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顏玲+蘇毅+謝利娟



摘要:結合貧困地區農民經濟行為的一般性特征,討論了農民經濟行為對農村科技扶貧產生的影響。從農民經濟行為視角討論科技扶貧實施路徑的選擇和科技扶貧模式的確定,探討了農村科技扶貧的“適應策略”路徑和“發展策略”路徑主要特點和具體實施中應注意的事項,研究了與之相適應的科技扶貧模式,提出建議,力求使科技扶貧策略更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瞄準性更強。
關鍵詞:農民經濟行為;科技扶貧;適應策略;發展策略;扶貧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3;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6-118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6.049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ers′ economic behavior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alyzed the impact of the farmers′ economic behavior on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discu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asants′ economic behavior of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aiding the poor with technology se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aptive strategy, to studied the corresponding model of the two strategies, and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peasants′ economic behavi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adaptive strategy; poverty-alleviating model
貧困是困擾發展中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科技扶貧作為我國一項重要扶貧戰略,著力于引導廣大貧困農民依靠科學、戰勝迷信、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
然而,通過對中國反貧困理論和實踐歷程的回顧和反思不難發現,以往無論是對貧困原因的思考,還是扶貧政策的制定,都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人是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都離不開人思想素質的提高。因此,通過分析農民經濟行為,及農民對科技扶貧措施實施的行為反應,思考科技扶貧政策如何讓農民受益,為科技扶貧路徑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1 貧困地區農民經濟行為一般性特征及對科技扶貧的影響
農民經濟行為是指農民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所進行的經濟活動。貧困地區由于商品經濟不發達,農民的經濟活動主要以解決溫飽為目的,這使得他們的行為表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和趨同性。
1.1 貧困地區農民經濟行為一般性特征
1.1.1 新增收入中生活消費增長高于生產性投資
貧困農民由于長期生活水平較低,他們會將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滿足生活消費,無力將更多收入用于生產性投資,即便有增加投入的條件,也對擴大生產缺乏安全感和積極性。不難推斷,當經濟收入有所增加時,農民也會將增長收入的大部分用在生活領域,用于生產性投資的部分自然會相應地降低。
1.1.2 生產經營的兼業化 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為獲得更好的效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農民會傾向于將資本、勞動力等生產性投資用于非農產業。但同時出于安全性考慮,他們把對土地的經營看作是抵御風險的最后一道屏障,不會輕易放棄對土地的生產經營,從而形成了一種兼業化的生產方式。農村青壯年農民由于擁有相對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在非農產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因而他們有更強的兼業趨勢。
1.1.3 農業生產投資行為呈現短期性 貧困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動機是通過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來實現糧食增產,投資行為主要以維持簡單再生產而發生的當年生產費用的支出為主,例如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的支出;對于一些種養周期較長、生產投入較大的農牧新品種,農民沒有興趣也無力開展。從農業勞動力的供給上看,農村勞動力的不足,致使農業生產只能局限于短周期、低投入、低勞動強度的農業領域,農業生產以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為首要目標。
