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重點闡述了養殖和種植農產品質量現狀,分析安全隱患問題,并提出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應對措施。主要包括:加強資金投入,提升政府監管水平;農業部門強化監管意識;創新農產品監測機制;加強農資市場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等,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7-0146-02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廣受社會輿論關注。優質農產品盡管價格略高于一般農產品,但備受消費者歡迎和喜愛。所以,向市場供應安全、優質、營養的養殖和種植農產品,是種植養殖基地(公司)業主和農業技術人員的終極目標。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2016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5%,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全年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但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問題依然存在,形勢仍不容樂觀。養殖業中過度依賴抗生素、飼料添加劑超標超量、畜禽疫病高發、養殖環境臟差亂、未遵守畜產品休藥期限上市和種植業中農藥過度使用、高毒禁售藥品依然存在、缺乏監管手段、產品檢測不足、未落實市場準入制度等現象依然存在,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健康。消除這些隱患環節,需要政府、業務部門和生產主體履職盡責,嚴把生產環節關,加強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為農產品安全上市提供制度和技術保障。
2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2.1 政府部門監管工作不到位 各級政府作為本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監管工作往往因為缺乏有效的措施,使得監管效率較低,監管水平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盡管市級以上農業部門基本建立了專門的檢測機構,但縣(區)級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對農產品質量檢測往往是形式大于實際。基層政府的農業部門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直接責任人,即使建立了檢測機構,也因匱乏專業人才、機構設置不合理、缺乏工作機制和運轉經費而達不到實際的監管效果。
2.2 農產品監管制度落實不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規定了7個制度,基本包括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部門因缺乏工作機構和人、財、物等工作要素支撐,未能完全按照法律條文內容要求開展相應的質量監管工作。制度上墻成為了一紙文書和應付上級檢查的必備措施,真正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落實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
2.3 生產主體履責意識不強 畜禽養殖企業或果蔬種植基地負責人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人,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強,企業(基地)內缺乏必要的質量管理、生產記錄、產品檢測、質量準入等制度和運行機構。家族式管理模式,運行管理方式單一,對于政府部門開展的檢查檢測工作存在一定的不配合現象;生產管理過程缺乏對農業投入品進購、使用劑量、使用方式、時間以及產品上市等方面的管理記錄,甚至不能按照畜禽休藥期限、果蔬安全間隔期限的要求上市農產品,易發生農產品安全問題。
2.4 農資投入品使用不規范 畜禽養殖企業和果蔬種植基地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未能按照畜禽養殖或果蔬種植標準化要求,開展生態綠色循環模式發展養殖、種植行業,導致環境惡化,帶來畜禽疫病高發和果蔬蟲害病害嚴重。對于養殖企業來說,畜禽疫病高發,需要大量抗生素抗拒疫病,加大抗生素用藥劑量、延長用藥時間及增加投藥次數等措施,必然導致畜禽機體內抗生素殘留超標。對于仔豬生長過程中超量增加微量元素銅等行為還會導致糞便排出物中重金屬含量超標,進一步污染環境。對于種植基地來說,病害蟲害增加,必然要增施大量除草劑和殺蟲殺菌藥劑,而農藥的實際有效利用率一般不高于30%。另外,70%的農藥會滯留在土壤和地表水中造成環境污染。
2.5 病害防治措施單一 畜禽養殖企業或果蔬種植基地缺乏對養殖、種植生態環境控制的認識。病害防治過重依賴于化學藥品,對推廣良種良法和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因管理、技術、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不高和藥物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的現實狀況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僅憑大量投入藥品進行單一防控,也是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之一。
3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措施
3.1 提升政府監管水平,加強資金投入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應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加大財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力度,建立和規范監管站工作機構及流程設置。通過多種渠道引進和配備專業技術人員,提升監管業務水平。明確工作職責和年度監管任務,責任到崗到人,細化月度目標任務,并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管理范圍,切實承擔起屬地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和質量安全追溯監管責任,達到有效監管的目的。
3.2 創新農產品監測機制,強化監管措施 農業部門應積極探索建立農產品產地安全普查監測機制,按照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農業提質增效的要求,有步驟地調整種植養殖結構。依法落實生產管理檔案記錄制度,督促生產經營主體執行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制度。將控制獸藥、農藥、肥料和添加劑等技術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重大措施予以普及推廣,鼓勵各地加大高效低毒藥物補貼、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力度,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逐步規范養殖環境,控制污染源頭,落實標準化養殖技術,杜絕超量超期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劑。同時,探索建立農產品產地安全證明制度和落實畜產品產地檢疫制度,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制定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規范,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鼓勵地方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追溯試點,率先將生豬和無公害、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納入追溯范圍,督促農產品生產主體對包裝銷售的產品進行明確標注,推廣先進標識技術,提高產品標識率。
3.3 加強農資市場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農業部門應積極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單位開展執法工作,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保持高壓嚴打態勢,集中解決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假劣農資等突出問題和隱患。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和風險評估體系,擴大例行監測、監督抽查、風險評估的品種和范圍。加強檢打聯動和區域防控,對監督抽檢不合格農產品,及時組織查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全面推行經營主體誠信檔案及購銷臺賬管理,實施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嚴格獸藥經營規范。在關鍵農時和投入品銷售高峰期,對農業投入品經營門店及生產企業開展督導巡查和質量抽檢。督促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對養殖和種植農戶的教育和監督,杜絕使用不合格農業投入品。
3.4 加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杜絕不合格產品上市 動物衛生監督部門要采取綜合防控措施,開展疫情普查和監測,確保免疫工作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同時,強化巡查和抽檢,堅決杜絕屠宰病死畜禽,建立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督促屠宰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進廠(場)登記、肉品檢驗、“瘦肉精”自檢等制度。杜絕未經檢驗檢疫或檢疫不合格產品上市銷售,并嚴厲打擊生鮮乳非法添加違法違規行為,保障上市產品安全。
3.5 推廣標準化,推進按標生產 農業部門應接軌國際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快農獸藥殘留標準制修訂進程。各地拿出長效政策資金,推廣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畜禽規模化標準養殖場、水產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推行全程標準化管理和生產。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認證,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示范,培育優質安全農產品品牌,維護品牌公信力,帶動千家萬戶走上綠色安全生產軌道。
4 結語
安全優質的農產品首先是“產”出來的,其次是“管”出來的和“檢”出來的。只有大力推廣標準化養殖和種植技術,規范生產行為,加強農資打假力度和生產過程全程監管及抽檢頻率,落實管理制度和部門職責,才能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王芳,李恩普.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6):12-15.
[2]張健,李紅燕.河南省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06,27(3):3-5.
[3]李真.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實施畜牧業標準化建設的問題與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7-8):84-85.
[4]胡定金,王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06,45(5):525-52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