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璟
【摘要】生活化理念下的幼兒園主題活動,把生活化的課程理念滲透到主題教育活動中,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背景,將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整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出發,從幼兒的興趣出發,以推動幼兒的發展。本文將結合教育實踐中的案例,重點分析生活化理念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活化理念 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10-02
華東師范大學李季湄教授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解讀》(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生活即是幼兒的學習內容,又是幼兒的學習途徑。虞永平教授在《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一書中提出,主題活動是實現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重要路徑。由此可見,生活化理念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筆者將結合自身在教育實踐中的案例,對生活化理念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教育的有效途徑做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主題來源源于幼兒生活 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西方學者威廉·史密斯指出,真正的課程綜合中的學習情景必須考慮“與學習者有關的問題,必須關注學習者生活世界的主要層面”。由此可見,無法引發幼兒興趣,滿足幼兒需要的主題是不能成為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主題活動來源的重點應該放在對幼兒生活的關注上,才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幼兒園的自由自主活動中,幼兒正用他們特殊的方式講述著他們的興趣和需要。它或許是“操場邊上與昆蟲的偶遇”,或是“節日即將來到時的愿望與設想”……這些話題源于幼兒當前最關注事件,代表了他們對生活中新事物的關注和進一步探索的渴望。因此,只有真正具有生活性的話題,才能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二、主題活動環境融入生活化理念,豐富主題活動的內容
幼兒園主題環境應該來說,是幼兒生活的一種呈現方式。生活化的環境本身就能夠成為幼兒的學習內容,無形的存在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環境與生活、與學習的共融顯得輕松、自然、還時不時帶給我們許多驚喜。如何使主題活動的內容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豐富起來呢?有以下兩個要素:
(一)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讓幼兒與環境充分互動
主題環境是幼兒進行交流與合作的舞臺,圍繞主題,幼兒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作品、材料等表達自己的創造與想法。教師在創設主題環境時,常會急于思考“該如何在教室或走廊有目的的創設環境氛圍?”然而,教師主觀預設,往往忽略了孩子需要和興趣。其實,教師最應該做的是:把幼兒放進他們生活的環境中去,敏銳的從幼兒的交談、表情和動作中發現幼兒對生活中或周邊環境中事物的興趣和關注。這時,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就能為主題活動所用,成為幼兒交流、合作、學習、表達的載體。例如,在認識新園的主題活動中,教師沒有主觀的在班級的墻面上畫“我的新園”,沒有在墻面上貼“新園真美麗”的照片。而是讓幼兒開始自主與自己每天都要來的新園環境互動。從最熟悉的哪個樓層開始,通過參觀、談話、拍照,讓幼兒自由自在在與環境的不斷互動碰撞中觀察著、思考著。教師在這時候,不是“教”,而是“聽”和“記錄”孩子們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讓老師明確孩子們的視角,使幼兒在活動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探索與主題進入他們所需要的生活化環境,繼續探知。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讓幼兒與生活環境充分互動,是豐富主題活動的內容的要素之一。
(二)主題活動環境是可以靈活多變。
生活不是靜止的,幼兒的思維更是多變而不斷前進的,這就意味著主題活動的環境并不是局限于班級的“幾面精心布置的主題墻”或“走廊的幾塊精致美觀的小版面”;而是幼兒生活的整個大環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他們想要去探尋的角落。因此、主題活動的環境也是靈活多變的,隨著幼兒的學習不斷變化著,整個幼兒園都可以成為他們學習、探究的天地。例如,在認識新園的主題活動中,幼兒在參觀新園時、深入地與自己熟悉的樓層互動后,掌握了一定探究方法的他們很自然的將興趣轉移到了對其他樓層的探尋。教師就可以將幼兒的主題活動環境不斷向外擴張,支持幼兒到附近的樓層,甚至操場、周邊去做更多的觀察與發現。不斷變化和擴張的學習環境,也勢必會推動主題活動探究點的不斷深入或出現新的探究點。因此、我們說靈活多變的主題活動環境也是使主題活動的內容不斷豐富起來的另一要素。