1.1.4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 貧困地區長期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傳統生產觀念和生產模式,使得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在農民觀念和行為習慣上留下了深刻烙印,讓他們安于溫飽,追求穩定,長期依賴政府各方面的政策補貼及支持,缺乏現代農業生產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低。
1.1.5 較強的風險規避性 由于貧困農民收入較低,無法進行必要的積累,他們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追求生存安全是他們經濟活動的首要目標和理性選擇。對于貧困農民而言,采用傳統技術雖然無法擺脫貧困,但至少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因此農民在利益與風險之間尋求平衡,他們不愿意也無力承擔失敗的損失,習慣于小而全、多而雜和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往往不愿意冒風險去接受新鮮事物,表現出較強的風險規避性特征[1]。
1.2 貧困地區農民經濟行為對科技扶貧的影響
科技扶貧是通過應用推廣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產品改變貧困地區封閉的小農經濟模式。農民經濟行為的一般性特征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也就影響科技扶貧的效果。具體體現在:
1.2.1 農民缺乏獲知新技術的積極性 生產性投資偏少導致農民在接受新技術、新產品時缺乏積極性。科技扶貧中,當貧困農民必須將新增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費,新技術的獲取和使用又往往伴隨著一定的人力投資和資金投入時,顯然會導致農民在獲取新技術、新產品時缺乏積極性。
1.2.2 農業資源使用效率低,新技術推廣難 生產經營的兼業化傾向不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農業生產經營的兼業化使得貧困地區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從事二、三產業,出現了農村空心化、勞力老齡化,農村留守人員無力高投入、大強度開展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農業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使得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難度增加[2]。
1.2.3 不利于推廣周期較長的技術應用 農民投資行為的短期性特征不利于周期較長的技術推廣應用。貧困地區農民缺乏長遠發展眼光,認為那些在短期內難以產生明顯經濟效益的新技術、新產品投入較大,費時費力,推廣應用存在著一定難度。
1.2.4 阻礙農民新技術的使用掌握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使得貧困農民不愿改變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在農業生產中選擇依靠傳統經驗和傳統做法,不能更好地拓展思維和視野,勢必對他們掌握和運用農業專門技術及操作方面的能力產生影響。
1.2.5 風險規避性阻礙了新技術的采用 任何新技術、新產品的采用,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風險厭惡型的貧困農民出于安全性的考慮,會傾向于選擇規避這些風險,因此輕易不愿接受和采用任何存在生產風險或市場風險的新技術產品[3]。
上述各種因素長期交互作用致使農民形成的農業生產習慣,在貧困地區農民群體這種場域內,制約和影響著農業品種及技術的推廣。
2 基于農民經濟行為的科技扶貧路徑探索
科技扶貧要提高效率,使更多貧困人口盡快脫貧致富,只有重視農民在科技扶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準確把握農民經濟行為的共性特征,在選擇科技扶貧路徑時,從“適應”或者“改變”農民經濟行為兩個方向考慮,構建不同的科技扶貧發展路徑。
從適應農民經濟行為角度考慮,主要通過選擇合適的技術產品、適當的組織方式適應現有的農民經濟行為,提高新技術、產品的使用率。這種方式可稱為科技扶貧的“適應策略”。從改變農民的經濟行為角度考慮,主要通過科技扶貧相關的政策制度、相應的措施來轉變農民的思維方式,改變他們的經濟行為,實現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扶貧目標。這種方式可稱為科技扶貧的“發展策略”。
2.1 科技扶貧“適應策略”路徑
科技扶貧“適應策略”是在確定了科技扶貧目標區域后,首先了解區域內農民的素質、收入水平、農業發展狀況等整體情況,掌握和分析區域內農民經濟行為的一般性特征,并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科技扶貧策略(圖1)。“適應策略”的重點在于選擇合適的技術和扶貧方式,“投其所好”地適應農民的經濟行為。
針對上述所列貧困農民經濟行為的一般性特征,在科技扶貧的“適應策略”路徑下:針對農民生產性投資偏少的現狀,在科技扶貧過程中注重加大政府資金對農民生產性投資的支持比例,降低農民的投入成本,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針對農民的兼業化生產特征,在實施科技扶貧過程中,要注重選擇“簡、便、快、好”的技術、產品項目,激發農民參與的主動性;針對農民投資行為的短期性特征和農村勞動力問題,注重選擇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好、勞動強度低的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針對農民創新能力不足的特征,盡量選擇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保證更多的農民能夠學習和掌握;針對農民的風險厭惡性特征,在盡量降低農民采用新技術、新產品風險的同時,應建立起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降低貧困農民使用新技術、新產品時的顧慮。
