對區域精神文明和文化特色發展的引領和帶頭作用不顯著[4]。
其次,區域經濟主體與地方高校合作程度不高,地方產業不能依托高校特色和優勢專業獲得結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甘肅省落后的經濟發展狀況導致地方企事業單位思想僵化,缺乏創新意識,不懂得利用地方高校的科研資源為自己的發展服務,導致雙方失去合作共贏的機會。
最后,地方高校尚未完全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體系之中[5]。甘肅省大多數的地方高校隸屬于省教育廳,其管轄權不在地方行政部門,發展思路也服從省級總體安排,這種狀況導致地方高校與地方行政單位的發展思路存在很大的分歧,形成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封閉化”,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契合度較低,成為置身于區域大環境中的一個獨立體。
“協同效應”是指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系統通過相加或協同作用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將優于各個子系統簡單的加總。長期以來,地方高校作為以人才、知識為投入和產出的獨立系統,自身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地方高校與其所在的區域經濟社會并沒有形成緊密的協同關系,既制約了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快速發展,也阻礙了地方高校前進的腳步。因此,深入分析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系統功能,尋求契合點,實現協同發展,是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雙贏、融合和共生的有效途徑。
與地方高校相比較,區域經濟是一個更為龐大和復雜的系統,兩者的協同發展更應該是地方高校向區域經濟的融入。尤其是甘肅省這類欠發達地區,由于市場機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的主導作用仍然存在[6],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帶頭并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主動接納地方高校的融入,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以自身的功能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構建“嵌入式協同共生”的發展模式。
1、促進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一方面,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綜合配置各類資源。“嵌入式協同共生”的發展模式要求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之間要破除障礙,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將雙方擁有的資源納入大系統中實現共享,即地方高??梢猿浞掷脜^域的資金、勞動力和社會服務等,實現全面發展,而區域經濟可以借助地方高校的人才、科技和文化資源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社會事業的繁榮。另一方面,發揮功能優勢,實現協同效應。地方高校要強化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功能,為區域經濟輸入新的生產力,而區域經濟則要充分發揮其保障功能,支持地方高校不斷發展。
2、加快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
第一,地方高校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要符合區域特征。地方高校要本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基本宗旨,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即深入了解地方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迫切的需求。第二,各方共同努力打破高??萍嫁D化的“枷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為指導,制定地方高??萍汲晒D化的具體方案和措施,對科技成果進行確權,扭轉科技成果產權不明晰、市場轉化難度大的局面,讓科技和經濟融為一體,讓發明成果真正成為社會產品,讓科學研究真正能夠指導經濟社會的發展。
3、實現理念互融與文化共榮
在“嵌入式協同共生”的發展模式下,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首先要在發展理念上實現互融,徹底擺脫各自為陣的分離式發展模式,為協同共生奠定思想基礎。另外,地方高校要積極發揮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和文化創造方面的優勢,引領區域文化建設和發展[7]。同時,地方高校還要在區域內作為科技文化、人文文化的創造者而發揮作用,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文化的巨大價值,促進自身與區域的文化共榮。
4、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機制
第一,地方政府在區域發展戰略規劃中要充分考慮地方高校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短期和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時,可充分考慮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將高等教育規劃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融為一體,引導資金、人才、知識、技術、文化、服務等充分流動并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保障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效率最大化。第二,構建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各類主體之間的溝通互動平臺。要加強地方高校與其他經濟社會主體的互信互動,拓寬相互的溝通渠道,通過定期召開地方人才需求和培養、科技研發和成果應用類的交流會議或論壇,集中大規模地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并積極建立相關網絡平臺,隨時更新企業人才、技術需求和地方高校的畢業生信息及科技成果狀況,形成溝通互動的長效機制。第三,完善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互利互信的保障體系?;ダバ攀堑胤礁咝Ec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因此要通過全面的法制建設和科學的績效評價來保障協同關系的穩定和發展。
注釋
① 數據來源:根據《甘肅發展年鑒2015》及《中國統計年鑒2015》整理計算所得.
[1] 程肇基: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的理論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5).
[2] 伍晶、黃柳:試論服務地方經濟的高校發展策略[J].企業導報,2013(3).
[3] 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研究——中國的實證分析及策略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3(9).
[4] 李月云:地方高校文化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模式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3).
[5] 蔣立杰、李俊林:對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思考[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6] 魯挑建、閆瑜、李玉林:甘肅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問題與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08(1).
[7] 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胡冬梅)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融合與共生:甘肅省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編號:GS[2015]GHB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