我們在主題環境中融入生活化理念,還應該有效支持幼兒用自己語言、作品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生活和感受。如幼兒在參觀探尋新園各樓層時對方位的討論與爭執,引導他們用語言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幼兒在樓層的每個角落畫著“樓層布局圖”,支持他們用自己的手繪作品表達了自己對樓層布局構造的理解;在幼兒園里每一個角落參觀發現是用詞匯描述著自己看到的美麗和有趣,激發他們用語言表達著他們對新環境的感受。
三、生活化的主題活動材料,支持幼兒知識經驗的建構。
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基于主題活動的內容,應盡量思考利用幼兒生活的環境或生活物品做為他們主題活動材料和資源,滿足幼兒進行深入的主題探究活動。例如,在《我會數數》的主題活動中,幼兒對自己身邊生活環境或環境中自然陳列的物品產生了探究興趣。數數是一種生活中必備的技能,服務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凸顯了此類主題的生活化特征。它可以在各個年齡段開展,是各個年齡段的幼兒對身邊自然陳列的生活物品的數量產生興趣后發生的一系列活動。活動中、幼兒一開始往往是對身邊物體的數量有爭議,通過學習數數,能夠排除顏色、形狀特征或擺放方式等干擾來正確計數。這類主題活動的材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材料是幼兒身邊自然無意識擺放的生活學習各類物品,無需教師刻意、主觀的進行預設和準備。生活環境和生活自然物常常可以成為主題活動的材料和資源,它來源浸潤于生活之中,無形的支持幼兒知識經驗的建構,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滿足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活動。生活化的材料往往比我們刻意設計準備的環境材料更加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更加有利于主題的推動和發展。
同時,生活化的環境與材料在主題活動中的運用也要隨著幼兒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提升做一定的調整。在教師與幼兒的不斷互動“對話”的過程中,教師作為有智慧的“高級玩伴”,在適當的時候有意識的微調環境和材料,促生活化的主題探究不斷深入,使幼兒獲得更多的有益經驗。
四、主題活動中建立對話式的師幼關系,使教師成為幼兒學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
在生活化理念的主題活動中的師幼關系,提倡的是“合作”與“對話”。主題活動中,教師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決定了主題活動的主人是誰。如果教師扮演“帶領者”“教授者”,那么主題的主人是教師,“知識學習痕跡”濃重;如果教師扮演“支持者”“合作者”,那么主題的主人是幼兒,“生活游戲風格”凸顯。怎樣扮演好“支持合作者”的身份呢?我們需要在主題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對話式師幼關系,在“對話”中不斷了解幼兒的探究情況和學習需要,適時適當的介入。例如,大班主題活動“小記者的煩惱”中,小記者去采訪“大一班長發的孩子有幾個?短發的孩子有幾個?”,遇到的第一個煩惱就是記錄結果不一致,發生了爭執。此時,教師沒有馬上介入,而是多方了解、傾聽幼兒的談話和爭論,從中發現幼兒的需要。這時教師的“不介入”和“傾聽”就是一種無形的“對話”方式。當然當幼兒在生活經驗和技能無法支持他們繼續探究時,教師就需要“出手相救”,與幼兒分析“采訪結果不一致”的原因,討論“如何如何正確點數和記錄的方法。”這時教師又成為了幼兒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有效推動了主題的發展。這也是生活化主題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對話”的另一種的方式。這種方式較之第一種,比較的主動和具有指導性,能夠使幼兒的主題探究更加的有探究學習的價值。
生活化理念有效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是多種多樣的,主題活動的來源、環境等都應以幼兒的現實生活基礎,將生活和知識進行整合,使幼兒的知識、經驗進行有機的聯系。促進幼兒自然、健康的成長,實現幼兒教育活動的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2]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8
[3]薛燕.大主題式生活課程[J],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學報,2011
[4]張青青.生態視野下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研究[Z],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