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力
考試作為一種課程評價方式,具有積極作用。語文高考除了能檢測考生掌握的語文知識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考生的語文素養及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語文高考在數十年的發展中一直堅持“穩中有變,變中求穩”的原則,這與語文課程改革密切相關。有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模式化的思維定勢,不免會使語文教學落入僵化、固化的窠臼。我國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新階段,僵化的基礎教育不利于國家的發展,所以必須改革語文課程,改革語文高考。隨著社會的發展,語文高考應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結合我國教育現狀及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具體教育形勢出發,秉持“穩重有變,變中求穩”的理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發揮有效的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高考的命題既能讓學生通過考試掌握知識,又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語文素養,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語文、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對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高考改革,倪文錦教授認為,語文考試改革應從以下五方面入手:“1.注重語感,知識的考查要盡可能地結合語境;2.整體測試與局部測試相結合,加強整體測試;3.單項測試與綜合測試相結合,加強綜合測試;4.主觀試題和客觀試題相結合,更應注重主觀試題;5.加強語言文化積累的考核。”這些觀點對語文高考試題的命題具有指導意義。“考試設計的核心問題有三個方面:測量什么、如何測量、如何對測量結果進行量化,即如何評分。”語文高考最重要的問題是“考什么”。本文通過對2010~2012這三年全國各省市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分析和反思,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對未來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命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遵循科學合理的命題原則
現代文閱讀作為語文高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命題指導思想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整個語文試卷命題的科學性、語文高考命題的質量以及高校選拔學生的質量。因此,樹立正確的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命題理念,實現現代文閱讀試題命題在科學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將對高中語文教學產生積極影響。
(一)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命題理念
高考不僅關系到高校選拔學生的質量,而且也與考生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雖然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只是高考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也足以影響整個高考。因此,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一定要秉承科學合理的命題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作為命題指導思想。當今社會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語文課本中有些固定的知識也已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使得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也已不能滿足于社會發展的需要,他們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充分認識社會,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進而適應社會的發展,讓自己在社會中取得較大進步,實現人生價值。所以,考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外,還應擁有高尚的思想品質、超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那么,語文高考現代文命題也應立足于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觀點,使考生成為獨立完整的人,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二)堅持“整體性”和“綜合性”的命題原則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體現在三個維度,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和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語文學習若離開學習過程,那么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就難以轉化為語文能力,所以過程和方法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假若學生對語文產生厭惡情緒,學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語文學習的保證。這三個維度是互相統一的。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也離不開語文能力的培養。所以,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命題也應該立足于三維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互交融,整合為一體,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綜合評價考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全面了解考生的學習態度,全方位地定位考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試題選材須慎重,突出人文性、時代性和廣泛性
通過對多套試卷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分析,發現其選文主要采用以下文體:論述類文本,以社科文為主;文學類文本,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實用類文本,以新聞和人物傳記為主。
(一)材料選擇要突出人文性
選作現代文閱讀材料的文章必須符合文質兼美、適合命題和適合高中生閱讀等條件。命題者在選取閱讀材料和設置試題時,應當做到心中有考生,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貫徹到選擇現代文閱讀材料中來,選擇考生接觸較多的材料,這樣才能更科學地測查考生的語文能力。選文材料涉及的閱讀面應以課程標準為主,其難易程度要符合考生閱讀的實際水平。
首先,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語言材料要體現出人文性。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與鑒賞部分主要包括小說、散文、戲劇、現代詩以及新聞、演講詞,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應符合閱讀鑒賞的教學要求。新課程標準規定:“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情操、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現代文閱讀因其自身具有的民族性、時代性、文化性等特點,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精神內涵,折射著強烈的文化價值取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文學類文本閱讀,是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最重要的一種試題形式,承擔著引導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在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中應嘗試選擇多種文體作為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命題材料,而不應僅拘泥于小說、散文。語文特別強調“人文性”,強調語文課程對塑造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意義。所以現代文閱讀試題的材料應選擇具有較高人文內涵的文本,以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
(二)材料選擇要突出時代性
當下,國家和社會,都快速地向前發展并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育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穩步發展。高考改革也應在發展中反思,在發展中前進。具體到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上,其選文也要緊跟時代步伐,緊貼考生生活實際,使高考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緊密結合起來。筆者通過統計現代文閱讀的選文材料,發現現代文閱讀的材料大多反映現實生活,以社會熱點如環保、社會道德、生態等問題作為論述對象,且這類文本選材的比重在逐年擴大,引導考生關注國家、社會以及人類命運,旨在讓考生意識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體現了強有力的時代要求,符合時代發展的主題。這樣的選材既把語文高考和學生生活聯系在了一起,也體現了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點,賦予了其生命。
(三)材料選擇要突出廣泛性
選文要增強其廣泛性。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與鑒賞”部分包括小說、散文、戲劇、現代詩以及新聞、演講詞,而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最主要的文體則是:論述類文本以社會科學類文本為主;文學類文本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實用類閱讀文本則以人物傳記、新聞、訪談錄等為主。這樣的選文方式就給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設定了不科學的導向,使得教師在課堂中只重視這些文體的教學,造成語文課堂教學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也會有意識地加大對這些文體的閱讀,而忽略其他文本。而語文高考是要全面測查考生的語文素養,顯然這樣的選文方式并不能實現考試的目的。因此,應擴大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范圍,不僅能全面地測查考生的語文素養,還能科學地引導日常語文教學。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選取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材料時,還應縮小作家的地域限制,把世界上一些優秀作家的作品作為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的材料,打破中國作家的文章統領大局的局面,體現現代文閱讀的整體性和廣泛性。
三、適當增加探究題,突出試題的開放性
(一)考點設置應注重科學性
在閱讀試題考點的設置上,應更多考慮與文本特質相關的內容,并以此為切入點,科學地設置試題。比如社科文閱讀材料應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考查考生對文章觀點、邏輯做出獨立判斷的能力為主。在題型上,則應更加發揮語文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性質,注重考查考生對文本的理解,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多出探究題,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測查考生的語文素養。在2010~2012年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題干設置:“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或兩項是)”“下列推斷正確或錯誤的一項是”……使語文試卷語言生硬,表達方式死板,將考生的思考能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無法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語文水平。所以,科學合理地設置考點在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的命制中尤為重要。
(二)試題設置需突出開放性
目前,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增加了較多的探究性試題。探究性試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答題角度多樣,擴大了考生發揮自身水平的空間。探究性試題可以考查考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讓考生根據文章彰顯的文化價值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啟發聯想,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改變自己既定的思維模式,自覺探究,主動探究,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培養考生的獨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當然,這樣的開放性試題在答案的設置上也要求多元化。所以,在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中要加大開放性試題的比重,其不僅能檢測出考生的語文能力,還能激發考生的創造力。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