2.2 科技扶貧“發展策略”路徑
科技扶貧“發展策略”是指從影響農民經濟行為的若干因素入手,通過逐步轉變農民的思維方式,改變農民的經濟行為,使之逐漸與科技扶貧目標相契合,提高科技扶貧效率,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圖2)。“發展策略”的關鍵在于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及相應的措施來改變農民經濟行為。
“發展策略”路徑注重具體分析農民經濟行為特征產生原因,并從這些制約因素入手制定相應措施:通過開展教育、培訓、示范、宣傳等各種途徑來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科技知識和技能水平、思想認識觀念等方面素質;通過建立和完善技術供給和配套服務體系、促進農產品商品化、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降低新技術使用的風險程度等措施,構建和完善有利于農民采用新技術、新產品的外部環境條件,使農民能通過參與科技扶貧活動受益。在選擇“發展策略”的科技扶貧路徑時,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具有規律性,農民經濟行為的改變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階段性,在策略制定中必須遵循這個規律,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
3 科技扶貧模式分析
根據農村科技扶貧的現實性和相對性,在實施農村科技扶貧過程中,根據區域條件和農民實際,選擇恰當的科技扶貧實施路徑,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相應的科技扶貧實施模式,實現科技扶貧的規范化、制度化及科學化。
3.1 科技扶貧模式的劃分
農村科技扶貧是在多個不同的社會組織關系中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參與這個系統的社會組織包括了政府、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企業、農技人員和貧困農民等,這些主體分為需求主體和供給主體,需求主體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供給主體包括政府、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企業、農技人員等為農業生產提供各項服務的單位或個人。他們為了不同的目標參與到科技扶貧活動中,供給主體在向需求主體提供脫貧致富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產品等的同時,通過科技扶貧活動,實現自身的目標,形成了一個推動創新的網絡系統(圖3)。
科技扶貧模式按照參與主體的不同,可劃分為政府主導型科技扶貧、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依托的科技扶貧、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扶貧、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大荔模式”等不同類型。這些模式由于實施條件和適用范圍不同,適合在不同的科技扶貧路徑下采用。
3.2 “適應策略”路徑下的科技扶貧模式
3.2.1 政府主導型科技扶貧模式 政府主導型科技扶貧模式最本質的特點是由政府科技部和下屬的科技管理部門主導和推動,科技扶貧政策、方向、資金等的把握都由政府來組織完成,形成政策、資金傳遞系統(圖4)。
在作用方式上,由科技管理部門把握扶貧方向、確定扶貧重點、制定扶貧政策、劃撥扶貧資金,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科技扶貧計劃和項目,迅速解決貧困農民因新技術、產品缺乏帶來的困難(圖5)。
這種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政治熱情和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計劃性和任務性,因此適用于位置偏遠,基礎條件差,農村基層組織薄弱的極度貧困地區。
3.2.2 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依托的科技扶貧模式 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依托的科技扶貧模式主要是在政府引導下,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依托在貧困地區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選擇適合轉化的農業成果,通過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開展農業科技示范、培訓咨詢、信息服務等活動,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推動科研成果和技術在貧困地區的推廣應用。
作用方式上,該模式的核心是由農業科研機構與貧困地區政府合作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通過教學、科研與示范推廣,實現科技與產業結合、科技與農民對接,使科技成果迅速傳播到貧困地區(圖6)。該模式效果直觀,現場感受突出,適用于傳統產業效率低,農民缺乏進取和創新精神,不愿接受新技術和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但又適合大面積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地區。
3.3 “發展策略”路徑下的科技扶貧模式
