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
在公共生活空間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當代公共雕塑,不僅美化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也體現著國家、地區的文化生活及城市的精神性,具有時代性的現實意義。當代公共雕塑與傳統雕塑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以雕塑家理查德·塞拉的作品為例,淺談當代公共雕塑的現實意義及其與傳統雕塑的關系。
傳統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從出現原始石雕、骨雕開始,一直服務于圖騰到宗教、政治體制。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
一、理查德·塞拉及其雕塑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1939年生于美國舊金山,是雕塑家、錄影家、極簡主義藝術大師,以金屬板材組構壯觀抽象的雕塑而聞名。他的“銅墻鐵壁”氣質莊重大氣,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給人震撼及復雜的感知與吸引。他開創性的藝術,探討了藝術作品、空間與觀眾之間的置換關系。
理查德·塞拉曾說過:“我所感興趣的是,通過構建空間,有助于得到我們究竟是誰的體驗,以此為我們大家提供機會成為有別于自身的人。”作者的生活體驗一次次地影響著他的創作思想。從小時候觀看萬噸巨輪下水,以及到京都旅行時穿越廟宇花園都推動著他一步步明確自己的藝術之路。在他看來作品只有在人們走過時才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沒有移動,便什么也不會發生,這是感受的基礎。他決定拓展空間的延續性,觀者必須圍繞作品行走才能看清它。他主張空間,確定空間,并分割空間創作的原則。
他的系列作品《扭矩的橢圓》通過大量研究和實驗性澆筑,在1996年誕生了系列中的第一件作品。當這件作品在公共空間中被展出時,許多觀者會進行多次觀看。這種形態的公共雕塑給觀者提供了一種在自然界和建筑藝術中都未曾體驗過的,前所未有的體驗。
通過創作處于運動中的空間,塞拉把短暫性壓縮于空間中。《扭矩的橢圓》創造出了向對角同時傾斜的弧形,以形成空間,使它看上去似乎同時移向相反的方向。這種將空間置于運動中的能力是這系列作品最具特點的地方。作者試圖改變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對他而言,在人們走近這些作品之前,它們并未完成。“觀者離這個螺旋造型越近,你越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在變幻莫測的鋼鐵形狀所形成的狹窄穹道中行進。觀者頭頂上的鋼板壓縮了天空的面積,把大多數光線遮擋在外,人們或許帶著好奇、緊張甚至是恐懼的心理去繞過每一個變幻的彎道,忽然之間,你或許看到了新的東西,或許到達了明亮寬敞的中心。有一種柳暗花明的體驗。當觀者置身于作品之中時,任何角度的身體調整,都會由恍如置身別處的感覺。”
二、當代公共雕塑的現實意義
理查德·塞拉的作品可以稱之為典型的公共雕塑作品。公共雕塑應隸屬于公共藝術范疇,所以公共雕塑必定體現公民意志,在公共生活中構成的審美空間對現代城市的市民生活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它通過視覺強制性閱讀,構成對地域特征和空間結構具體的、生動的感知與回憶,推動市民之間以公共雕塑為媒介的交流與互動,對日常生活起到經常性、想象性、情感性的美學陶冶。在與公共雕塑發生互動的情況下,市民從身體的感知到內心情緒的變化再到腦海中引發的思考,這一過程都會讓我們對生命、對生活多一份思考與感悟。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文化修養的提高,雕塑藝術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紀念性、象征性及藝術性了。它既是城市環境中外在的、可視的藝術形式,又是蘊含豐富社會內容、精神內容的文化形態,肩負著社會與藝術的雙重職責,在開放的公共空間中,成為社會大眾溝通與對話的重要平臺。
三、當代公共雕塑與傳統雕塑之間的關系
談論到當代公共雕塑與傳統雕塑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當代公共雕塑必須體現公共性,是公民意志的體現,是時代精神的象征,它展現了某個地區或某個國家的文化面貌。而傳統雕塑則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封建社會。那時候并沒有公民這一概念,而是松散的聚居或專制的王朝統治。在沒有公民概念的前提下,更無公共雕塑可言,這是當代公共雕塑與傳統雕塑最大的區別。同時,公共雕塑與傳統雕塑的區別還在于公共雕塑強調通過設計表現出與環境、空間的對話,以及與空間各種建筑物形態的呼應和統一。它的功用在于改善城市視覺的觀看焦點,營造城市空間的閱讀性和導引空間,梳理城市空間秩序,著意于城市空間的創新。
但傳統雕塑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被當代人轉化為公共雕塑的。比如,法國的拿破侖像、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意大利的大衛雕像。這些傳統雕塑最初雖是政治統治的象征、宗教儀式的工具或美第奇家族私有的藝術品。但經歷時代變遷,伴隨著民主制度的健全,公民意識的覺醒,它們從“私有”的性質逐漸變成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遺產,成為了國家歷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條件下,傳統雕塑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當代公共雕塑。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