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利+范麗娟+黃緒堂+關洪江+喬廣軍+張明+李曉明+王文軍+馬軍+梁春波+李岑+周菲+王靜



摘 要:該文以甘葵1號為對照,對2家單位提供的2個向日葵新品種進行生產試驗,進一步明確其在實際生產條件下的抗逆性和增產效果,為品種鑒定和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結果表明,LSK13和安SH1234分別比對照甘葵1號增產21.52%和21.04%,其產量高、抗性強、綜合性狀表現好。
關鍵詞:食用向日葵;生產試驗;增產效果
中圖分類號 S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059-02
通過開展黑龍江省食用向日葵生產試驗,鑒定參加區域試驗性狀表現優良的食用向日葵品系或雜交組合,進一步明確其在實際生產條件下的抗逆性和增產效果,為品種鑒定和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試驗地概況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是黑龍江省食用向日葵生產試驗承試單位之一,試驗田設置在哈爾濱市呼蘭區康金鎮。試驗田地理位置:北緯46°10′,東經126°50′,海拔151.6m。試驗地地勢平坦,前茬為馬鈴薯,肥力中等,秋翻秋耙秋起壟。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來自2家育種單位育成的食用向日葵雜交組合共計2份材料,以甘葵1號為對照,其育(引)種單位及親本代號見表1。
2.2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設計,不設重復,小區面積200㎡,行株距為66.7cm×70cm,栽21 435株/hm2,四周設保護行。本試驗于5月25日人工刨埯播種,施二銨150kg/hm2作種肥。試驗材料于6月1日出全苗。試驗區于5月31日噴施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6月10日間苗,6月16日定苗,結合間苗和定苗鏟趟2遍,追施尿素150kg/hm2。出苗后及時進行各項田間管理和調查,觀察記載植物學特征和生物學特性。田間管理只防蟲不防病,只除草不去雜。9月23日全試驗區人工收獲,扣除邊行、邊株和移栽株全區收獲測產,計算實收小區產量折合667m2產量。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品種的產量比較 2個參試品種均比對照增產。LSK13產量2 890.35kg/hm2,比對照甘葵1號增加產量511.65kg,增產21.52%,居第1位;SH1234產量2 878.95kg/hm2,比對照甘葵1號增加產量500.4kg/hm2,增產21.04%,居第2位(表2)。
3.2 不同品種的主要經濟性狀比較 2個參試品種花盤直徑、單盤子粒總數、單盤子粒成粒數、結實率、單株子實重、百粒重和子仁率均大于對照,株高、莖粗、葉片數和蟲食粒率均小于對照,均無分枝株、倒伏株和折莖株。LSK13的單盤子粒總數、單盤子粒成粒數、結實率、單株子實重、百粒重和子仁率均為最多分別是1 189粒、948粒、79.7%、163.9g、19.8g和52.0%;SH1234的花盤直徑最大為24.3cm(表3)。
3.3 不同品種的生育期及菌核發病率比較
3.3.1 生育期 2個參試品種生育整齊度好,均比對照早熟。LSK13于6月1日出苗、7月10日現蕾、7月29日開花、9月20日成熟;SH1234于6月1日出苗、7月11日現蕾、7月31日開花、9月18日成熟(表4)。
3.3.2 菌核發病率 黑龍江省向日葵的主要病害為黑斑病、褐斑病和菌核病。根據田間觀察,LSK13和SH1234的黑斑病和褐斑病均發病輕微,菌核病發病率均低于對照分別為1.1%和3.2%(表4)。
4 綜合評價
參試品種LSK13的子實產量比對照增加產量511.65kg/hm2,增產率為21.52%,居第1位;參試品種SH1234的子實產量比對照增加產量500.4kg/hm2,增產率為21.04%,居第2位。可見,食用向日葵雜交種LSK13和SH1234的產量高,抗性強,綜合性狀表現好。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