3.3.1 科技特派員扶貧模式 科技特派員扶貧模式是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門選拔一些優秀的技術人員或團體,根據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科技服務。在科技特派員扶貧模式中,參與主體包括了科技管理部門、各類型科技特派員、農戶等。
科技特派員扶貧模式在作用方式上,由科技管理部門通過選派各種不同類型的科技特派員,以科技特派員的創新和服務為引致需求,帶動了科技為核心的要素流轉,并和土地、培訓、金融、管理等環境要素相互影響,以開展培訓、咨詢和科技特派員創業為手段,通過對口、專業的技術服務,推動農村科技扶貧活動的開展[4](圖7)。科技特派員模式是一種“治本”的扶貧模式,其實施重點在于由科技管理部門建立起有效的選派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調動起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積極性。
3.3.2 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扶貧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扶貧模式主要是以加工或銷售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產品為原料,依靠科技發展優質、低耗、高產、高效農業,從整體上解決貧困農戶溫飽問題的扶貧模式。龍頭企業帶動扶貧模式中,參與主體主要有龍頭企業、農戶等。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在作用方式上,龍頭企業以增加自身經濟利益為目的,在各類農業產業中開展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及一體化經營,將農民融入到龍頭企業的產業鏈中,通過利益聯結,將農民與企業深度融合,實現脫貧致富(圖8)。這種模式實施中重點在于找準科技興農的切入點,發展特色農業或龍頭產業,構建起有利于農民采用新技術的外部環境,喚醒農戶沉睡的脫貧致富沖動[5]。
3.3.3 科技扶貧“大荔模式” “大荔模式”是通過橫向聯合和資源整合,建立起緊密型的縣、鄉、村三級經營網絡,以“技企結合,技物結合”的新模式開展農技示范與推廣服務。與傳統科技扶貧模式相比,“大荔模式”的參與主體更加多樣化,包括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農業企業、農技人員、農戶等,各主體間在組織結構上實現了有效聯結。
作用方式上,“大荔模式”主要采用“政府+企業+農戶+專家”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形成農資農技雙連鎖、農資農副雙流通、政府企業雙推動的新型農業服務方式。同時,“大荔模式”中還加入了現代信息服務支持系統,保證了農業科技信息的供給與傳播更加及時有效[6]。通過這些調整,實現了以貧困農民為中心的科技扶貧供需主體之間的協調發展,改變了傳統科技扶貧模式中政府、企業與農技人員單獨服務于貧困農民的局面,建立起了更為有效的技術供給和配套服務體系(圖9)。
4 政策建議
本研究討論的農村科技扶貧路徑及模式在實際工作運用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從科技扶貧工作實際需要來看,還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4.1 分類施策、精準扶貧
遵循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原則,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因人施策,為貧困地區提供保姆式的精準服務,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力求使確立的科技扶貧政策和措施更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瞄準性更強[7]。
4.2 創新多元化的科技扶貧模式
根據區域貧困廣度和深度不同,貧困對象貧困類型差異,結合區域產業特色,按照政策主導、企業帶動、市場推進、科技部門助力的思路創新多元化的科技扶貧模式,帶動農民依靠產業脫貧。
中國的科技扶貧工作在實際中探索出許多不同的扶貧模式,本研究探討了“適應策略”和“發展策略”下不同科技扶貧模式的特征和作用方式,但關于不同科技扶貧模式的適用邊界是什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否能夠激發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建立起一種貧困者自我脫貧的機制;是否還有其他的科技扶貧模式能夠達到更佳的效果,都值得持續探討。
參考文獻:
[1] 鄭全全,趙 立.農民擇業心理傾向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村經濟,2006(4):110-113.
[2] 張文君,曹澤華.微觀與宏觀經濟利益的沖突——農戶兼業經營的均衡分析[J].商業研究,2005(6):80-83.
[3] 李俊杰.中國農村科技扶貧路徑及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4] 許 峰.科技特派員扶貧制度研究——以浙江臺州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65-66.
[5] 楊慧蓮,霍學喜,王征兵.農業服務模式創新研究——陜西“大荔模式”運行機制及創新價值評價[J].科學管理研究,2014(12):103-106.
[6] 姚邁新.對扶貧目標偏離與轉換的分析與思考——政府主導型扶貧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動調整[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3):122-126.
[7] 肖志揚.湖南貧困地區的農業科技扶貧模式與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5):58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