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清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50-01
讓教學輕松高效,讓學生悅讀好學,這是“語文主題學習”追求的目標,也是每個語文老師的夢想。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敗。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開放課堂,讓講臺成為學生舞臺,是語文主題學習得以進行的前提。讓語文主題學習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煥發新的生命力,讓語文主題學習的音符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語文教學要實現“人文性回歸”,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語言文字轉化成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再把語文定位為一種知識的教學,而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熏陶。
眾所周知,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敗。在中國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統天下,學生很少有自由學習的空間,而且那種準軍事化的嚴格課堂紀律,更是無情地扼殺著學生的個性和潛在的創造能力。而如今的語文主題學習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透過一個個小小的主題,讓學生看到的是具體生動的世界。因此,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開放課堂,讓講臺成為學生舞臺,是語文主題學習得以進行的前提。
一、將游戲引進課堂,使講臺成為學生學習的園地。
語文主題學習的踐行者——孫海燕老師,針對低年級孩子好玩、好動的特點,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游戲,將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的故事樂園中去學習。她借助講故事的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突破了規范地書寫漢字這個教學難點,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漢字的一筆一畫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漢字傳承著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而字更是人的一張名片,應該“一筆一畫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在這里,游戲不是正課卻起到正課起不到的作用,游戲不僅帶有趣味性,而且還具有學習語文知識的多種可能性和載限潛力,這樣的一堂課無疑是打動人心的。
二、讓課堂回歸自然,使講臺成為學生與自然溝通的舞臺。
傳統的語文是細嚼慢咽,是精讀細解,老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在下邊覺得自己無所事事,一節課下來,學生能夠參與的活動太少了。老師累,學生更累。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改變學的方式。
如教三年級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美麗的神話傳說》時,教師就把課堂以幻燈片的形式移到了大自然中,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在大自然中都爬過什么山,結合平常的所思所感,編一個神話傳說,學生的現場作文異彩紛呈,不論夕陽下的云彩,暴雨過后的彩虹,蜿蜒的溪流,就連一片落葉、一只小甲蟲,在孩子的眼中都蘊藏著美,這樣的課堂再次驗證了:只有童心才能讀懂大自然的語言!
三、讓課堂回歸生活,使講臺成為學生與生活聯系的橋梁。
生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生活就是鮮活的教材。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開發了教材,讓學生有書可讀,讀得全面,讀得深刻。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告知我們應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的平臺,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生活中來。
語文主題學習的導師胡建英老師在執教《幸運的內德》繪本閱讀課時,從生活入手,抓住二年級學生比較稚嫩,對生活充滿好奇的特點,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敘述,讓學生有充分發言的機會,引導學生根據圖畫,仿照繪本語言說一說:
真幸運!……
真倒霉!……
啊!真幸運!……
這樣,課堂不僅注重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把語文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在敘述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四、讓課堂回歸社會,使講臺成為學生與社會接觸的舞臺。
社會是個活動著、變化著的大課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不失時機地在社會這個大課堂里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進行觀察、分析、感受,引導學生正確地辨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如山東之行的張云杰老師執教《生活中的啟示》時,他給我們展現的又是另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他上的那一節課,就是圍繞一個主題來展開的。注重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了那些啟示,結合社會中的各種現象談談自己對“啟示”的理解和認識,學生從而產生了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感。
總之,學校是師生共同學習生活的天地,課堂是師生教學演練的場所,講臺更應成為師生共同的舞臺。因此,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擺脫束縛,開放課堂,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獲取成功的愉悅。讓語文主題學習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煥發新的生命力,讓語文主題學習的音符潤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